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11:56:39 1
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所述工作輥的結構為分段組合式,包括兩端易磨損部位段、中間部位段三段;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一端端部設有軸承,另一端端部設有外螺紋連接部;所述中間部位段的兩端設有內螺紋連接部;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與中間部位段通過螺接連接為一體。上述方案中,通過將現有整體式工作輥設計成三段式結構,將工作輥設計為三段結構,不同部位可採用不同材料;將工作輥兩端採用耐磨材料,延長工作輥的使用周期;減少停機換輥時間,使生產線運行穩定;中間部位段重複利用,節約工作輥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軋鋼【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
【背景技術】
[0002]冷軋酸洗工藝中使用的拉伸彎曲矯直機,一方面起機械破鱗的作用,提高酸洗效率;另一方面,改善來料板形,不僅直接有利於帶鋼成品板形質量的提高,而且減少帶鋼在行進和軋制過程中發生跑偏及斷帶事故。因而拉伸彎曲矯直機作為熱軋、冷軋之間承前啟後的關鍵設備,在高速高效化除鱗以及對板形的改善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酸洗——冷軋聯機技術的實現,更是成為決定性的因素。
[0003]在拉伸彎曲矯直機的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工作輥兩端磨損比較嚴重,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0004](I)矯直機處的帶鋼為熱軋成品,在熱軋過程中,邊部的溫降比較大,屈服應力增大,導致帶鋼兩端的硬度值比中間大,因此,帶材在拉矯過程中,邊部需要的張應力大,工作輥兩邊的磨損也就增大。
[0005](2)熱軋溫降大,帶材卷取以後邊部與空氣接觸,容易形成Fe2O3,而Fe2O3的硬度要比FeO和Fe3O4氧化物的硬度高,對工作輥的磨損快。
[0006](3)帶有邊浪的帶材與工作輥接觸有軸向的竄動和縱向的相對滑動,導致帶材與工作輥的邊部形成「切割」作用,加劇工作輥兩端的磨損。
[0007]工作輥兩端磨損到達一定極限後,經過下線測量,發現輥中間較長部位基本沒有磨損。由於工藝需要,不得不進行換輥,換下來的輥如果想繼續使用只能用焊接或刷鍍等技術進行輥身修復,然而由於輥身修復費用較高,經濟性能不好,實際生產中一般採取整體報廢的處理方式,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約資源、降低成本的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
[0009]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所述工作輥的結構為分段組合式,包括兩端易磨損部位段1、中間部位段2三段;
[0010]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一端端部設有軸承3,另一端端部設有外螺紋連接部4 ;
[0011]所述中間部位段的兩端設有內螺紋連接部5 ;
[0012]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與中間部位段通過螺紋連接為一體。
[0013]其中,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設有軸承的一端的端部設有方形孔;
[0014]所述中間部位段兩端的內螺紋連接部的外端端部設有方形孔6。
[0015]其中,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採用耐磨鋼材料;中間部位段採用普通工具鋼材料或耐磨鋼材料。
[0016]其中,為防止運動中輥間不同部位相對滑動,對所述中間部位段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螺接採用單頭螺紋、逆時針螺紋連接。
[001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上述方案中,通過將現有整體式工作輥設計成三段式結構,將工作輥設計為三段結構,不同部位可採用不同材料或熱處理工藝;將工作輥兩端採用耐磨材料,延長工作輥的使用周期;減少停機換輥時間,使生產線運行穩定;中間部位段可重複利用,節約工作輥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整體結構剖視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中間部位段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磨損後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的剖面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說明:
[0025]1、兩端易磨損部位段;
[0026]2、中間部位段;
[0027]3、工作輥軸承;
[0028]4、外螺紋連接部;
[0029]5、內螺紋連接部;
[0030]6、中間段端部方形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32]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所述工作輥的結構為分段組合式,包括兩端易磨損部位段1、中間部位段2 ;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的一端端部設有軸承3,另一端端部設有外螺紋連接部4 ;所述中間部位段2的兩端設有內螺紋連接部5 ;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與中間部位段2通過外螺紋連接部4和內螺紋連接部5的螺接配合連接為一體。
