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風俗文化(過年的民俗文化)
2023-10-20 13:23:29 3
過年的風俗文化?#紅紅火火過大年#一、貼年畫的講究,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過年的風俗文化?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過年的風俗文化
#紅紅火火過大年#
一、貼年畫的講究
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早期是人類對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每值歲末,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門神種類大體分為兩種,即文武門神,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多為秦叔寶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
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後,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後,在屋子裡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等。
二、貼對聯的講究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木板所制的「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規矩。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上下聯不可貼反。讀的時候「從右到左,再是橫批。」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
三、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到」?
現在一說到新年在大門上貼「福」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都會說,這得倒著貼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貼福就是福到了,這其實是個誤解!「福」字左邊礻字旁表「示」意,右邊「一、口、田」,《說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買賣,如果將「福」字倒過來貼在你家大門上,則使房梁倒置,意味著你家把福氣倒在門外,福氣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如此費了半天勁,不是本末倒置了?貼在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著貼,才寓意著開門迎福,福氣臨門! 貼福字本是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納福,而且大門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經之處,應是讓人感覺莊重、恭敬的處在,倒貼的福只會讓人覺得滑稽,有失莊重。著名作家馮驥才評說:「像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於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 但有些地方的「福」字是可以倒貼的。 1、垃圾桶和水桶上的「福」字可倒著貼,因為水是財運,由於人從這兩處把東西倒出來。為了避諱將家中福氣倒掉,便可巧用「倒」諧音「到」,倒貼福字。 2、家裡的柜子上是可以倒貼福字的,因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財氣)一直來到、留在家裡、屋裡、柜子裡。
四、除夕必放的三掛炮:閉門炮、迎新炮、開門炮。
第一掛爆竹辭舊炮,第二掛炮竹迎新炮,第三炮竹開門炮。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人們習慣在關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這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後關上大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這個叫辭舊。
到了歲更子時,就是晚上十二點,鐘聲敲響,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的炮仗,意為滿地金銀,這個叫迎新。正可謂是;爆竹聲中一歲除。 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爆竹,叫做「開門炮」,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的門前,寓意「滿地金錢」。
五、包餃子吃餃子的時間:
北方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就是守歲的時候包,子時吃,交時=交子=餃子。 人們習慣將春節的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慄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慄子的意味著早立子……為討個新年好彩頭,人們多會在餃子中放銅錢、硬幣,放多少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放五個:代表福祿壽喜財全來,五這個數意味著把財捂住之義。
六、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會將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鬥等。 壓歲錢分兩種,長輩給孩子的是「壓歲錢」,是為壓住邪惡。 晚輩送予長輩的,給老人的「壓歲錢」是為壓住年歲。
壓歲錢的數目上也有講究。要以元為單位,元是圓圓滿滿,不能
給零頭。
七、過年送禮
過年無論是串門,走親戚看朋友,都不能空著手去。到底過年該
送什麼禮好呢?老北京順口溜兒:姑娘的花,小子的炮,老婆婆的
年糕,老頭的氈帽(帽為冠,尊重之意)。這就要根據送禮的對象,
送人所喜所需是最好的了。
八、初一至十五風俗文化
初一為吉日,正月初一又稱為「元日」,自古民間有正月初一不動掃帚之說,怕掃走運氣,元氣,破財。也不能向外倒垃圾,同樣是怕倒走福氣、元氣。
初二:逛廟會,走親戚。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帶著丈夫同往,民間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要備好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或長輩,而且這天也是拍全家福最佳的日子。
初三:按古人的說法,這天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據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記載:「(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歲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說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古人對初三很重視,故稱為「小年朝」。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稱為「赤狗日」,認為這一天不宜出門拜年,而應該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還有一種說法稱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燈睡覺,讓老鼠在沒燈的情況下,無法「成婚」,才不會生下一大堆「鼠子鼠孫」偷吃米糧。
初四「財神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這天的廳堂內供奉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財神下凡。
初五:初一到初五老北京人要串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逛廟會。到了初五這天,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準備「開市」(初六正式開業)。 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為一年之內不犯「小人」,把過去一年不愉快捏進去,新一年可以順順噹噹。
初六:舊時大多數商鋪都在正月初六開張,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炮竹聲。據傳說此天最受歡迎的是12歲的男孩來店裡買東西,寓意六六大順,生意興隆。
初七;據說這天為人日。佔書記載,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
「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為人日,有些地方的風俗是這天喝及第粥,希望家中的子女科考狀元及第。人日要尊重每一個,這天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教訓孩子。
初八;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就是我們所食的五穀。傳說這一天
也是天上諸星下界的日子,夜晚天空星鬥出現的最全,如果天氣晴
朗,寓意者這一年五穀豐登。
初九;民間習俗為玉皇大帝的生日,過去皇家會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健康。
初十;石頭的生日。為什麼給石頭過生日?因為我們國家是從石
器時代演變過來的,又是一個農業大國,過去農民佔整個國家比例的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糧食需要研磨成麵粉,農具需要打磨,拿什麼打磨?肯定是石頭(磨石),所以人們把這天定為石頭日,過去有的地方還要祭拜石頭。
十一:這一天為「子婿日」,是嶽父宴請女婿的日子。過去認為一個姑爺半個兒,宴請女婿一是為了父母讓女婿「善待」自己的女兒,二
是為了將來的「養老送終」。
十二、十三;打燈棚、開明。正月十二開始為了迎接元宵節開始
打燈棚,忙碌者做等骨,什麼龍燈、鳳燈,荷花燈,八仙過海燈,獅子老虎燈,等等。開明就是使燈的意思。
十四;燈正明。就是到了晚上,把所有的燈點亮,開始迎接第二天元宵節的到來。
十五;行月半,鬧花燈,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天比較熱鬧,趕廟會,看雜技,舞獅子等。晚上人們早早的吃過晚飯開始賞燈,猜燈謎。
十六;碰燈。所謂碰燈也是過去的一個傳統,就是今年的燈不能留到明年,所以碰燈的含義也就是銷毀燈。
這樣從除夕夜到正月十六整個的民俗活動基本結束,進入一年新的勞作與收穫的正常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