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王安石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

2023-10-15 07:04:29 1

一場綿綿春雨,南京便浸潤在淡淡的煙雲中。大江東去,鐘山巍峨,如一幅靜默淡雅的山水畫卷。

鐘山腳下,王安石靜靜地佇立在他修葺完畢的半山園內,風吹過,絲絲雨意縈繞著他的白髮。天色漸晚,牆角邊疏落的幾株梅花,讓半山園顯得更為孤寂蒼涼。

擔任宰相,被罷相;再次擔任,再一次被罷相。在一片聲討中,從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經擔任江寧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覺到一種寧靜和親切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慨和無奈。

回到南京後,王安石在府城東門和鐘山之間結廬築屋,「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但庇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園」。此後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過著他的半隱居生活,潛心於學術,聚徒講學。

處江湖之遠,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歡的是登高遠眺,他的目光總是投向遠方,他的心中總在牽掛天下蒼生。

半山園邊,庭前花開花落,飄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為國擔憂的忠誠沒有絲毫減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撫州臨川人,21歲考中進士,先後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常州府知府,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等職。

雖躋身官場,但從不鑽營,王安石更喜歡的是坦蕩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從中第開始,直到46歲位居宰相推行變法為止,他多次拒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對入朝為官的誘惑毫無所動,長期留在做具體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從縣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強國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蒼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種創新實踐也大獲成功,深受百姓愛戴,成為具有崇高官聲與民望的地方官。其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學校,對教學內容進行革新;他實驗推行農民貸款之法,也就是後來的青苗法的雛形,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

王安石骨子裡有一種高貴精神,他沒有別人那種強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觀嚴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慾,不以金錢縈心,不為名利牽絆。王安石的率真和性情,在他的《清平樂》一詞中可見一斑:「雲垂平野。掩映竹籬茅舍。闃寂幽居實瀟灑。是處綠嬌紅冶。丈夫運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張。若有一卮芳酒,逍遙自在無妨。」

鐘山之上,天空雲捲雲舒,流逝的是時間,但王安石那拗宰相的錚錚鐵骨沒有些許褪色。

才華出眾的王安石,性格獨特。他為人剛正,處事敢于堅持己見,百折不撓,人稱「拗相公」。他曾經在包拯手下擔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門裡的牡丹花盛開,包公置酒賞花,眾人輪番敬酒,興致甚高。在包公勸酒時,他不管包公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硬是不給自己長官面子。

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從不逢場作戲,隨波逐流。

48歲那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當時的大宋,社會危機四伏,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國家越來越衰弱。推行政治變革,扭轉積弱的局面,是當時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看法。數十年來,幾乎每個正直官員都會提出治理「三冗」的主張,並且想方設法減輕「三冗」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可仁人志士前僕後繼地呼籲、爭論、諫勸,「三冗」問題非但未見解決,反而越鬧越兇,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的一個死結。

才華超群的王安石不屑於重彈治理「三冗」老調。他深深知道重彈老調沒用,只能尋找新路。王安石提出的變法內容,有「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保甲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及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改革等等。其核心內容只有兩條:青苗法、市易法。就是政府充當銀行的角色,貸款給群眾擴大再生產。青苗法就是政府貸錢或者種子給農民,收穫後再償還;市易法相似,就是貸款給小商小販們,然後還有國家調控市場等常用措施。

變法是對舊秩序的顛覆,改革更是對利益的重新調整。王安石的改革舉措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彈,炸得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們頭暈目眩。從變法推行開始,反對的聲音就絡繹不絕。面對一片討伐聲,孤軍奮戰的王安石堅持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運動表現了王安石思想的獨立,致力於「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以及他的過人膽識。

王安石的新法持續了7年,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最終卻失敗了。得知新法被廢罷後,獨居南京的王安石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孤憤而死。在去世幾天之後,王安石遺體才被他的弟弟王安國發現。此後的大宋王朝,再也沒有時代的強音,再也沒有振興的吶喊了。王安石去世41年後,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讓當時的大宋受益匪淺,但自己卻因變法而聲名狼藉,給他帶來了千年爭議。不論如何,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值得尊重。就如他的《浪淘沙令》一詞所敘述的那樣:「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江寧城外,長江無語東流,凋謝的是歲月,但王安石那文人的高尚品格依然萬古長青。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沒有私敵,就連他的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汙點」,典型的好人一個。如果不是做一個改革家,單單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會名留史冊。作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並不孤獨。他高尚的道德與傑出的文採,讓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歌詠唱和。

一次蘇軾路過江寧,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騎著毛驢到江邊迎接。比他小16歲的蘇軾向他行禮說:「軾今日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著說:「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伴,論文說佛,同遊鐘山,賦詩相和。笑談間,王安石的《南鄉子》一詞便噴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京是王安石喜歡的城市,他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這塊土地,他的許多詩詞文章寫就於南京。在存世的1600多首王安石詩歌中,有500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他的詞多數也在罷相隱居金陵時所作。如他的《菩薩蠻》一文:「數家茅屋閒臨水,輕衫短帽垂楊裡。今日是何朝?看餘度石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是隱居半山園所寫之詞,描繪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詩人擺脫宦海遠離塵世的村野情趣,渲染了王安石安然閒適的生活態度和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王安石的著作極為豐富,他的文學作品中閃爍著奪目的政治光彩。其散文長於說理,言簡意深,筆力雄健,見識超群;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對宋初形式主義的文風是有力的衝擊,對豪放派詩詞有直接影響。