[003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由於採用三段式結構,採取螺紋連接,安裝拆卸方便;在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磨損至極限後即時拆卸更換,而中間部位段2可以反覆使用至更換極限後再更換,從而避免了現有整體式工作輥的整體報廢、浪費資源的問題。
[0034]如圖4所示,由於拉伸彎曲矯直機工作輥在生產過程中,兩端易磨損部位I磨損嚴重而中間部位磨損較少或基本不磨損,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採用耐磨鋼材料,而中間部位段2可以採用普通工具鋼或耐磨鋼材料;
[0035]為改善金屬材料的耐磨性能,對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進行表面熱處理,通過滲碳、滲碳滲氮、高周波淬火、火焰淬火等方法實現使摩擦面產生麻田散鐵組織硬化層;以硬化為目的的滲碳或滲碳滲氮選用低淬火溫度,高周波淬火硬化表層有較大壓縮應力殘存,應施以低溫回火消除,從而改善耐磨性。以非金屬硬化層提高耐磨性,可採用硼化處理。
[0036]通過以上處理,實現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輥面沿軸線方向的不同硬度分布,實現延長服役壽命,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0037]進一步,所述中間部位段2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的螺紋連接採用單頭螺紋、逆時針螺紋連接,與工作輥工作中的被動行進方向相反,以防止三段在工作過程中發生鬆動;並在工作輥組裝上線使用前,施加較大的預緊力,以防止三段式組合結構的鬆動。
[0038]如圖5所示,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設有軸承的一端設有端部方形孔;如圖4所示,所述中間部位段2兩端的內螺紋連接部的外端設有端部方形孔6,以方便拆裝。
[003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工作輥的使用過程如下:
[0040](I)工作輥上機: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和中間部位段2組合起來,形成一根完整的工作輥,在上線前對其施加較大的預緊力,防止在使用過程中組合工作輥出現鬆動現象,將工作輥裝夾好。
[0041](2)工作輥磨損階段:隨著生產的進行,工作輥兩端磨損不斷加劇,當工作輥磨損到達一定極限後,分別測量中間部位和兩端部位的輥徑,決定更換的部位。
[0042](3)工作輥更換:本實用新型採用只更換磨損嚴重的部分,用工具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從中間部位段2拆下,換上未使用過的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的外螺紋連接部4,對準中間部位段2的內螺紋連接部5,逆時針旋入,使兩段在連接處緊密貼合在一起,三段連接在一起後就構成一根新工作輥。由於中間部位段2可以重複使用,在下線測量時,要注意中間部位的輥徑變化,當中間部位段磨損到一定程度時,也要及時更換中間部位,以免影響帶材拉矯質量。
[0043]上述方案中,通過將現有整體式工作輥設計成三段式結構,不同部位可採用不同材料;將工作輥兩端採用耐磨材料或採用耐磨處理工藝,延長工作輥的使用周期;減少停機換輥時間,使生產線運行穩定;中間部位段可重複利用,節約工作輥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0044]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其特徵在於,所述工作輥的結構為分段組合式,包括兩端易磨損部位段(I )、中間部位段(2)三段; 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一端端部設有軸承(3),另一端端部設有外螺紋連接部(4); 所述中間部位段的兩端設有內螺紋連接部(5); 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與中間部位段通過螺接連接為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其特徵在於,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設有軸承的一端的端部設有方形孔; 所述中間部位段兩端的內螺紋連接部的外端端部設有方形孔(6)。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其特徵在於,所述兩端易磨損部位段採用耐磨鋼材料;中間部位段採用普通材料或耐磨鋼材料。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伸彎曲矯直機耐磨工作輥,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間部位段與兩端易磨損部位段的螺接採用單頭螺紋、逆時針螺紋連接。
【文檔編號】B21B15/00GK203459400SQ201320541822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日
【發明者】陳兵, 郭瑞娟, 舒建華 申請人: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