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價格區別(國產大豆如何PK進口大豆)
2023-10-28 22:40:49 2
(央視財經《中國財經報導》)臨近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接踵而至。今年大家最關注的話題之一,就是在新常態下,經濟怎麼激活?市場當中有哪些我們還沒發現的機會?這也是我們財經頻道一直都在深入探索的問題。我們《中國財經報導》將用兩周的時間,聚焦農業領域裡的市場活力如何激發,我們選擇了大豆和玉米這兩個重要的產業和市場進行了全面調查。今天先來說說大豆。最近幾年, 即使有國家的臨儲收購政策作為價格保障,農民們種植大豆也一直處於不賺錢的狀態。今年,我國開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大豆主產區實行目標價改革試點,這是我國糧食收購體制的重大變革。眼下,又到了一年當中大豆的銷售旺季。新的改革舉措能不能有效激活大豆產業和市場呢?更多目標價格調查內容請收看央視財經頻道12月13日21:55《中國財經報導》。
帶我們進村的這個人,是一位大豆加工商,眼下是大豆銷售旺季,他這些日子每天都要來收大豆。進入11月,地裡的大豆、玉米都已經收穫完了。沿途一團團打好包的秸稈堆在地裡。種大豆的地明顯比種玉米的要少。
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金源泉笨榨油廠總經理佟飛說:我感覺量越來越少,一年比一年少。黃豆越來越少。種的少了,然後糧點也不好收,現在都種玉米。
沿途有很多收購玉米的糧點兒,但是收大豆的卻很少。這個鄉叫人和鄉,佟飛要找的收購點兒就在這裡。
黑龍江巴彥縣人和糧點經理尉長志說:我們這是老關係了,已經合作多少年了,就是從打我開始建糧點的時候,他就在我這兒拿豆子。
大大小小的車,停在糧點等著交豆子,運豆子。大車準備把大豆拉到外省去賣,小拖拉機都是附近農戶的。天氣冷,農戶們都等在屋裡,排號至少要等一個多小時。
豆農說:產量不太好,受雹災了。因為減產100多斤。等著政府給補貼呢,完了之後,價格還低。
產量不高,價格也低,要按往年,農戶們會選擇先把豆子存放一段時間,等市場價格高了再賣,可今年大家卻急著賣豆子。
豆農說:銀行貸款厲害,你到月底不給,往上漲價了。你要不給人家還上,往後你就拿滯納金了,利息就多了。不種黃豆貸款還不上啊,黃豆能老早賣錢,今年賣錢就慢,價格低,黃豆今年價低,每年老早就賣了黃豆,苞米晚賣,今年價低,農民賣不出去糧。目標價格知道,但是始終沒有啊。
為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從2008開始我國開始實施大豆臨儲收購政策,到2013年,六年時間裡,大豆最低收購價上漲了將近25%。
雖然種植積極性得到了保護,但不斷上漲的收購價也帶來了新問題。豆農們對國家最低收購價越來越依賴,每年相當數量的大豆都被送進了國儲庫,加工企業買糧要等著「國儲拋豆」,而國儲豆出庫價因為要順價銷售,價格遠遠高於進口大豆價格,扭曲的市場價格讓整個產業鏈下端飽受成本之困。正是為了打破這個價格怪圈,今年國家推出了大豆目標價試點改革。
搞改革老百姓能夠理解,但眼下,讓他們心裡沒底的是今年種豆子到底能掙多少錢。國家確定的大豆目標價是每噸4800元,每斤約合2.4元,如果市場價低於目標價,各試點省區可選擇按實際種植面積、產量或者銷售量把差額補給農民。如果市場價高於目標價,則不再補貼。
眼下大豆市價只有兩塊一、二,這讓大家有點著急,一方面急著回籠資金還貸款,另一方面,拿到錢才能踏踏實實過年。急著賣豆子的人不少,人和鄉的趙殿雙就是其中之一。
年初的時候,趙殿雙看到種玉米比大豆收入高,就減少了大豆種植面積。當時他對大豆目標價改革了解得也不多,還是按照去年的收入對比來決定今年怎麼種。村民看趙殿雙把豆子賣了,也有點動心,他家裡存著100多袋大豆,因為數量大,不敢輕易出手,他一直想等著價格高點兒再賣。
