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川端康成《雪國》讀後感500字

2023-10-14 17:44:59

  《雪國》寫於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說。通篇浸染了一種美麗而悲涼的調子,最後凝成兩個字:徒勞。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了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雪國》讀後感一:

  寒假,窗外下著雪,於閒暇時,手捧川端康成的《雪國》,心中泛起一番別樣滋味。

  作為川端康成作品群中的巔峰之作,《雪國》情節單純,主要圍繞島村、駒子、葉子、行男四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展開人物各自的命運變化,作者一方面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純潔唯美的感情,另一方面又以行男葉子之死,駒子變瘋來奠定作品的悲觀主義格調,可以說《雪國》是一部悲與美的頌歌,極好地體現了文學大師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如果把《雪國》比做一支悽婉、哀傷的樂曲,悲哀與虛無則就是它的主旋律。悲首先來自於島村把一切生命的努力皆視為徒勞之舉,在《雪國》中,島村把駒子對他的愛,駒子對生活和生命付出的努力等都看做徒勞,從而也令他自己的生活呈現出虛無的特色。在另一方面,川端通過描寫女主人公駒子作為日本社會下層婦女的不幸與掙扎,並以此來突出這種令人嘆惋的「悲」。

  島村是一個坐食祖產、心靈空虛,對一切都表現得極為冷漠、滿不在乎的浪子,無聊之時來到雪國,迷上了藝妓駒子,並被她的潔淨氣質和美麗的容顏深深吸引,然而他對駒子的這種愛只能算是一種官能上的愛,只是為了滿足他肌膚上的渴念而已。

  在島村看來,生活只是一種徒勞,什麼東西在他的眼裡都毫無價值,甚至對駒子給予的真摯愛情也是抱以冷漠虛無的態度,看做是一種「徒勞」。而駒子卻與他形成鮮明的對比,駒子是川端塑造的現實的化身,她出身卑賤卻絕不沉淪,有著積極向上的生活信念,並且擁有美麗的外表。正如作品中所寫:「女子給人的印象潔淨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腳趾彎裡大概也是乾淨的。」除此之外,她還有高尚的美德,為救師傅的兒子,不惜自己下海當藝妓,更高貴之處還在於她明知島村是有婦之夫,卻還一如既往地深愛著他。然而,在島村看來,駒子的生命是一種徒勞,努力是一種徒勞,愛更是一種徒勞。

  這正體現出了一種悲哀的虛無美,徒勞之美。在美麗的外表和人格上籠罩著一層濃重的虛無色彩,而愛情上的無望和無助又加深了駒子的痛苦和悲哀,這種悲哀的命運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美學思想,是一種美麗的悲哀,只有這種悲哀才能表現出真正的美,只有悲才是最美的。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悲與美又是同一個概念,悲就是美,美就是悲。只是它們的程度不同而已。作家在這裡既把悲從屬於美,又讓美制約著悲,悲與美交融在一起,創造出一個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川端康成在塑造人物的同時,始終把季節的變遷與人物情感的變化融合在一起,展示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島村與駒子相識在萬象更新的初春時節,這樣的季節讓人覺得清新潔淨,似乎什麼都可以重新開始,所以此時的駒子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渴望,島村似乎也換回了容易失去的真摯感情。但是,當島村第二次來到雪國,山谷天陰黑得早,冷瑟瑟的,黃昏已經降臨。由於暮靄迷濛,在夕陽映照下,遠處覆蓋著皚皚白雪的群山,好像悄悄而又迅速地迫近。此時,悠遠靜寂的意境是一種美的體現,然而這種美與駒子的孤單寂寞映襯,又表現了無奈的哀怨。

  已是晚秋時節,島村下火車後,就看見了那盛開在陡峭山脈至山頂的芭茅花,白花花的一片銀色,恰似傾瀉在山上的秋陽。他不由得動了感情,客棧的大門口裝飾了幾枝山上的紅葉,在島村眼裡大門口好像頓時明亮起來。晚秋的景色絕美而又充滿詩意,但是深秋景色的反覆出現,也暗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必將邁向冰封雪凍冷酷無情的冬天。此時,人物情感與自然,悲與美融為一體寓情於美景,而又往往帶有無可奈何的哀愁氣息。

