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銑削刀具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07:20:2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切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銑削刀具。
背景技術:
常規的具有刀夾結構的銑刀包括刀體、布置在刀體外圍的刀夾及刀夾壓緊結構,切削刀片布置在刀夾頂部的刀槽中。在刀槽精度下降或者受損後直接更換刀夾就可使刀具重新獲得良好的使用性能,增加了刀體壽命,這種的結構可以較好的保護刀體。此類刀夾主要的結構包括頂部、切向定位部分、徑向定位部分、軸向定位部分(底部);其中,切向定位部分、徑向定位部分、軸向定位部分(底部)與刀體的刀槽相接處配合通過壓緊結構將刀夾固定在刀體刀槽中。因此此類結構的刀夾,製作過程複雜,包含多個工序,而且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但只能使用一次,一旦在刀槽部分受損或者精度下降後刀夾就只能作廢,從而造成一定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經濟節約、刀夾可二次使用的銑削刀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銑削刀具,包括刀體、刀夾、切削刀片,所述刀體設有刀夾槽,所述刀夾的通過壓緊件壓緊於所述刀夾槽,所述刀夾包括第一軸向定位面、第二軸向定位面和兩個用於安裝所述切削刀片的刀片槽,所述第一軸向定位面和其中一個刀片槽位於刀夾的一端,所述第二軸向定位面和另一個刀片槽位於刀夾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軸向定位面和第二軸向定位面為中心對稱結構,所述兩個刀片槽為中心對稱結構,所述銑削刀具還包括可與所述第一軸向定位面或第二軸向定位面配合併限制刀夾沿刀體軸向移動的軸向定位組件。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壓緊件為壓緊螺釘,所述刀夾上設有螺釘安裝孔,所述壓緊螺釘位於所述螺釘安裝孔內。
所述刀夾槽包括定位底面,所述刀夾具有徑向定位面,所述徑向定位面與所述定位底面配合併通過所述壓緊螺釘壓緊,所述螺釘安裝孔的軸線C1與徑向定位面垂直。
所述兩個刀片槽關於所述螺釘安裝孔的軸線C1呈中心對稱布置,所述第一軸向定位面和第二軸向定位面關於所述螺釘安裝孔的軸線C1呈中心對稱布置。
所述軸向定位組件包括定位楔塊和驅動所述定位楔塊與第一軸向定位面或第二軸向定位面抵壓的定位雙頭螺栓,所述定位楔塊與第一軸向定位面或第二軸向定位面配合的面為楔面,所述定位雙頭螺栓一端與定位楔塊螺紋配合,另一端與刀體螺紋配合。
所述刀夾槽還包括定位側面,所述刀夾具有呈中心對稱布置的第一切向定位面和第二切向定位面,所述第一切向定位面或第二切向定位面與所述定位側面配合,所述銑削刀具還包括壓緊第一切向定位面與定位側面,或壓緊第二切向定位面與定位側面的切向壓緊組件。
所述切向壓緊組件包括壓緊楔塊和驅動所述壓緊楔塊與第一切向定位面或第二切向定位面抵壓的壓緊雙頭螺栓,所述壓緊楔塊與第一切向定位面或第二切向定位面配合的面為楔面,所述壓緊雙頭螺栓一端與壓緊楔塊螺紋配合,另一端與刀體螺紋配合。
所述第一切向定位面和第二切向定位面關於所述螺釘安裝孔的軸線C1中心對稱。
所述刀體為盤狀刀體,所述刀夾設置為多個,所述刀夾槽對應設置多個,沿所述刀體周向均勻分布。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
本實用新型的銑削刀具,刀夾兩端各設置一個刀片槽,刀夾兩端的刀片槽為中心對稱結構,同時設有與第一軸向定位面或第二軸向定位面配合併限制刀夾沿刀體軸向移動的軸向定位組件,只要旋轉180°,即可實現兩個刀片槽位置的對換,第一軸向定位面或第二軸向定位面的設置,無需改變軸向定位組件的位置即可實現對刀夾的軸向定位,刀夾可以使用兩次,降低刀夾的損耗,經濟節約,且裝卸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刀夾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切向壓緊組件和軸向定位組件的位置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俯視圖(旋轉180°)。
圖5是圖3的右視圖(旋轉180°)。
圖中各標號表示:
1、刀體;11、刀夾槽;111、定位底面;112、定位側面;2、刀夾;21、螺釘安裝孔;22、刀片槽; 23、徑向定位面;24、第一切向定位面;25、第二切向定位面;26、第一軸向定位面;27、第二軸向定位面;3、壓緊螺釘;4、切削刀片;41、刀片螺釘;5、切向壓緊組件;51、壓緊楔塊;52、壓緊雙頭螺栓;6、軸向定位組件;61、定位楔塊;62、定位雙頭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至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銑削刀具的一種實施例,該銑削刀具包括刀體1、刀夾2、切削刀片4,刀體1設有刀夾槽11,刀夾2的通過壓緊件壓緊於刀夾槽11,刀夾2包括第一軸向定位面26、第二軸向定位面27和兩個用於安裝切削刀片4的刀片槽22,第一軸向定位面26和其中一個刀片槽22位於刀夾2的一端,第二軸向定位面27和另一個刀片槽22位於刀夾2的另一端,第一軸向定位面26和第二軸向定位面27為中心對稱結構,兩個刀片槽22為中心對稱結構,銑削刀具還包括可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或第二軸向定位面27配合併限制刀夾2沿刀體1軸向移動的軸向定位組件6。刀夾2沿刀體1徑向方向通過壓緊件壓緊,軸向方向,通過軸向定位組件6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或第二軸向定位面27配合實現軸向定位,避免刀夾2軸向方向產生移動。
