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31 04:33:32 2
專利名稱: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體停車設備,尤其是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
背景技術:
現有的立體停車設備大都採用電機驅動吊索的舉升方式,但電機 驅動的弊端顯而易見,首先,由於電機驅動要經過減速變速箱傳遞動 力,運行的速度無法提高,尤其對於高層立體停車設備,存、,車時 間長,影響使用效率;其次,電機的運轉沒有死點, 一旦防護措施失 效,很容易發生冒頂、摔車等事故,而為了提高安全防護措施的可靠 性又會造成製造成本的提高;再次,電機驅動的噪音大,運行不夠平 穩。液壓式立體停車設備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液壓舉升器運行 平穩、噪音小。另外,由於液壓舉升器具有足夠的動力,直接作用於 懸吊載車盤的繩索,不需要減速變速箱傳遞動力,運動速度快,存取 車時間短;同時,由於液壓舉升器自身的結構特點,其動作具有兩個 極端的死點,利用液壓舉升器的工作死點就可以避免冒頂事故的發 生。例如,本人的另一專利申請"多層高速液壓式立體停車設備",
中國專利申請號200810015050.1。該發明公開了這樣的一種以
液壓舉升器為動力的立體停車設備,但普通的液壓舉升器大都採用單
向截止液控單向閥和電磁換向閥串聯的方式控制液壓油缸的供油和 回油,如附圖1所示,由於立體停車設備的載車盤的荷載變化較大, 承擔不同荷載的多個並聯的液壓舉升器在靜止狀態下會相互幹擾,承 載較大的液壓舉升器對承載小的液壓舉升器產生反作用力,造成靜態 工況不穩定。另外,普通的液控單向閥都要採用額外鋪設的控制油管 提供控制動力,這條增加的控制油管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也造成設
3計、施工的困難,故障點增多,控制油管的維護也提高了設備的維護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採用單油管供油、並聯的多個液壓舉升 器無相互幹涉、生產成本低、安裝和維護方便的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 設備。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包括構成主體框架、設 置在主體框架上的載車盤,載車盤通過繩索與液壓舉升器連接,液壓 舉升器通過液壓油管和電磁閥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其特徵在於所 述的電磁閥為電控雙向截止閥,該電控雙向截止閥的閥體上帶有進油 口和出油口,進油口通過油管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出油口通過油管 與液壓舉升器連接;閥體中連接進油口和出油口的通道上安裝有闊 套,閥套為中空的柱狀結構,其中心帶有連通的彈簧腔和閥芯腔,閥 套的側壁上帶有與出油口相通的油?L,閥套的閥芯腔中通過密封環套 裝有閥芯,在閥芯上、與油孔對應的位置是直徑小於閥芯腔內徑的連 杆部分,連杆部分的前端帶有錐狀凸起的密封端,該密封端與閥套的 頂端形成密封配合,連杆部分的後端是通過通過密封環與閥芯腔配合 的工作段,工作段與電磁鐵導杆靠合在一起,電磁鐵導杆連接電磁驅 動裝置。
在閥芯為中空結構,其空腔的前端與進油口連通,閥芯的後端、 與彈簧腔對應的位置帶有與彈簧腔相通的側孔。 在閥套的彈簧腔中安裝有平衡彈簧。
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後,控制載車盤升降的液壓舉升器受電控雙向 截止閥的控制,電控雙向截止閥在截止的時候同時關閉進油口和出油 口,避免與並聯的其他液壓舉升器發生幹涉;另外,電控雙向截止閥 的動作受電磁力控制,安裝設備的時候只要鋪設電線即可,與鋪設控 制油管比較,即降低了生產和安裝的成本,也降低了日後的維護費用。
圖1是採用液控單向閥和電磁換向閥串聯的立體停車設備的液控機構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液控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電控雙向截止閥的截止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電控雙向截止閥的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所示,採用液控單向閥和電磁換向閥串聯的立體停車設備 的液控機構由液壓舉升器l、液壓驅動機構構成,液壓舉升器l和液 壓驅動機構Y之間的主油管14上串聯有液控單向閥11、電磁換向閥
12。另外還有一路控制油管13,從液壓驅動機構引出,連接到液控
單向閥11的控制端。
如圖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包括構成
主體框架、設置在主體框架上的載車盤,載車盤通過繩索與液壓舉升
器1連接,液壓舉升器1通過液壓油管和電控雙向截止閥X與液壓 驅動機構Y連接。如圖3、圖4所示,該電控雙向截止閥X的閥體2 上帶有進油口 3和出油口 4,進油口 3通過油管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 出油口4通過油管與液壓舉升器1連接;閥體2中連接進油口 3和出 油口4的通道上安裝有閥套6,閥套6為中空的柱狀結構,其中心帶 有連通的彈簧腔C和閥芯腔,閥套6的側壁上帶有與出油口 4相通的 油孔61,閥套6的閥芯腔中通過密封環套裝有閥芯5,在閥芯5上、 與油孔61對應的位置是直徑小於閥芯腔內徑的連杆部分,連杆部分 的前端帶有錐狀凸起的密封端51,該密封端51與閥套6的頂端形成 密封配合,連杆部分的後端是通過通過密封環與閥芯腔配合的工作段 52,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杆7的頂端靠合在一起,也可以通過螺紋 將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杆7固定連接在一起。電磁鐵導杆7連接電 磁驅動裝置8,電磁驅動裝置8的內部結構為公知技術,可以採用各 種結構形式的能使電磁鐵導杆7產生軸嚮往復運動即可。