  川端康成一貫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這種美一旦與現實聯繫在一起,便成為虛無所有的一切美好,而這在現實中對於作者來說都是不存在的,他無法把理想美與現實結合起來,所以小說中的美一遇到現實便也灰飛煙滅。對生活的焦慮,對現實的絕望,可憐的川端,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悽美的純淨的雪國世界。

  《雪國》讀後感二

  川端康成的《雪國》凝聚著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國》中的每一個意象都有著豐富的寓意和象徵。作品中作者著力描寫的無聲的雪國在作品中是一個重要的自然角色,雪國四季的自然景色魔術般地襯託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潔白是日本美學觀念的體現,日本傳統美的象徵,而「雪國」則是川端為其營造的最後一塊棲身的淨土。雪國的晶瑩剔透、豐富多彩也象徵著有過燦爛文化的日本;葉子象徵著作者的終極理念,在這裡體現為日本傳統。和葉子一樣,行男也隱喻了傳統的日本文化,行男和葉子是一體的。行男這個名字暗示著作者對漸漸離去的日本傳統的哀悼,葉子生命的終結也寓意著作者對日本傳統文化可能消亡的命運的深沉擔憂。島村象徵著外來文化對日本文化的窺探和關照,實為西方文明的隱喻。在駒子火一般的愛情、葉子「內在生命在變形」的死亡、雪國魔力的感動下,他仿佛置身於銀河中的靈魂最終受到了深深的浸潤,這也象徵著日本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感化力量;駒子有著雙重的身份,象徵著面對外來文化壓力時無力的傳統維護者,是作者的化身;同時也隱喻作者在接受外來文化時的矛盾和複雜的心情。

  作家以富於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描繪年輕藝妓的身姿體態和音容笑貌。並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致加以烘託,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而看雪國的時候,其實,心情是安靜的。因為沒有特別大的人物矛盾衝突,所以沒有了心情的起伏。就如同一個人在靜靜的欣賞著那一方的雪景。從作品偷窺作家,作家川端康

  成一定是一個有著對純美的東西有種偏執的人,一個人總是在現實和精神上遊走。對於駒子,他描寫了很多,但是印象反而沒有對葉子的印象深刻。雖然,倔強的葉子只是在開頭和結尾中出現。但是第一次的出現如果以純美來形容的話。那麼,最後一次的從二樓跌落時候,那個場景可以用悽美來形容,但是那一次的跌落就像個慢鏡頭,段落不多,卻給人印象深刻。

  最後,看完短短的故事,覺得很驚訝川端康成寫了十幾年才寫完短短一百來頁的全文.說頹廢說反戰太過牽強了.還不如說就是唯美,華麗的傷感.

  最感傷的故事就像平行線,永遠不會結束,永遠都不會交疊,永遠都是一個樣子,就像一年一年分別再會的駒子和島村.

  《雪國》讀後感三:

  《雪國》這本書是11123工程裡要求閱讀的一百部名著的最後一本,也是我看的第一本電子書,所以印象比較深,其實個人並不喜歡看電子書,只是因為在圖書館找了好幾次都沒找到這本書,這才選擇看電子版的,看完電子版的《雪國》,像聽了一首柔柔的歌曲,心底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餘間懸繞。純純的曲調,像極了冬日裡暖暖的陽光,帶著令人窒息的氣味,慢慢的融入心腸。我要留下這暖暖的一米陽光,便決定一定要找到紙質版的《雪國》,特意抽了一天的時間逛書市,跑遍了整個圖書城,問了N個書店,最後在一位漂亮的阿姨的幫忙下找到了它,小心的揣在懷裡,坐著人攘攘的公車回來,天已經快黑了。

  並不像那些名著一樣那麼厚,溥溥的一沓紙裡散發著芬芳的書香,連著幾個晚上,我都像品味一壺珍茶一樣式,幾張幾張的細看。困了要小心易易的把書放好,然後帶著濃濃的疲憊入睡。儘管如此,我卻感到了困惑,那就感覺就像一個看不懂線譜和樂理的人聽到一首好曲子時一樣,有心靈的陶醉,也有悅耳的感受,卻不知道好到底好在哪裡。《雪國》就是首這樣的樂曲。雖然我不知道它好在哪裡,但我依然願意貫注我的全心去傾聽。

