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姓的歷史和由來簡單版(百家姓之孟姓來歷)
2023-10-20 11:22:38 7
起源
源流一
源於 子姓 ,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編號KCN-2704-141-03),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按商禮:伯,指嫡支長子,即正妻所生之第一子;孟,指庶支長子,指庶妻或妾妃所生之第一子。在典籍《禮·緯》中明確記載:「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因此,「孟」,在很古早就已經作為子女嫡庶齒序的排列稱謂,顯然是孩子名字稱呼的主要形式。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中、晚期的代表階段殷商至兩周時期,已經明確沒有了禪讓模式,君主之位的傳承方式已經固定化為「嫡承庶輔」,「孟」也就成為了程式化的「次之第一」稱謂的代表。因此,當繼承人已經成年(虛歲十八歲)時,稱作「天子之年」,說明具備了繼承君位的能力,但父君健在,其只能等待,即謂「孟位以待」。這在典籍《書傳》中也有明確解釋:「天子之子,年十八,稱孟侯。」另外,在古代,女子之兄亦稱為「孟」,常有長孟、次孟……,指的就是類如大舅子、二舅子之類的稱謂,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典型遺痕。在中國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之後,這種嫡庶稱謂不但沒有休止,而且愈演愈烈,因為它完全符合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文理念,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仍然深邃地固化在中國億萬民眾之中,且不容忽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衛國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衛國,其開國之君為周武王弟衛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內。衛國傳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縶,字公孟,因病不得繼位,讓位給其叔。
到了公子縶的孫子姬驅,便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公孟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孟氏者,是為河南孟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公族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公孫,是少典氏部落首領的兒子。他生於壽丘(今山東曲阜),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後居軒轅之丘,因此號軒轅氏;再遷有熊(今河南新鄭),也稱有熊氏。
慶父共仲雖為孟氏之始祖,但因其三年連弒二君,罪使國內大亂,人不敢敬,而孟子系慶父後裔,且才高德重,故孟氏族人尊奉孟軻為得姓始祖。
始祖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齒序排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人們對子女後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觀念。從在安陽殷墟出土的商時期甲骨文字中,已經有了「子孟次別於子之伯」的記載(該甲骨片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說明其時對嫡、庶的分別已經十分明顯。
遷徙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宋朝時期,孟姓大約有近3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2%,排在第五十五位。孟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孟姓總人口的30%。孟姓在全國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四川,這三省集中了孟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省。全國形成了冀魯、川鄂兩塊孟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孟姓大約有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2%,為明朝第八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孟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孟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孟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山西、河北,這三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58.7%。其次分布於浙江、陝西二省。以前山東為孟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孟姓總人口的32%。宋元明600餘年,孟姓主要向江南、東部、西部遷移,魯、冀、晉為孟姓聚集區。
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雲夢西南)。西晉滅吳後,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
巨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澱、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堂號
江夏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
武康堂:以望立堂。
安平堂:以望立堂。
平陸堂:以望立堂。
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亞聖堂:因孟子被稱為「亞聖」而名其堂號。
字輩
孟氏合族統一字輩:「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傅繼廣昭憲慶繁(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歷史名人
戰國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聖) ,本名孟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母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後,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後,周遊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採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三國
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
蜀國有孟達(?-228),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子度[注]。扶風(治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三國時期人物。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奇襲荊州之戰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魏國孟建 字公威,汝南郡人。
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零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