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04 08:22:14 3
專利名稱: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於建築設備領域,提供了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包括若干集水井、過濾池和分別連通相鄰兩個集水井以及連通過濾池與一個集水井並且連通過濾池與下水道的多個排水溝;每一個集水井包括兩塊第一立板和分別安裝於立板兩端的兩塊第二立板,各第二立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第一立板對應的端部相連,第二立板上開設有與排水溝配合相連的第一開口;每一個排水溝由多塊橫截面呈半圓形的弧狀板體搭接而成。通過使用弧狀板體製作排水溝,使用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製作集水井,不僅方便實施建造排水溝與集水井,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在使用完後,還可以對該排水系統所有板體進行回收,方便下次使用,減少資源浪費,節約成本。
【專利說明】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建築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基坑是指為進行建築物(包括構築物)基礎與地下室的施工所開挖的地面以下基礎空間。在進行建築工程施工時,大多需要開挖基坑。由於建築基坑施工一般用時較長,因而在建築時就需要對基坑設置臨時排水系統。目前用於建築和其他建設工程基坑(邊坡)施工的臨時排水系統一般是在基坑邊挖掘溝槽,並用磚和水泥砂漿砌體出集水井、排水溝等。當臨時排水系統使用完後,一般會將該排水系統填埋或破壞拆除。這種排水系統的施工時間長,排水效率低,且只能使用一次,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的排水系統的施工時間長,排水效率低,且會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包括沿基坑四周設置的若干集水井、設置於所述基坑側邊的過濾池和分別連通相鄰兩個所述集水井以及連通所述過濾池與一個所述集水井並且連通所述過濾池與下水道的多個排水溝;每一個所述集水井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兩塊第一立板和分別安裝於所述立板兩端的兩塊第二立板,各所述第二立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所述第一立板對應的端部相連,所述第二立板上開設有與所述排水溝配合相連的第一開口 ;每一個所述排水溝由多塊橫截面呈半圓形的弧狀板體搭接而成。
[0005]進一步地,所述過濾池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兩塊側板、分別安裝於所述側板的兩端的兩塊擋板和至少一塊過濾板,所述過濾板的兩側端分別連接兩塊所述側板,且所述過濾板位於兩塊所述擋板之間,各所述擋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相連,各所述擋板上開設有與相應的所述排水溝相連的第二開口。
[0006]進一步地,所述過濾板的上半部分區域上開設有若干過水孔,所述過濾板的下半部分區域呈密封狀。
[0007]進一步地,各所述側板上對應於所述過濾板的位置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一插槽,所述過濾板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所述第一插槽中。
[0008]進一步地,各所述側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二插槽,各所述擋板的兩側端分別凸有配合插裝入所述第二插槽中的第一凸板。
[0009]進一步地,各所述側板由多塊隔板拼接而成,左右相鄰的兩塊所述隔板中:一塊所述隔板的端面開設有第三插槽,另一塊所述隔板對應的端面凸設有配合插裝入所述第三插槽中的第二凸板。
[0010]進一步地,各所述第一立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卡槽,各所述第二立板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所述第一立板的所述卡槽中。
[0011]進一步地,所述弧狀板體的側端部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的厚度。
[0012]進一步地,所述弧狀板體的底部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的厚度。
[0013]進一步地,所述弧狀板體的一端設有承接部,所述弧狀板體的另一端設有配合插入所述承接部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橫截面呈圓弧狀,所述承接部橫截面呈圓弧狀。
