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的有效祛除溼氣的方法(溼邪不除後患無窮)
2023-10-08 07:37:32 2
「溼」是中醫學概念,是一種無形之邪,即不能被肉眼直接觀察到,但是染上溼邪卻會伴隨各種症狀,常常病程較長,伴有粘滯、難纏、沉重、穢濁、趨下等特點。
溼邪分內外
溼邪有外溼、內溼之分。外溼為中醫六淫之一,指的是在多雨或潮溼氣候環境下 (多見於夏末秋初的暑季),正氣虛弱或素有體溼之人更易感溼而發病。內溼指的是由於久坐少動、食用過多高熱量滋膩辛辣食物造成脾胃虛弱,體內水溼代謝異常,化溼生痰為病。
由於溼邪多為無形,造成溼氣的原因為外感暑溼、不健康生活方式或脾虛生溼,因此與喝水多沒有關係。相反,多喝水增加排洩反而有助於溼氣從小便代謝,有利於排溼。
溼邪常聯合為害
溼邪往往並不是單兵作戰,常聯合風、寒、火、熱等其他「兄弟」一起危害人體。
1.寒溼
素體陽虛或外感寒氣,與體內溼氣相雜為病,導致寒溼內困損傷脾腎,表現為面色發白、發青黑、畏寒肢冷、反覆口腔潰病、咳稀白痰、腹痛洩瀉、下肢浮腫、關節疼痛、舌淡苔白水滑、脈沉。
治療:生薑泡腳或三伏灸、高溫瑜伽。
2.溼熱
溼氣蘊結日久不化,加之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油膩之品,溼鬱化熱,表現為口苦、口粘、噁心、腹帳、納呆、便粘、尿黃等。
治療:赤小豆薏米粥、竹葉荷葉茶;跑步、爬山、遊泳、瑜伽等。
3.風溼
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可累計單個或多個關節晨僵,部分伴有發熱、乏力等。
治療:中藥外浴、藥泥外敷、理療針灸或瑜伽。
中醫治療溼邪
由於溼邪致病纏綿反覆的特點,一般需要堅持治療3-6個月才能有很好的除溼、改善體質的效果。選用的中藥可分以下幾類:
1.清熱燥溼
黃連:除溼清熱、瀉火解毒,對口舌生瘡、腹痛痢疾、腸炎、溼疹等效果好;
黃芩:清溼熱、瀉肺火,可退熱止咳、抑制腸道炎症;
黃柏:瀉相火、消溼熱、降火下行;
苦參:清熱燥溼,對皮膚瘙癢、痔瘡出血等效果明顯。
2.淡滲利溼
茯苓:補益脾胃、滲利水溼,對腹脹、洩瀉、水腫有很好的效果;
車前草:利小便、通淋瀉熱,對泌尿生殖系統炎症有效;
金錢草:利水通淋、清熱消腫,治療各種結石、黃疸;
冬瓜皮:清熱利水、滲溼消腫,對水腫,排尿不通暢有改善;
玉米須:利尿,對腎炎水腫、膽道結石、高血壓、糖尿病均有改善。
3.芳香解暑化溼
青蒿:清熱涼血、解暑退虛熱,治療暑溼感冒、發熱、胸悶、噁心;
藿香:解表清暑、利溼醒脾,對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溼濁中阻有效;
綠豆:消熱解毒、消暑止渴,暑熱煩渴、洩瀉、藥物中毒均可用;
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利尿,對暑溼煩渴、小便不暢、頭昏目脹有效。
4.健脾益氣
白朮:補脾燥溼、和中祛痰,治療食少腹脹、消化不良、洩瀉水腫、氣虛自汗;
白扁豆:健脾化溼、消暑解毒,治療腹痛、口渴、洩瀉;
山藥:補中益肺、固腎止瀉,對脾肺兩虛、食欲不振、乏力、洩瀉、腹脹效果好;
白豆蔻:行氣化溼、健胃止嘔,治療腹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胃痛、噁心嘔吐。
5.溫中散寒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對腹痛怕冷、嘔吐洩瀉、咳稀白痰有較好的療效;
川椒:溫中止痛,治療腹部冷痛、飲食不消化、皮膚瘙癢等;
艾葉:溫經止血、散寒除溼,治療痛經、溼疹等。
本文作者:朱妍
來源: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