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板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15:02:29 1
觸控板的製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觸控板,其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位於觸控區的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本實用新型觸控板包括一基底、一第一光學匹配層、一裝飾層以及一觸控感應電極層。第一光學匹配層是覆蓋基底的一表面。第一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大於基底的折射率。裝飾層位於周圍區,而觸控感應電極層設在第一光學匹配層表面並至少位於觸控區。【專利說明】觸控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觸控板,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光學匹配(indexmatching,IM)層的觸控板。【
背景技術:
】[0002]由於觸控板具有人機互動的特性,已被廣泛應用在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全球定位系統(GPSnavigatorsystem)、平板計算器(tabletPC)、個人數字助理(PDA)以及筆記本計算機(laptopPC)等電子產品上。[0003]一般而言,觸控板會包括觸控區與周圍區,觸控區設置有多個觸控感應電極,而周圍區通常設置有裝飾層(Decorationlayer)。各觸控感應電極具有一定的間距,雖然觸控感應電極是由透明導電材料所製作,但是其仍然會將部分光線反射,造成觸控板具有觸控感應電極的部分與不具有觸控感應電極的部分(即觸控感應電極的間距處)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因此使用者能從觸控板表面看到觸控感應電極的圖案。此外,當裝飾層的中間具有孔洞時,即使在背側設置遮蔽膜層,使用者仍然會因為孔洞與裝飾層的反射率差異而發現孔洞的存在。上述觸控板的組件因反射率差異而造成視覺效果不佳的問題仍待業者研究進一步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至少一層光學匹配層的觸控板,用以改善觸控板的表面視覺效果。[0005]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板,其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位於該觸控區的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本實用新型的觸控板包括一基底、一第一光學匹配層、一裝飾層以及一觸控感應電極層。第一光學匹配層是覆蓋該基底的一表面。第一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大於該基底的折射率。裝飾層是位於周圍區,而觸控感應電極層是設在第一光學匹配層表面並至少位於觸控區。[0006]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觸控板,其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位於該觸控區的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本實用新型該觸控板包括一基底、一觸控感應電極層以及一光學匹配層。該基底具有一表面。觸控感應電極層是設在基底的該表面上且位於觸控區。光學匹配層是設在觸控感應電極層上,全面覆蓋基底的該表面,且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不同於觸控感應電極層的折射率。[0007]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又進一步提供一種觸控板,其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位於該觸控區的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本實用新型所述觸控板包括一基底、一第一光學匹配層、一觸控感應電極層以及一裝飾層。其中,該基底具有一表面,該第一光學匹配層設在該基底的該表面並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大於該基底的折射率。該觸控感應電極層至少部分位於該觸控區,而該裝飾層位於該周圍區,且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上。【專利附圖】【附圖說明】[0008]圖1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09]圖2繪示了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一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0010]圖3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一實施例與公知觸控板在裝飾層區域的反射率曲線圖。[0011]圖4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二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12]圖5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二實施例與公知觸控板的反射率的比較圖。[0013]圖6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14]圖7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四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15]圖8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16]圖9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六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0017]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0018]10觸控板[0019]12基底[0020]12a第一表面[0021]12b第二表面/觸控面[0022]14觸控區[0023]16周圍區[0024]18第一光學匹配層[0025]20觸控感應電極層[0026]20a、20b觸控感應電極[0027]22裝飾層[0028]241、242孔洞[0029]26保護層[0030]28光學膠[0031]301、302油墨層[0032]32第二光學匹配層[0033]34第二光學匹配層[0034]d膜厚[0035]SI間距[0036]X圖中水平方向[0037]Y圖中垂直方向【具體實施方式】[0038]為使本實用新型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下文特列舉本實用新型的數個優選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成內容。