在閥芯5為中空結構,其空腔的前端與進油口3連通,閥芯5的 後端、與彈簧腔對應的位置帶有與彈簧腔相通的側孔。這樣可以通過 閥芯5的空腔將進油口 3和彈簧腔C導通,平衡兩者之間的壓力,避 免由於壓力不平衡造成閥芯5動作困難。另外,在閥套6的彈簧腔C中安裝有平衡彈簧9,該平衡彈簧9 給閥芯5施加一定的壓力,輔助電磁驅動裝置8的動作,使電控雙向 截止閥X的開啟更容易。
如圖3所示,在電控雙向截止閥X截止的時候,電磁驅動裝置8 不動作,閥芯5的密封端51與閥套6的頂端形成密封配合,液壓驅 動機構Y送到進油口 3的液壓油只能通過閥芯5的空腔進入彈簧腔C 中,不能進入出油口4。同樣,與液壓舉升器1連通的出油口4中的 液壓油只能通過閥套6上的油孔61進入閥芯5的連杆都分周圍和空 間B中,也不能進入進油口3。另外,錐狀的密封端51與閥套6頂 端直角形成的線密封配合,密封效果好,無洩露。可以很好地避免並 聯管路之間相互幹涉。
如圖4所示,在工作的時候,操縱電磁驅動裝置8,推動電磁鐵 導杆7產生軸向移動,推動閥芯5下移,閥芯5的密封端51離開閥 套6的頂端,進油口 3和出油口 4通過油孔6K閥芯腔連通,使液 壓舉升器l產生升降動作,完成載車盤的升降。
電磁驅動裝置8復位的時候,電磁鐵導杆7向上移動,此時,如 果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杆7固定連接在一起,則電磁鐵導杆7帶動 閥芯5上移,閥芯5的密封端51與閥套6的頂端接觸,重新密封, 將進油口 3和出油口 4之間的通道截斷;如果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 杆7的頂端只是簡單的靠合在一起,並沒有連接,電磁鐵導杆7向上 移動的時候並不帶動閥芯5,但電磁鐵導杆7移走以後,閥芯5在液 壓油的推動作用下,也會向上移動,最終密封端51與閥套6的頂端 接觸,完成密封。因此,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杆7可以通過螺紋固 定連接在一起,也可以不連接,而只是簡單地靠合在一起,或者如圖 3、圖4所示,在工作段52的上面設置一導管,將電磁鐵導杆7的頂 端插接在導管中即可。
上述液壓驅動機構為公知技術,圖1、圖2提供了兩種技術方案, 但本發明的應用並不局限於這兩個方案。
權利要求
1、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包括構成主體框架、設置在主體框架上的載車盤,載車盤通過繩索與液壓舉升器(1)連接,液壓舉升器(1)通過液壓油管和電磁閥與液壓驅動機構(Y)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磁閥為電控雙向截止閥(X),該電控雙向截止閥的閥體(2)上帶有進油口(3)和出油口(4),進油口(3)通過油管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出油口(4)通過油管與液壓舉升器(1)連接;閥體(2)中連接進油口(3)和出油口(4)的通道上安裝有閥套(6),閥套(6)為中空的柱狀結構,其中心帶有連通的彈簧腔和閥芯腔,閥套(6)的側壁上帶有與出油口(4)相通的油孔(61),閥套(6)的閥芯腔中通過密封環套裝有閥芯(5),在閥芯(5)上、與油孔(61)對應的位置是直徑小於閥芯腔內徑的連杆部分,連杆部分的前端帶有錐狀凸起的密封端(51),該密封端(51)與閥套(6)的頂端形成密封配合,連杆部分的後端是通過密封環與閥芯腔配合的工作段(52),工作段(52)與電磁鐵導杆(7)靠合在一起,電磁鐵導杆(7)連接電磁驅動裝置(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其特徵在於在閥芯(5)為中空結構,其空腔的前端與進油口 (3)連通,閥芯(5)的後端、與彈簧腔對應的位置帶有與彈簧腔相通的側孔。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其特徵在於在閥套(6)的彈簧腔中安裝有平衡彈簧(9)。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壓驅動的立體停車設備。包括構成主體框架、載車盤,載車盤通過繩索與液壓舉升器連接,液壓舉升器通過電控雙向截止閥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電控雙向截止閥的進油口與液壓驅動機構連接,出油口液壓舉升器連接;閥體中連接進油口和出油口的通道上安裝有閥套,閥套的中心帶有連通的彈簧腔和閥芯腔,閥套的側壁上帶有與出油口相通的油孔,閥套的閥芯腔中通過密封環套裝有閥芯,在閥芯上、與油孔對應的位置是直徑小於閥芯腔內徑的連杆部分,連杆部分的前端帶有錐狀凸起的密封端,連杆部分的後端是通過通過密封環與閥芯腔配合的工作段,工作段與電磁鐵導杆靠合在一起,電磁鐵導杆連接電磁驅動裝置。控制載車盤升降的液壓舉升器受電控雙向截止閥的控制,避免與並聯的其他液壓舉升器發生幹涉;另外,電控雙向截止閥的動作受電磁力控制,既降低了生產和安裝的成本,也降低了日後的維護費用。
文檔編號E04H6/18GK101476405SQ200910005030
公開日2009年7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13日
發明者影 劉, 李文波, 李祥啟 申請人:李祥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