  書的內容講的是一個遙遠的島國小鎮,那裡有溫泉,產絲織品,終年積雪,每年都會有像島村一樣莫名前來的遊客。作者通過島村在火車上一對打扮得很像夫妻然而又給人很怪感覺的人的描寫,引出許多其它的話題,如雪國小站的景物,島村對駒子的想念等等。繼而過渡到描寫島村與駒子的情感糾紛。其中寫駒子的筆墨是最多的。駒子是一個出身貧寒、舉目無親而淪為歌妓的女子。本來定有未婚夫,但未婚夫患上絕症——幾乎是剝奪了她婚姻的權利。只有委身為歌妓。在旅館與飯局之間應酬。而她與別的歌妓卻是不同的,她嚮往自由的生活,希望自己與島村的愛情能夠修成正果。為此,她小心而細膩的呵護著,呵護著自己也呵護著這份感情。而島村是個有家有室的遊人,只是每年定期來這裡渡假的過客而已,他只是想維持現狀。而絕非像駒子一樣對自己的所愛進行大膽而熱烈的追求。

  其實駒子也知道事情理性的發展狀態會是怎麼樣,但她拋開了一切世俗觀,溫柔的陪著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時候跑去車站送島村。我欣賞這樣的性格和這種對愛情的追求與執著,但似乎這一些都被凍結在了這個偏遠的雪國裡,怎麼樣也無法觸及。相比起來,葉子的性格具有一種純粹的善良,她照顧著駒子的未婚夫,關心駒子的生活。我看到這些地方的時候,不禁也和作者一樣的疑問:這個弱弱的姑娘,她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呢?難道就沒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嗎?

  雪國的風景是美的。同樣美麗的駒子和葉子卻像生來就束縛在了男人身上一樣。當自己並不愛著的男人病得不行了的時候為其賣身治病,在自己心愛的男人面前處處約束自己的言行,渴望甚至是乞求她們內心所貧貶的愛撫。我想,這樣的情感,這樣的故事,也許就像雪國的夕陽,會很快的消失在遠山的盡頭罷!而做為見證整個事情發展的島村,只是像一個過路人偶遇了這一切。見證了一個完整故事的開始與結束。我很懷疑島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經歷的寫照。曾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有個曾經深愛的女子,當自己慢慢變老時,記憶變得日漸清晰,於是面對記憶,寫下了這篇文章,當作悼念。

  我承認,我看了這麼多遍,依舊沒有看懂《雪國》,至少是沒有完全懂,這與我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少是相關係的,日本人生活在繁索的禮節和對理想的孜孜不倦裡,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日本社會那麼井然有序的一個原因,更也是它們發展的一種民族動力。作者川端康成截取許多往事中的這樣一個雪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那片神聖領地時,似乎透露了某種積極上進的光芒,遺憾的是我看不清楚這神聖所發出來的光芒,只是朦朧的在眼前有幾個穿著和服的女子,踏著木鞋,帶著微笑走過。這種距離是最遙遠的。

  本來這篇讀後感想寫名為《唯美的雪國》但葉子的死讓我耿耿於懷。太荒唐和突然的結局像這荒唐的愛情突然的消逝一樣,令人難以釋懷。葉子被火燒死了,確實點的說她是為了救別人而耽誤了自己的生命。駒子瘋了,她所有的情感、傷懷也許在傾刻間全部迸發,讓頭腦正常工作的系統一下崩潰了。安排這樣的一個結局不能說作者破壞了這種唯美的氣氛,相反,這樣的結果讓一些痛苦的生靈得到了精神的安息。

  世間上本來就少有完美的事情,缺少的東西總是能襯託出這種完美的稀有性。讓人懂得去懷念和追求。我想這雪國是最後的雪國,它也許會永遠的消失在島村的生活裡,但這雪國同樣是永遠的雪國,因為它給別人留下的深刻的記憶是無法抹去的。

  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雪國的人們會是怎樣的生活呢?沒有人能夠回答。但是我知道過去了的雪國——它像一幅畫卷,呈現在我的腦海裡,隔著遠遠的距離。

  看完雪國,馬上想到的是著名作家鐵凝成名作:《哦,香雪》,這也是一部給人以美美感受的作品,但它的這種美與《雪國》中的美是不同的。它更貼近人心,更能讓人感受到真意。而雪國的美卻是那樣的冷豔,似乎與我們相隔了太長的時間,我們只能遠遠的觀看,帶點陌生的距離感。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