[0014]本實用新型通過使用弧狀板體搭接成各排水溝,通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組裝成各集水井,再將這些集水井設置在基坑周邊,並用排水溝連通相鄰的集水井,用排水溝將集水井與過濾池連通以及用排水溝將過濾池與下水道連通,形成基坑排水系統;建設施工方便,用時短;使用弧狀板體製作排水溝,阻力小,排水效率高;當使用完成後,可以將該排水系統的所有板體進行回收,以便下次再利用,節約資源與成本,防止資源浪費。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中排水溝的弧形板體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圖2的排水溝中相鄰兩弧形板體搭接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圖3的排水溝中弧形板體的承接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圖1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中集水井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6是圖5的集水井的第一立板與第二立板連接部位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1]圖7是圖5的集水井沿垂直於第一立板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8是圖1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中過濾池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3]圖9是圖8中A部分的正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4]圖10是圖8中B部分的正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5]圖11是圖8中C部分的正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6]圖12是圖8的過濾池沿垂直於擋板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7]圖13是圖8的過濾池中過濾板的正視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8]圖14是圖8的過濾池中擋板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0]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上」、「下」、「左」、「右」、「底」、「內」、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31]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包括若干集水井2、過濾池4和多個排水溝3 ;這些集水井2沿基坑I的四周設置,以方便在基坑I的不同位置設置抽水泵11向集水井2中泵水。過濾池4可以是具有過濾功能的沉澱池,即過濾池4同時具有對水進行過濾和沉澱的作用。而多個排水溝3將相鄰的兩個集水井2相連通,並且使用排水溝3將一個集水井2與過濾池4相連通,再用排水溝3將過濾池4與下水道相連通,從而基坑I中的水抽至某個或某些集水井2中時,水可以經排水溝3流至過濾池4沉澱、過濾,再從排水溝3流至下水道。
[0032]本實施例中,若干集水井2及與其相連的排水溝3環繞基坑1,以便在基坑I的任何位置向集水井2中泵水,均可以經排水溝3流至過濾池4中,如圖1中水沿箭頭12方向流至過濾池4過濾,再從過濾池4中流出。在其它一些實施例中,也可以將多個集水井2分散設置在基坑I四周邊,再通過排水溝3連通各集水井2。
[0033]請參閱圖5和圖7,每一個集水井2包括兩塊第一立板21和兩塊第二立板22,兩塊第一立板21並排且間隔設置,兩塊第二立板22分別設在第一立板21的兩端,並且每一塊第二立板22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第一立板21對應的端部相連,從而兩塊第一立板21和兩塊第二立板22合圍成該集水井2。各第二立板22上開設有第一開口 221,以便與排水溝3配合相連;從而排出集水井2中的水。
[0034]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 221開設在相應第一立板21的上部,以便從基坑I中抽出的水可以在集水井2中進行初步沉澱過濾,減少過濾池4的負荷。
[0035]請參閱圖2、圖3和圖7,每一個排水溝3由多塊弧狀板體31搭接而成。各個弧狀板體31的橫截面呈半圓形。第一開口 221的形狀呈半圓形,以便與排水溝3配合相連。使用弧狀板體31製作排水溝3,對水的阻力小,排水效率高。
[0036]通過使用弧狀板體31搭接成各排水溝3,通過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組裝成各集水井2,再將這些集水井2設置在基坑I周邊,並用排水溝3連通相鄰的集水井2,用排水溝3將集水井2與過濾池4連通以及用排水溝3將過濾池4與下水道連通,形成基坑I排水系統;建設施工方便,用時短,排水效率高;當使用完成後,可以將排水溝3的弧狀板體31,集水井2的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回收,以便下次再利用,節約資源與成本,防止資源浪費。另外,設置過濾池4,通過過濾池4對水進行沉澱、過濾,可以過濾部分大的顆粒物,防止堵塞下水道。
[0037]請參閱圖2,弧狀板體31的側端部311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312的厚度。將弧狀板體31的側端部311厚度設置為大於其兩側壁312的厚度,即可以增加弧狀板體31的強度,也可以方便搬運該弧狀板體31,方便對弧狀板體31的搭接成排水溝3,提高施工效率。
[0038]進一步地,弧狀板體31的底部313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312的厚度。以增加弧狀板體31的底部313強度,同時可以更好地保持弧狀板體31的形狀。
[0039]請參閱圖3和圖4,弧狀板體31的一端設有承接部314,弧狀板體31的另一端設有配合插入承接部314的插接部315。通過將插接部315插入承接部314中,方便將兩個弧狀板體31進行搭接。插接部315的橫截面呈圓弧狀,承接部314橫截面也呈圓弧狀,並且承接部314的內表面的與插接部315的外表面相配合。當然為了使弧狀板體31搭接時更穩固,並且防止水從排水溝3的搭接處滲出,還可以在插接部315的端面與承接部314的靠近該弧狀板體31中部的一端之間設置密封膠32,即在承接部314與該弧狀板體31的中段交匯處設置密封膠32,以密封插接部315與承接部314。
