一種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18 16:54:04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後視鏡支撐結構,屬於汽車後視鏡安裝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後視鏡是駕駛員坐在駕駛室座位上直接獲取汽車後方、側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為了駕駛員操作方便,防止行車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國均規定了汽車上必須安裝後視鏡。隨著汽車行業技術領域的不斷提高,商用車車型越做越高,因而需要的外後視鏡也越來越大,這樣才能使駕駛員在安全視野內駕駛,外後視鏡總成很高很大,自然會很重,目前汽車行業追求整車輕量化,所以要求通過使用輕質材料來降低汽車質量實現節能環保的功能,達到「以塑代金」的目的。外後視鏡總成與車身裝配後,目前市場上很多外後視鏡總成由於支座連結結構不穩定,就會造成外後視鏡總成抖動,使外後視鏡上面的鏡片視野模糊不清,影響了駕駛員安全駕駛。
目前市場上商用車外後視鏡總成支座採用的材料是純金屬鋁或者純塑料,存在以下問題:
A、支座材料採用純金屬鋁,質量比較重,影響整車輕量化,並且採用純金屬鋁,需要表面處理做漆,而做漆之後不能磕碰,磕碰之後容易造成外觀缺陷,影響產品質量。
B、支座材料採用純塑料(如PA66+GF50%),質量滿足輕量化,但是結構不穩定,純塑料連接結構不耐磨,強度也不夠,因為後視鏡隨整車在行駛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抖動性,同時還需要摺疊,所以需要支座連接結構耐磨,強度也要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並提供一種塑料支座中預埋鋁件的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不僅重量低,而且連接結構耐磨,強度也高。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至少包括支杆和支座,支杆和支座通過上端頭和過渡板連接,支杆與上端頭焊接固連,過渡板埋置於支座中,上端頭與過渡板相配合併且通過螺紋緊固件與支座連接;所述上端頭包括兩個相互垂直的工作面,工作面A與支杆的底端焊接固連、工作面B與過渡板相配合;所述過渡板與上端頭的工作面B通過卡齒結構相配合,卡齒結構由相互匹配的卡齒和卡槽構成,卡齒與卡槽的分布結構相同,在所在的零件表面上沿周向均布呈輻射狀,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相同,均為18°~60°。
所述工作面A上設有圓臺,圓臺與支杆焊接為一體。
所述圓臺為空心結構,其內腔中設有十字型加強架。
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均為22.5°。
支杆、上端頭和過渡板均為鋁件,支座為塑料件。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採用塑料件和鋁件組合的結構,支杆和支座通過上端頭和過渡板連接,主要連接部位上端頭和過渡板均為鋁件,支杆與上端頭兩個鋁件之間的連接採用焊接,由於現有技術中上端頭與支座僅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容易發生鬆動,為保證連接牢固,本實用新型在塑料支座中埋置鋁製過渡板,上端頭與過渡板通過連接面上設計的卡齒結構相配合,卡齒結構由相互匹配的卡齒和卡槽構成,卡齒與卡槽的分布結構相同,均呈輻射狀分布,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相同,裝配時上端頭的工作面B伸入支座,使得卡齒嵌於卡槽中,限制上端頭與支座之間的相對轉動,在此基礎上通過螺紋緊固件限制上端頭與支座之間的相對轉移動,從而保證支杆與支座的連接牢固性。
為保證支杆與上端頭之間的連接牢固性,上端頭的工作面A上設有圓臺,圓臺所在部位厚度較大,通過圓臺與支杆焊接為一體,避免上端頭的焊接處發生斷裂,圓臺為空心結構,減輕上端頭的質量同時為焊接後的上端頭的微量形變提供變形空間,其內腔中設有十字型加強架,加強圓臺結構強度;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均為18°~60°,即至少保證支杆至少可進行3擋位調節,需要6個齒才能滿足3擋位調節,則此時齒間夾角為60°,同時支杆旋轉時不會與車身面幹涉,而為增加齒嚙合面積,又不增加齒數量的條件下,增加至4個擋位為最合理擋位,即8個齒和8個齒槽,均布後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均為22.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有以下優點:該後視鏡支座由於預埋了鋁過渡板,過渡板與上端頭通過卡齒結構進行連接,上端頭與鋁支杆焊接,因此支座和鋁支杆能夠牢固的連接,其強度完全可以達到後視鏡的震動需求,同時又相對於純金屬鋁支座大大降低了重量,相對於純塑料支座大大提高了連接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驗箱提供的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的拆分圖。
圖2為支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上端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上端頭的主視圖。
圖5為上端頭的俯視圖。
圖6為過渡板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支杆,2-上端頭,21-工作面A,22-工作面B,23-圓臺,3-過渡板,4-支座,5-卡槽,6-卡齒,7-十字型加強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不局限於以下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輕量化外後視鏡支撐結構,其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支杆1、上端頭2、過渡板3和支座4,支杆1、上端頭2和過渡板3均為鋁件,支座4為塑料件(PA66+GF50%),支杆1與上端頭2焊接固連,過渡板3埋置於支座4中,這個過程由注塑工藝完成,上端頭2與過渡板3相配合併且通過螺紋緊固件與支座4連接;
參見圖2、圖3和圖4,所述上端頭2包括兩個相互垂直的工作面,工作面A21上設有圓臺23,圓臺23為空心結構,其內腔中設有十字型加強架7,工作面A21上的圓臺與支杆1的底端焊接固連、工作面B22與過渡板3通過卡齒6結構相配合,卡齒6結構由相互匹配的卡齒6和卡槽5構成,本實施例中,卡槽5開設於工作面B22上、卡齒6位於過渡板3上,卡齒6與卡槽5的分布結構相同,在所在的零件表面上沿周向均布呈輻射狀,相鄰兩個齒和相鄰兩個齒槽之間的夾角相同,為18°~60°,優選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