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登高習俗的意義(避災祛邪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2023-10-20 14:09:52 1
很多人說過重陽節是因為重陽是個吉利的日子,這種說法頗待商榷,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實際上是為了避災祛邪,讓我們探索重陽節的來歷,之後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一、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闢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
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闢邪翁」(茱萸)。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二、插茱萸與菊花來是為避災祛邪重陽節應該是起於漢代,很多書籍都記載了重陽節插茱萸飲酒賞菊登高等活動,並且許多關於重陽節的民間傳說都來自漢代,以此推斷,重陽節的來歷很大可能是與漢代有關。
很多關於重陽節來歷的傳說都和瘟魔有關,不管是「重陽女消滅瘟魔」還是「恆景求道斬殺瘟魔」,最終都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消除的災禍,讓人們獲得平安和健康。
茱萸雅號「闢邪翁」,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採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另外,還有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飲菊花酒,食蓬餌,出遊歡宴。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三、重陽節插茱萸的文化傳統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插茱萸。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
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當然這個記載不一定不可信,但茱萸「闢邪」卻與其故事相關。
從重陽節的身插茱萸和飲菊花酒,聯想到端午節的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其實,端午節和重陽節,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
還有茱萸屬芸香科植物,分布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茱萸苦辛性溫,功在溫中、行氣、止痛。茱萸對嘔吐吞酸、腹痛瀉痢均有奇效。
《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也反映了我們祖先具有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
總之,重陽節的本質和除夕、過年是一樣的,是一種慶賀消除災禍的節日,而不是什麼「因為日子吉利所以慶祝」,慶祝是因為這天經歷一些比較危險的東西而平安地度過了。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