王安石一生的最大志向並非詩詞文章,而是政治改革。他對作詞持輕視態度,曾嘲笑晏殊:「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因此,王安石存詞較少,只有20餘篇,但還是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懷古)》這樣意境開闊、風骨凜然的經典名篇: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同类文章

傅恆後代是誰?傅恆我們被稱為傅六爺?乾隆明相傅恆的個人成就

  傅恆為沙濟地方富察氏,乾隆一朝重臣,深受乾隆帝寵信,步入仕途之後,出將入相,活躍在乾隆朝堂。他不到三十歲就成為首輔,在乾隆一朝權傾一時,分量極重。  傅恆為名門出生,先祖旺吉努在努爾哈赤起兵時,便率族人歸附,為清太祖心腹。曾祖哈什屯在太宗與世祖兩朝位列議政大臣,祖父米思涵為康熙帝戶部尚書、議政大

乾隆名將兆惠是個什麼樣的人?兆惠將軍的優缺點

  人物檔案  姓名:烏雅·兆惠  諡號:文襄  國家:中國  民族:滿族  旗籍:正黃旗  所處朝代:清朝乾隆時期  出生時間:公元1708年  去世時間:公元1764年  職業:都統  爵位:一等武毅謀勇公  主要成就:平準部、回部  兆惠是清朝乾隆年間著名戰將,曾經參與過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平定

兆惠是誰?兆惠是怎麼死的?

  兆惠,烏雅氏,全名烏雅·兆惠,字和甫,滿洲正黃旗人,生於公元1708年,去世於公元1764年,是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將領。兆惠在乾隆時代曾經多次鎮壓叛亂,阻攔外族進攻,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安全,是乾隆朝非常重要的一位將領。  雍正九年,已經二十四歲的兆惠以筆帖式的身分入值軍機處,授軍機章京,算是

清朝將領和琳簡介 和琳是怎麼死的?

  雖然文章開頭就已經給和琳添加了標籤,說他是清朝時期著名將領,但實際上今天知道和琳到底是誰的卻並不多。歷史上姓和的官員不少,但是說到清朝姓和的官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和珅」!添上乾隆朝著名權臣、貪官標籤的和珅,加上今日各類影視劇對其的刻畫傳播,和珅絕對算的上是家喻戶曉的一位歷史人物。  在往

和琳與和珅、紀曉嵐的關係如何?和琳為什麼能戴三眼花翎?

  和琳,清朝乾隆時期著名將領,滿洲正紅旗人,生於公元1753年,去世於公元1796年,鈕祜祿氏,字希齋。和琳,又是鈕祜祿氏,想來大家心裡都有數了。沒錯!和琳除了是清朝乾隆時代的著名將領之外,同時也是清朝著名權臣和珅的親弟弟。因為有和珅的幫助,和琳自從入仕開始,官路可以說是一路暢通,歷任兵部侍郎、工

王輔臣是誰?王輔臣是怎麼死的?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之時的一位軍閥,曾經兩次反清也兩次降清,是一位首鼠兩端之人。  王輔臣為山西大同人氏,原本是明朝一官宦人家僕傭的孩子,生年不詳。他本姓李。,後來給王進朝當誼子,此後便改姓王。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王輔臣後來跟隨姐夫劉某參加農民軍。王輔臣非常好賭,常常一擲千金

清朝將領王輔臣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自殺?如何評價王輔臣?

  王輔臣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軍閥,曾經先後在明朝和清朝為官為將。他多次加入反清勢力,也曾多次投降清朝,後來在投靠吳三桂反清,隨後再次降清之後,畏罪自盡而亡。  王輔臣是一位能幹的將領,這一點小編並不否認。雖然他在今天名聲並不大,但是卻非常能打。早在明末之時,他跟隨大同守將姜瓖麾下就曾經屢建奇功。當

王輔臣與吳三桂有沒有關係?王輔臣的故事

  王輔臣山西大同人,原本是明朝宦官奴僕的兒子,後來硝煙四起,天下大亂,王輔臣跟隨姐夫一起參加起義農民軍。後來他又投靠在山西大同守將姜瓖麾下,跟隨姜瓖一起投靠大清。多爾袞去世,順治帝親政之後,王輔臣受到重用,此後青雲直上,步步高升。  王輔臣原本前途無量,可惜一步錯步步錯,後來他參加吳三桂反清勢力,

河西四漢將趙良棟簡介 趙良棟是怎麼死的?趙良棟歷史評價

  人物檔案  姓名:趙良棟  字:擎之  號:西華  諡號:襄忠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清朝  出生地:甘肅寧夏  出生時間:公元1621年  去世時間:公元1697年  官職:勇略將軍、雲貴總督  爵位:一等伯爵  主要成就:平定三藩之亂  主要作品:《趙忠襄奏疏存稿》  趙良

甘龍是誰?他為何反對商鞅變法?

  甘龍是秦孝公時代的臣子,他的後代甘茂、甘羅都成為了秦國的國相,得到了秦國君主的重用。他是秦國有名的世家貴族,也是反對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對商鞅變法,可是並沒有什麼用,但是他為何要反對呢?  商鞅變法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很有名,經過變法圖強,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而躋身春秋戰國四大強國之一。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