為了方便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各附圖僅為示意用以進一步容易了解本實用新型,其詳細的比例可依照設計的需求進行調整。[0039]請參考圖1與圖2,圖1繪示了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一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而圖2繪示了觸控板的觸控感應電極層的俯視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觸控板10具有一觸控區14以及一周圍區16,周圍區16是位於觸控區14的至少一側,本實施例的周圍區16是圍繞觸控區14的四周,但本實用新型並不以此為限而可視需要使周圍區16僅與觸控區14的部分邊緣鄰近設置。觸控板10包括一基底12、一第一光學匹配層18、一裝飾層22以及一觸控感應電極層20。基底12具有一第一表面12a與一第二表面12b,兩者相對設置,其中第二表面12b是使用者操作觸控板10時的觸控面。第一光學匹配層18是全面覆蓋基底12的第一表面12a,同時位於周圍區16與觸控區14。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匹配層18可以僅覆蓋大部分的第一表面12a,或者僅設置在裝飾層22區域與基底12之間。第一光學匹配層18所包括的材料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大於基底12的折射率,或者至少略大於基底12的折射率。裝飾層22是設在第一光學匹配層18表面並位於周圍區16。本實施例的觸控板10還包括至少一孔洞設置在裝飾層22中,暴露出第一光學匹配層18。例如圖1中的裝飾層22包括孔洞241與242,可以分別作為紅外線(infraredray,IR)感測孔(以下稱IR孔)與按鍵孔使用。當孔洞241作為IR孔使用時,可以在孔洞241上側設置IR感應器,用以感應觸控板的使用狀態。觸控感應電極層20設在第一光學匹配層18表面並位於觸控區14內,但並不以此為限,也可以視需求將觸控感應電極層20延伸到周圍區16,例如直接配置觸控感應電極20c在當作按鍵孔的孔洞242區域或是其附近,因此孔洞242暴露出觸控感應電極20c與其下方的第一光學匹配層18。舉例而言,觸控感應電極層20可包括互相絕緣並交叉設置的第一軸向電極2IX與第二軸向電極21Y設置在觸控區14,其中第一軸向電極21X與第二軸向電極21Y分別沿不同方向延伸,例如兩者分別沿著圖中X方向與Y方向延伸並且互相垂直。第一軸向電極21X與第二軸向電極21Y分別包括多個觸控感應電極各自串接,圖1僅用兩個觸控感應電極20a、20b作為示意。觸控感應電極20a、20b是均勻排列分布在觸控區14中,分別通過導線20c、20d串接各自軸向的觸控感應電極20a、20b,用以達到所需的觸控感應偵測效果。觸控感應電極20a、20b的形狀可依需要而設計,例如為菱形電極或三角形電極,但不以此為限。觸控感應電極層20包括透明導電材料,例如氧化銦錫。在其它實施例中,觸控感應電極層20所包括的觸控感應電極20a、20b也可以是多個並排且顛倒設置的三角形觸控感應電極,或是多個互相分離設置的矩形觸控感應電極。但本實用新型並不以此為限而可視需要使用其它規則或不規則形狀的觸控感應電極均勻排列分布在觸控區14中,例如複數根條狀觸控感應電極搭配多個位於相鄰二根條狀觸控感應電極之間的塊狀觸控感應電極,用以達到所需的觸控感應偵測效果。觸控板10進一步包括一保護層26設置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上方,覆蓋觸控感應電極20a、20b、20c、裝飾層22及部分第一光學匹配層18,可以提供觸控感應電極20a、20b、20c保護作用。保護層26的材料舉例為二氧化矽或有機高分子,但不以此為限。在保護層26上方,可另設置光學膠(opticalclearadhesive,OCA)28與油墨層301、302。舉例而言,油墨層301可以包括只容許特定波長光線(例如IR光)通過的油墨材料,例如為IR油墨,設置在用來當作IR孔的孔洞241內及其周圍,而油墨層302可以為半透明油墨,對應用來當作按鍵孔的孔洞242或是其它有隱蔽性需求的小孔,但不以此為限。[0040]由於觸控感應電極20a、20b之間具有間距SI,當光線從觸控面(即基底12的第二表面12b)入射時,間距SI和孔洞241、242與圖案化的觸控感應電極層20和裝飾層22之間會因所存在材料的不同而有反射率的差異。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設置即是為了補償此反射率差異或是調整裝飾層的顏色,用以改善從觸控面12b觀察觸控板10的視覺效果。上述方法可以通過選擇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折射率至少略大於基底12的折射率來達到光學匹配效果。舉例而言,若基底12為玻璃基底,其折射率為1.5左右,定義第一光學匹配層18為第一折射率,則第一折射率的範圍較好是在約1.55到約2.5,更好是在約1.65到約1.9。因此,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材料可包括氧化鈦(titaniumoxide,TiO2)、氧化銀(Niobiumoxide,NbOx)、氧化招(aluminumoxide,A1203)、氮化娃(siliconnitride,SiNx)、氧化娃(siliconoxide,SiOx)的至少一個。此外,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膜層厚度為約50埃到約1000埃,或者為約100埃到約400埃。上述基底12的材料、折射率與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材料、折射率與膜厚僅為舉例,並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範圍。