[0040]請參閱圖5和圖6,各第一立板21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卡槽211,各第二立板22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第一立板21的卡槽211中。在第一立板21上設置卡槽211,而將第二立板22的側端插裝該卡槽211中,可以方便第一立板21與第二立板22的組裝連接,效率更高。
[0041]請一併參閱圖7,集水井2還包括支撐基底23,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置於支撐基底23上。設置支撐基底23以便穩定地支撐住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支撐基底23可以通過澆築砼而成,以便對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進行良好地支撐。當然,也可以使用板體作為支撐基底23,以方便加工施工安裝。當然,使用板體作為支撐基底23時,還可以使用多塊板體拼接形成支撐基底23,以減小各板體的大小,方便運輸。在一些較硬的地面上,也可以將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直接架設在地面上。
[0042]請參閱圖8、圖12和圖14,過濾池4包括兩塊側板41、兩塊擋板42和至少一塊過濾板43,兩塊側板41並排且間隔設置,兩塊擋板42分別設置在側板41的兩端,並且每塊擋板42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側板41的對應端部相連,從而兩塊側板41與兩塊擋板42合圍成池體,各擋板42上開設有第二開口 421,以便與排水溝3相連通,以便集水井2中的水可以流入過濾池4中,並且過濾後的水可以流出。過濾板43的兩側端分別連接兩塊側板41,且過濾板43位於兩塊擋板42之間,從而水流入過濾池4後,經過濾板43過濾後再流出。通過兩塊側板41、兩塊擋板42和過濾板43組合成過濾池4,在過濾池4使用完後,可以對側板41、擋板42和過濾板43進行回收,方便多次使用,減少資源浪費,節約成本。本實施例中,過濾板43為間隔設置的兩塊。其它實施例中,過濾板43也可以為一塊、三塊、四塊等等。
[0043]請參閱圖13,過濾板43的上半部分區域上開設有若干過水孔431,過濾板43的下半部分區域呈密封狀。可以直接在板體的上部開設若干過水孔431即可形成該過濾板43,製作簡單、方便,成本低。進一步地,過濾板43還可以設置為中空式,在其中間空腔中可以填充過濾網,以便增加過濾效率。過濾網可以是可拆卸式的,以方便清洗。
[0044]請參閱圖8、圖10和圖13,各側板41上對應於過濾板43的位置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一插槽4111,過濾板43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第一插槽4111中。設置第一插槽4111,以方便過濾板43的安裝和拆卸,提高施工效率。
[0045]請參閱圖8、圖10和圖14,各側板41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二插槽4112,各擋板42的兩側端分別凸有配合插裝入第二插槽4112中的第一凸板422。設置第二插槽4112,並在擋板42的側端凸設第一凸板422,將第一凸板422插入對應的第二插槽4112中,方便擋板42的安裝和拆卸,提高施工效率。
[0046]請參閱圖8和圖9,各側板41由多塊隔板411拼接而成,左右相鄰的兩塊隔板411中:一塊隔板411的端面開設有第三插槽4113,另一塊隔板411對應的端面凸設有配合插裝入第三插槽4113中的第二凸板4114。由於過濾池4的側板41 一般較大,使用多塊隔板411拼接而成,可以方便運輸和安裝。而將左右相鄰的兩塊隔板411中,一塊的側端面設置第三插槽4113,另一塊的側端面凸設第二凸板4114,將第二凸板4114插入第三插槽4113中,可以方便將左右相鄰的兩塊隔板411進行拼接。隔板411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合理地設置,如沿側板41的長度方便設置多塊隔板411拼接,在側板41的高度方向,也可以使用多塊隔板411拼接。這樣上下相鄰的兩塊隔板411可以使用插槽、凸板結構實現插裝拼接,以便拼接更穩定,也可以將隔板411的上、下側端面均設為平面,將上方的隔板411置於下方的隔板411上即可。對應的隔板411上開設有所述第一插槽4111與所述第二插槽4112。
[0047]請參閱圖12,過濾池4還包括隔水基底44,側板41、擋板42和過濾板43置於隔水基底44上。設置隔水基底44以便穩定地支撐住側板41、擋板42和過濾板43。隔水基底44可以通過澆築砼而成,以便對側板41、擋板42和過濾板43進行良好地支撐。當然,也可以使用板體作為隔水基底44,以方便加工施工安裝。當然,使用板體作為隔水基底44時,還可以使用多塊板體拼接形成隔水基底44,以減小各板體的大小,方便運輸。當然在一些較硬的地面上,也可以將側板41、擋板42和過濾板43架設在地面上。
[0048]請參閱圖2和圖3,排水溝3的安裝施工方法可以是:進行土方開挖,挖出溝道,並在溝道中鋪中粗砂墊層,再安裝弧狀板體31,再將弧狀板體31踩實,在相鄰弧狀板體31的拼接處填充密封膠32密封,然後在弧狀板體31的兩側之外回填土或砂石形成排水溝3。中粗砂和砂石可用石粉代替,排水溝3兩側回填土或砂石要夯實,然後用砼或水泥砂漿按常規進行場地硬化。
[0049]排水溝3拆除回收弧狀板體31的方法可以是:清除排水溝3內殘留泥土,在排水溝3的一外側或兩外側挖開硬化面和土方,至排水溝3深度的1/3?1/2,再清除弧狀板體31上的泥土,進行回收。