使用過程中,刀夾2豎立安裝於刀體1,切削刀片4通過刀片螺釘41固定於刀夾2的一端的刀片槽22內,刀夾2另一端的第二軸向定位面27與軸向定位組件6相抵;當一端的刀片槽22出現受損時,拆下刀夾2,同時拆下該端的切削刀片4,將刀夾2旋轉180°,重新安裝刀夾2,並將切削刀片4固定於刀夾2另一端的刀片槽22內,此時第一軸向定位面26與軸向定位組件6相抵。本實施例的銑削刀具,刀夾2兩端的刀片槽22為中心對稱結構,只要旋轉180°,即可實現兩個刀片槽22位置的對換,第一軸向定位面26和第二軸向定位面27的對稱設置,無需改變軸向定位組件6的位置即可實現對刀夾2的軸向定位,刀夾2可以使用兩次,降低刀夾2的損耗,經濟節約,且裝卸方便。
本實施例中,刀體1為盤狀刀體,刀夾2設置為多個,刀夾槽11對應設置多個,沿刀體1周向均勻分布。壓緊件為壓緊螺釘3,刀夾2上設有螺釘安裝孔21,壓緊螺釘3位於螺釘安裝孔21內。
本實施例中,刀夾槽11包括定位底面111和定位側面112,刀夾2具有徑向定位面23,徑向定位面23與定位底面111配合併通過壓緊螺釘3壓緊,壓緊螺釘3沿刀體1的徑向方向,螺釘安裝孔21的軸線C1與徑向定位面23垂直。刀夾2主要通過壓緊螺釘3實現壓緊於刀夾槽11內。
本實施例中,兩個刀片槽22關於螺釘安裝孔21的軸線C1呈中心對稱布置,第一軸向定位面26和第二軸向定位面27關於螺釘安裝孔21的軸線C1呈中心對稱布置。
本實施例中,軸向定位組件6包括定位楔塊61和驅動定位楔塊61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或第二軸向定位面27抵壓的定位雙頭螺栓62,定位楔塊61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或第二軸向定位面27配合的面為楔面,定位雙頭螺栓62一端與定位楔塊61螺紋配合,另一端與刀體1螺紋配合。通過軸向定位組件6實現刀夾2沿刀體1軸向方向的位置調整和定位,當需要調換刀夾槽11時,將刀夾2旋轉180°,即可實現第一軸向定位面26與第二軸向定位面27的對調,不需要改變軸向定位組件6的位置即可實現對刀夾2的軸向定位。
本實施例中,第一軸向定位面26與其中一個刀片槽22同時位於刀夾2的頂部,第二軸向定位面27與另一個刀片槽22同時位於刀夾2的底部。
本實施例中,刀夾2具有呈中心對稱布置的第一切向定位面24和第二切向定位面25,即第一切向定位面24和第二切向定位面25關於螺釘安裝孔21的軸線C1中心對稱。第一切向定位面24或第二切向定位面25與定位側面112配合,該銑削刀具還包括壓緊第一切向定位面24與定位側面112,或壓緊第二切向定位面25與定位側面112的切向壓緊組件5。切向壓緊組件5包括壓緊楔塊51和驅動壓緊楔塊51與第一切向定位面24或第二切向定位面25抵壓的壓緊雙頭螺栓52,壓緊楔塊51與第一切向定位面24或第二切向定位面25配合的面為楔面,壓緊雙頭螺栓52一端與壓緊楔塊51螺紋配合,另一端與刀體1螺紋配合。
以第一切向定位面24為例,安裝刀夾2時,第二切向定位面25與定位側面112抵靠,壓緊楔塊51與第一切向定位面24抵靠,旋轉壓緊雙頭螺栓52,壓緊楔塊51在壓緊雙頭螺栓52的作用下擠壓第一切向定位面24,使刀夾2與定位側面112抵緊,實現刀夾2沿刀體1切向方向的壓緊。當需要調換刀夾槽11時,將刀夾2旋轉180°,即可實現第一切向定位面24與第二切向定位面25的對調,不需要改變切向壓緊組件5的位置即可實現對刀夾2的切向壓緊。
工作原理:
當使用刀夾2頂部的刀片槽22時,通過刀片螺釘41將切削刀片4壓緊於刀片槽22內,在刀體1徑向方向,刀夾2徑向定位面23抵靠刀夾槽11的定位底面111,旋轉壓緊螺釘3將徑向定位面23與定位底面111壓緊貼合,在刀體1切向方向,旋轉壓緊雙頭螺栓52,壓緊楔塊51與第一切向定位面24貼合,並將第二切向定位面25與定位側面112壓緊貼合,在刀體1軸向方向,定位楔塊61與第二軸向定位面27抵靠,通過定位雙頭螺栓62調整定位楔塊61與第二軸向定位面27之間的位置實現定位和調整軸向高度。
當使用刀夾2底部的刀片槽22時,通過刀片螺釘41將切削刀片4壓緊於刀片槽22內,在刀體1徑向方向,刀夾2徑向定位面23抵靠刀夾槽11的定位底面111,旋轉壓緊螺釘3將徑向定位面23與定位底面111壓緊貼合,在刀體1切向方向,旋轉壓緊雙頭螺栓52,壓緊楔塊51與第二切向定位面25貼合,並將第一切向定位面24與定位側面112壓緊貼合,在刀體1軸向方向,定位楔塊61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抵靠,通過定位雙頭螺栓62調整定位楔塊61與第一軸向定位面26之間的位置實現定位和調整軸向高度。
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