[0041]請參考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一實施例與公知觸控板在裝飾層區域的反射率曲線圖,其中橫軸表示入射光波長,縱軸表示反射率,反射率越高,表示孔洞241、242越明顯,即孔洞241、242與裝飾層22的反射率差異較大;相反的若反射率越低,表示孔洞241、242越不明顯,視覺效果越好。圖3所顯示的公知觸控板的周圍區的裝飾層具有孔洞但不具有第一光學匹配層,而本實用新型例I與例2是分別以圖1的觸控板10的結構作測試,其中本實用新型例I的第一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96埃,折射率為1.8,而本實用新型例2的第一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300埃,折射率為1.71。由圖3可知,提供不同波長的入射光,公知觸控板在沒有第一光學匹配層的情況下,裝飾層22區域反射率範圍從約5.5到約5.7,本實用新型例I在裝飾層22區域的反射率範圍為約4.5到約5.5,而本實用新型例2在裝飾層22區域的反射率範圍為約4.4到約4.8。因此,相較公知觸控板,不論入射光的波長如何,本實用新型觸控板因設置有第一光學匹配層,所以孔洞區域的反射率都低於公知觸控板,表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中孔洞區域與裝飾層的反射率差異都小於公知觸控板,能具有比較好的視覺效果。[0042]本實用新型的觸控板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下文將繼續揭示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或變化形,然為了簡化說明並突顯各實施例或變化形之間的差異,下文中使用相同標號標註相同組件,並不再對重複部分作贅述。[0043]請參考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二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觸控板10還包括一第二光學匹配層32,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18、觸控感應電極層20及保護層26上,第二光學匹配層32覆蓋觸控感應電極層20表面,且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中第二折射率不相同於保護層26的折射率,即第二折射率是大於或小於保護層26的折射率。以保護層26的材料為二氧化矽為例,其折射率為約1.5,則第二折射率應大於1.5或小於1.5,例如第二折射率為大於1.5且小於等於2.2,在優選實施例中,第二折射率的範圍為約1.6到2.0,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第二折射率較佳不同於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折射率。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材料可參考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材料,但不以此為限,可使用任何符合上述條件且具透明效果的材料。在本實施例中,保護層26的厚度為約200埃到約700埃,而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厚度為約100埃到約2000埃,但不以此為限。[0044]請參考圖5,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觸控板與公知觸控板的反射率的簡圖。由圖5可知,在公知觸控板中,在間距、觸控感應電極、裝飾層以及孔洞(以IR孔為例)等部分的反射率依序是約4.2%、7.35%,5.4%及4.8%,由於四者反射率差異大,所以很容易清楚看到上述四部分的圖案,影響視覺效果。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觸控板10的間距(SI)、觸控感應電極20a、20b、裝飾層22以及孔洞241(IR孔)等部分的反射率依序為約4.75%,4.8%、4.65%及4.65%(其中,當作按鍵孔的孔洞241因配置有觸控感應電極20c,因此其反射率相同於觸控感應電極20a、20b的反射率,若觸控板的其它孔洞內無配置觸控感應電極,則與IR孔的反射率相同),反射率都在4.7%±0.1的範圍內,差異明顯比公知觸控板小很多,因此可以有效改善觸控板10的視覺效果,使得使用者不容易從觸控面12b看到觸控板10的各組件的圖案。[0045]請參考圖6,圖6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三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觸控板10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處在於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表面沒有設置保護層,此時,第二光學匹配層32是直接覆蓋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並與觸控感應電極20a、20b、20c表面相接觸。第二光學匹配層32所具有的第二折射率不相同於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折射率,例如當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折射率為約1.9時,第二折射率應大於1.9或小於1.9,以使光線從觸控感應電極層20射入第二光學匹配層32產生的反射光線可以與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反射光線相抵銷。[0046]請參考圖7,圖7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四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與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相較,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觸控板10沒有包括第一光學匹配層18,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上依序設置保護層26以及第二光學匹配層32,其中保護層26與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設置條件(例如材料、厚度及折射率)可參考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通過設置保護層26以及第二光學匹配層32可以改善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視覺效果,避免使用者從觸控面12b看到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各組件圖案,例如觸控感應電極20a、20b。