黑龍江省人和鄉豆農說:租別人的地400元一畝租的,種黃豆出了200多斤,2元多一點,國家說補貼,農民誰也沒看到這個補貼。現在種了就賠,現在不敢賣,賣了就賠。
11月28日財政部公布的大豆目標價補貼指導意見。試點省區的大豆市場價,按照各省(區)採價期內的大豆平均收購價制定,採價期為今年10月到2015年3月。補貼資金的撥付,則是中央財政根據目標價與市場價的差價,再結合國家統計局調查的試點省(區)大豆產量,測算出補貼資金總額,試點省(區)採取「一卡通」的形式,在2015年5月底之前,將補貼資金兌付給種植者。
這意味著,往年賣了豆子就能算出掙了多少錢,現在一部分收入要靠補貼,而且要等來年5月份才能拿到。這中間的半年,賣還是不賣,什麼時候賣,都得農戶們自己做打算。
趙殿雙不想再等。準備都賣掉。這一袋豆子大約有200斤,誰家賣糧,鄰居們都會趕來幫忙。趙殿雙的糧也是拉到人和收購點,交豆子需要先過磅,稱出毛重。
過磅後,收購點要對這些豆子進行篩選,把豆子裡的雜質,比如泥土,豆笳,還有破瓣的豆子去掉。
即便有目標價補貼,但趙殿雙還是覺得大豆一斤兩塊二的價格有點低,同樣這塊地如果種玉米,收入要好很多。在當地,由於大豆和玉米可以輪種,每年到底是種大豆,還是種玉米,都需要農民們認真考慮。
黑龍江人和鄉豆農趙殿雙說:原先我們這是黃豆主產區,在全國來說。我們積溫帶,種黃豆是全國就跟五常種大米那地方,我們這積溫帶,黃豆的溫度啥的正適應我們種,全國找我們跟前這黃豆都沒有,現在這面積明顯減少多了,山上都沒有多少,白茬子基本上都是苞米,這茬是黑茬,都是苞米,白茬的多,燒的都是苞米。但是那些天沒收割之前來你一瞅全是苞米,現在佔20%的黃豆就不錯了,來年能佔10%就不錯了。
兩年前,人和鄉的玉米和黃豆,種植面積各佔一半,如今大豆面積縮減到20%,主要是因為兩個品種種植效益差別太大。趙殿雙給我們算了一筆帳。
玉米成本
種子一畝地要花費七十到八十塊錢
底肥一畝地100塊錢,追肥一畝地70塊錢
機耕費加上雜費50多塊錢
一畝地成本需要300多塊錢。
產量一千三四百斤,每斤7毛6,一畝地能賣1018塊錢。純利718元。
大豆成本
種子5塊錢一斤,一畝地需要6斤種,要花費30塊錢。
化肥一畝地將近100塊錢。
機耕費加上雜費20塊錢
一畝地成本需要150塊錢
產量340斤,每斤2.2元,賣748塊錢。純利598元。
實際上,這598塊錢並非純利,因為還沒算包地的費用,當地包一畝地大約要400塊錢。
作為收購點負責人,尉長志這些年對大豆種植面積減少也很有感觸,現在他們賣大豆種子已經賺不到什麼錢了。
黑龍江巴彥縣人和糧點經理尉長志說:每年賣種子化肥的年年都知道,去年我們當地賣種子我統計的,每年是賣12萬斤大豆的種子,就是一個小地方,一個鄉來說,現在是賣6萬斤,賣6萬斤種子減少一半,面積也少。如果價格能補貼一下,老百姓還能有種糧積極性,尤其是種大豆。
其實,如果不考慮效益和收入,農戶們還是願意種大豆。
黑龍江豆農說:種玉米一畝地成本得多加100元錢吧。
種豆子能不能掙到錢,要算細帳。現在大家都急等著目標價補貼細則出來。其中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如果按種植面積補貼的話,這些補貼能不能誰種地就補給誰?因為如果按以前種糧直補的發放原則,包地種植的人是拿不到的。而當地包地種植的農戶,已達80%。
黑龍江人和鄉豆農趙殿雙說:補貼都歸土地承包人,不歸承租人。
農民們種大豆的積極性不高,種植面積減少,直接影響著尉長志的生意,他很希望補貼細則制定的時候,能充分考慮百姓種豆子的積極性。