[0050]請參閱圖5和圖7,集水井2的安裝施工方法可以是:進行土方開挖,挖出深坑,再澆築砼支撐基底23,安裝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形成集水井2,為保證集水井2穩固,在集水井2的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之外的深坑中回填土或砂石,再對集水井2底部進行處理,如使用砂漿填縫以進行密封即可。施工方便、效率高。砂石可用石粉代替,集水井2四周回填土或砂石要夯實,然後用砼或水泥砂漿按常規進行場地硬化。集水井2應與相應尺寸的排水溝3配合使用。
[0051]集水井2的拆除回收方法:先開挖第一立板21外側的土方至井深的1/3?1/2,再用木枋頂住兩塊第一立板21,然後取出第二立板22,再取出第一立板21,清除第一立板21和第二立板22上的泥土即可。拆卸方便。
[0052]請參閱圖8和圖12,該過濾池4呈長方形,其施工方法為:進行土方開挖,挖出池坑,再澆築砼隔水基底44,然後安裝拼接兩塊側板41、安裝兩塊擋板42及過濾板43形成過濾池4,然後在向兩塊側板41、兩塊擋板42之外的池坑中回填土或砂石,以穩固兩塊側板41、兩塊擋板42和過濾板43,再對過濾池4的底部進行處理,如使用砂漿填縫以進行密封即可。粗砂或砂石可用石粉代替,過濾池4四周回填土或砂石要夯實,然後用砼或水泥砂漿按常規進行場地硬化。過濾池4應與相應尺寸的排水溝3配合使用。基坑I水經過濾池4沉澱、過濾後,排水效果更好,對環境的汙染更小。
[0053]過濾池4拆除回收方法:挖開側板41的外側的土方至池深的1/2?3/4,使用木枋頂住兩塊側板41,取出兩塊擋板42和過濾板43,再取出側板41,清除兩塊擋板42、過濾板43和側板41上的泥土即可,效率高、拆卸回收方便。若過濾池4內泥砂太多拆除困難時,需將過濾池4周圍土方開挖到池底,以方便拆除該過濾池4。
[0054]本實用新型使用某地建築基坑排水系統進行實驗,請參閱圖1,其中排水溝重量約7Kg/m,含材料、施工費用每米單價約80元,磚砌水溝400mm*300mm單價約為100元,相對現有技術可節約投資20%左右。集水井(1000mm*1000mm),重量約60Kg/個,含材料、施工費用每個單價約350元,磚砌集水井施工單價約為400元/個,現有技術同樣大小的集水井可節約投資12%左右。過濾池(37000mm*1600mm),重量約500Kg/個,含材料、施工費用每個單價約4000元,磚砌沉澱施工單價約為4500元/個,現有技術同樣大小的過濾池可節約投資11%左右。整個排水系統單次使用綜合投資節約在15%左右,同時,排水溝、集水井和過濾池均可以回收,則在以後重複使用在其它工程中時,節約投資會更多。
[005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沿基坑四周設置的若干集水井、設置於所述基坑側邊的過濾池和分別連通相鄰兩個所述集水井以及連通所述過濾池與一個所述集水井並且連通所述過濾池與下水道的多個排水溝;每一個所述集水井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兩塊第一立板和分別安裝於所述立板兩端的兩塊第二立板,各所述第二立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所述第一立板對應的端部相連,所述第二立板上開設有與所述排水溝配合相連的第一開口 ;每一個所述排水溝由多塊橫截面呈半圓形的弧狀板體搭接而成。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濾池包括並排且間隔設置的兩塊側板、分別安裝於所述側板的兩端的兩塊擋板和至少一塊過濾板,所述過濾板的兩側端分別連接兩塊所述側板,且所述過濾板位於兩塊所述擋板之間,各所述擋板的兩側端分別與兩塊所述側板相連,各所述擋板上開設有與相應的所述排水溝相連的第二開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濾板的上半部分區域上開設有若干過水孔,所述過濾板的下半部分區域呈密封狀。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各所述側板上對應於所述過濾板的位置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一插槽,所述過濾板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所述第一插槽中。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各所述側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第二插槽,各所述擋板的兩側端分別有配合插裝入所述第二插槽中的第一凸板。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各所述側板由多塊隔板拼接而成,左右相鄰的兩塊所述隔板中:一塊所述隔板的端面開設有第三插槽,另一塊所述隔板對應的端面設有配合插裝入所述第三插槽中的第二凸板。7.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各所述第一立板的兩端分別開設有豎直設置的卡槽,各所述第二立板的兩側端分別插裝入相應的所述第一立板的所述卡槽中。8.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弧狀板體的側端部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的厚度。9.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弧狀板體的底部的厚度大於其兩側壁的厚度。10.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建築基坑可回收排水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弧狀板體的一端設有承接部,所述弧狀板體的另一端設有配合插入所述承接部的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橫截面呈圓弧狀,所述承接部橫截面呈圓弧狀。
【文檔編號】E02D19-20GK204298839SQ201420631067
【發明者】王國良 [申請人]王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