[0047]請參考圖8,圖8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五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與圖6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相較,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的觸控板10沒有設置第一光學匹配層18,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上僅設置一層第二光學匹配層32,其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設置條件(例如材料、厚度及折射率)可參考第二與第三實施例。本實施例通過設置第二光學匹配層32同樣可以改善觸控感應電極層20部分的視覺效果。[0048]請參考圖9,圖9為本實用新型觸控板的第六實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圖。與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相較,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的觸控板10沒有在保護層26上設置第二光學匹配層32,但是在第一光學匹配層18與觸控感應電極層20和裝飾層22之間設置第二光學匹配層34。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4具有第二折射率,其較好小於第一光學匹配層18的第一折射率,且第二折射率更好是不同於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折射率。藉此,光線射入第二光學匹配層34而造成的反射光可以與射入觸控感應電極層20而造成的反射光相抵銷,用以降低觸控板10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處的反射率。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4也可以覆蓋在裝飾層22表面,即先形成裝飾層22再形成第二光學匹配層34,但不限於此。[0049]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在具有特殊圖案的膜層或是反射率較高的膜層(例如觸控感應電極層)的上側或下側設置折射率不同的光學匹配層,通過兩者所反射光線相抵銷而降低反射率,進而改善觸控板的表面視覺效果。舉例而言,前述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電極層20是當作具有圖案的圖案化組件層,若光線射入觸控感應電極層20時所產生的反射光因電極層20的相位差使得反射光增強,則光學匹配層的設置條件可使光學匹配層的反射光與電極層20的反射光相位相反,使光線射入該光學匹配層的反射光形成相消幹涉,用以與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反射光相抵銷。[0050]因此,以本實用新型圖6所示的第三實施例為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調整觸控板10的表面視覺效果的方法。觸控板10包括一基底12以及設在基底12的第一表面12a上的一圖案化組件層,圖案化組件層舉例為包括觸控感應電極20a、20b、20c的觸控感應電極層20,但不以此為限,也可以指裝飾層22、導線層或其它具圖案且折射率較高的膜層。上述方法包括:當光線經由基底12射入觸控感應電極層20時所產生的反射光為相長幹涉時,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上側或下側全面設置一光學匹配層覆蓋基底12,使光線射入第二光學匹配層32的反射光形成相消幹涉。例如在圖6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2設置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上側,而在圖9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4設置在觸控感應電極層20下側。其中,在優選實施例中,第二光學匹配層32或34的折射率應不同於觸控感應電極層20的折射率,兩者具有一折射率差Λη,且第二光學匹配層32或34的膜厚為d,而形成相消幹涉的方法包括使折射率差Λη與第二光學匹配層32或34的膜厚d的積約略等於入射光線的四分之一波長(λ),即滿足ΛηXd=A/4。[0051]根據本實用新型,當觸控板包括了折射率較高或是反射率較高的圖案化組件層(例如觸控感應電極層或是裝飾層)時,可以在觸控板的基底的絕大部分表面或全部表面設置一至兩層光學匹配層,利用光學匹配層與圖案化組件層的折射率差異用以使兩者的反射光相抵銷,並且降低觸控板各個位置的反射率差異,使各圖案化組件層的反射率相接近而改善視覺差異與表面視覺效果。即使是在較大尺寸的觸控板中,觸控感應電極層或其它圖案化組件層的膜層較厚,本實用新型光學匹配層仍然可以有效降低圖案化組件層的反射率與調整反射率差異。類似地,在基底表面設置折射率大於基底的光學匹配層,同樣可以改善基底上具有該圖案化組件層與不具有該圖案化組件層的部分的視覺差異,例如降低裝飾層與IR孔的視覺差異。藉此,用以改善觸控板的表面視覺效果。[005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觸控板,其特徵在於,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位於該觸控區至少一側的一周圍區,該觸控板包括:一基底,其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光學匹配層,覆蓋該基底的該表面,該第一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該第一折射率大於該基底的折射率;一裝飾層,位於該周圍區;以及一觸控感應電極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上並至少位於該觸控區。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光學匹配層同時位於該周圍區與該觸控區。