黑龍江巴彥縣人和糧點經理尉長志說:只要國家這個政策給補貼上,老百姓種黃豆還是比種玉米省功,只要價格能達到2。4元一斤,老百姓種大豆的欲望還是挺大的。但是確實怎麼補,老百姓心裏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最好的方式就是能直接補到老百姓手裡,或者是直補摺子裡,老百姓直接得到實惠。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信息處處長曹智說:國外大豆的種植成本遠遠低於國內,舉個例子,美國的中西部是它的主產州,在主產州的種植成本大概是在每蒲式耳800美分,折算成人民幣每噸1850元,根據我們最新的年鑑,發改委的成本統計資料,2013年黑龍江地區大豆綜合種植成本為每噸4700元,如果我們把美國大豆按照成本運到國內,加上美國國內運費,遠洋運費和中國的關稅,成本僅僅是每噸2900元,從這個角度來計算的話,進口大豆種植成本遠遠低於國內。
過去,有最低收購價的時候,因為國家給出的收購價不低,農民們賣大豆基本上都是賣給遍布鄉村的收購站,收購站再賣給國儲庫。實行目標價改革以後,國儲庫不再臨時收儲,豆農和糧食收購站都要直接面向市場。新的市場狀況下,豆農、糧商大家能適應嗎?
尉長志和哥哥以前也做過糧販子,開著小拖拉機到各村收糧食,兄弟倆,現在還是一個在外跑市場,一個在家收糧食。對於收糧點來說,收購旺季正是用資金的時候,慰長志每天都要從銀行取錢,付現金給賣豆子的農戶。
一位從嫩江過來的司機正等著結帳,嫩江到這裡將近460多公裡,他為什麼跑這麼遠來賣豆子?
司機說:老百姓賣糧老困難了,我是老百姓給加了油錢,我就幫忙,幫他賣了,要是到那邊都沒人收, 在那邊2元都沒人要。
正採訪,突然聽到一陣鞭炮聲,原來是隔壁一個收玉米的廠子今天烘乾塔建成。玉米收購生意火爆,可大豆生意卻不如以往。
尉長志現在一天收80多噸豆子,去年這個時候每天可以收到100多噸。因為沒了國儲庫託底,其他收購點今年都不大願意收豆子。
黑龍江巴彥縣人和糧點經理尉長志說:現在我這糧點還這麼運作著呢,別的糧點,附近的糧點,發貨發得不好都已經停了,不收了。因為銷路有問題,賣不出去。我這個幹得年頭多了,客戶多,也是沒有去年發得好,去年一天都裝三車,今年一天裝一車或兩車,現在裝的量也非常少,不像原來。明年就打算收玉米,因為豆子,現在產量低,再加上價格不好。最主要有價無市,市場上供大於求。
尉長志的豆子過去是一半賣給榨油廠,一半賣到糧油市場加工豆製品,但是現在很多榨油廠都不生產,他現在只能一條腿走路。收購點停了一輛大貨車正在裝貨,像這樣的大貨車一般都是準備拉往外地銷售的。
司機說:運到濟南。都是賣給糧食市場,糧食市場完了賣給小販子。
向外銷售的都叫商品豆,主要用來榨豆漿,發豆芽,做豆腐用。商品豆分大豆和小豆,大豆做豆腐、豆皮,小豆發豆芽。
豆子生意不好做,尉長志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增加資金使用效率。他們現在實行一種叫「聽價」的交易方式。所謂「聽價」,簡而言之,就是農戶把糧食放到糧食收購點,先不拿錢,把這個時候糧點給出的收購價作為保底價,如果大豆價格漲了,可以按照上漲的價格來到收購點拿錢,如果想用錢了,但是這個時候市場價格低了,就按照當時和收購點約定的保底價來和收購點進行結算。
對豆農來說,「聽價」的銷售方式,既能享受交豆子時收購點給的保底價,又可能得到未來豆子漲價帶來的溢價。而對於收購點來說,則可以放大自己的資金規模,以利於做更大的生意。比如收購點收到了價值100萬元的豆子,但並沒有支付給豆農現金,於是,收購點就相當於佔有了100萬元的流動資金,庫存的豆子有進有出,資金流轉加快,豆農和收購點都得到了更多的收益。
農戶們喜歡用「聽價」方式賣糧,一是可以保本,二是如果機會好,還可以多賺點,不過這其中也有風險,資金安不安全完全要看收購點的信譽度。現在,不僅大豆,當地玉米收購,水稻收購很多也都採用「聽價」方式。
農村自發形成了「聽價」的收購方式,而百姓也在期盼著補貼能真正補到種植戶身上,其實這些,都是激活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的好辦法。