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裝飾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裝飾層包括至少一孔洞,暴露出該第一光學匹配層。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油墨層,該油墨層對應該孔洞設置。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裝飾層包括至少一孔洞,暴露出該第一光學匹配層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層。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油墨層,該油墨層對應該孔洞設置。`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匹配層,所述第二光學匹配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與該裝飾層之間。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該第二折射率小於該第一折射率。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折射率的範圍為1.55到2.5。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折射率的範圍為1.65到1.9。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50埃到1000埃。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100埃到400埃。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匹配層覆蓋該觸控感應電極層,該第二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二折射率,其不相同於該觸控感應電極層的折射率。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保護層,所述保護層設在該第二光學匹配層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層之間,且該第二折射率不相同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折射率小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二折射率大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保護層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矽,而該第二折射率大於1.5且小於等於2.2。19.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保護層的厚度為200埃到700埃,而該第二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100埃到2000埃。2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匹配層,所述第二光學匹配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層之間。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該第二折射率小於該第一折射率。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設在該觸控感應電極層上的一光學膠。23.一種觸控板,其特徵在於,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一位於該觸控區的至少一側的周圍區,該觸控板包括:一基底,其具有一表面;一觸控感應電極層,設在該基底的該表面上且至少位於該觸控區;以及一光學匹配層設在該觸控感應電極層上,且該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不同於該觸控感應電極層的折射率。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保護層設在該光學匹配層與該觸控感應電極層之間,且該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不相同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小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26.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大於該保護層的折射率。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保護層的材料包括二氧化矽,而該光學匹配層的折射率的範圍為1.5到2.2。28.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該保護層的厚度為200埃到700埃,而該光學匹配層的厚度為100埃到2000埃。29.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設在該光學匹配層上的一光學膠與設在該光學匹配層上的一油墨層。30.一種觸控板,其特徵在於,具有一觸控區以及一周圍區,所述周圍區位於該觸控區的至少一側,該觸控板包括:一基底,其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光學匹配層,設在該基底的該表面,該第一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該第一折射率大於該基底的折射率;一觸控感應電極層,至少部分位於該觸控區;以及一裝飾層,位於該周圍區,且該裝飾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上。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觸控板,其特徵在於,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光學匹配層設在該第一光學匹配層與該裝飾層之間,該第二光學匹配層具有一第二折射率,且該第二折射率小於該第一折射率。【文檔編號】G06F3/042GK203520357SQ201320461468【公開日】2014年4月2日申請日期:2013年7月31日優先權日:2013年5月30日【發明者】吳易駿,劉育承,洪啟元申請人: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