不過前面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即使實行了目標價改革,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還是難以完全改變種大豆效益低的難題。那麼,規模種植會不會好一些呢?稍後,繼續來看我們的調查。
黑龍江農墾總局,這裡的大豆種植面積佔到了全省的八分之一。在去往856農場的路上,我們發現這家收購企業門前,運糧的汽車排成了隊。問過後得知他們是來賣水稻。
856農場的土地分水田和旱田,因為這裡容易發大水,農場就利用種植水稻來治理水澇。而旱田過去都種大豆。不過在23連的晾曬場上,玉米、稻穀很多,大豆卻很少。
黑龍江856農場23作業站負責人劉金江說:今年豆子現在就看價格的問題了,現在有的小的攤販來收是小三輪個人倒這個,最高能給到1。97元,2元,不到2元,跟去年比較起來呢,去年應該是2。2元。再一個,近幾年大豆這個銷售趨勢都不是非常理想,你就跟國家咱那保護價有挺大的差距。
價格不高,職工就不願意賣豆子,但是放在曬廠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大豆正常水分是15個水,存放時間長,容易變幹,重量輕了,就有損失。加上現在開始下雪,職工們又擔心雪化了把豆子泡了。
張賽明種了208畝大豆,去年他也差不多種了這麼多。得知國家實行目標價改革,他今年沒有改種玉米。眼下,價格這麼低,張賽明有點著急,尤其是他的這批豆子質量不太行,花臉豆子比較多。
豆子賣相不好,原意收的人就少。張賽明年初申請了10萬元貸款,銀行只給貸了6萬,他又從親戚朋友手裡借了4萬,利息是一分。如果豆子賣不上價,會不會影響他還錢呢?雖然沒種玉米,但張賽明種了水稻。還好有水稻貼補,不然今年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張賽明種的地,是從妹妹家租的,有100多畝。妹妹不收他承包費。如果包其他人的地,按一畝地400塊錢的成本算,他今年就剩不下多少錢了。
剛下過雪,職工們都在曬場查看自己家的糧食。劉世華的大豆也放在這個晾曬場。和其它職工不一樣,劉世華今年和團場的種子公司合作負責培育種子。劉世華的大豆明顯比張賽明的賣相好,個頭大,沒有花臉。他和種子公司籤訂的合同,是按高出市場價格1毛錢的價格來收購,雖說價格有了保障,還不用為銷路發愁,但他眼下也很著急,因為種子公司一直沒來拉大豆。原本豆子已經曬乾了,達到了15個水的收購標準,但如果繼續放下去,越放越幹,就影響重量了。劉世華決定到農場種子公司跑一趟。
為種子公司繁育種子,大豆的原種比普通種子要貴一點,但是如果按照比市場價格高一毛錢的價格賣,劉世華感覺這個價格還符合自己的預期。劉世華是頭一次為種子公司育種,文根軍也想讓他多了解一些收購種子的流程。實施目標價改革,對文根軍他們影響不小。備多少種,完全要看市場。萬一來年種植需求量大,沒有備足的話,農民就很可能無豆可種。
對未來的行情,文根軍很看好,他認為實施目標價一定能提升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然而繁育150噸種子風險也不小。大豆種子回收加工,每斤成本是2塊8,賣出最多是3塊錢,如果轉成商品豆賣,價格最多只有2塊4。一旦種子銷售不暢,他就會賠本。
北大荒墾豐種業856農場分公司經理文根軍說:去年收的是100噸,今年說有優惠政策,又多收個五,六十噸。
產量不高,是東北大豆種植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制約著農民的積極性。在黑龍江農墾856農場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這裡的工作人員這些年來,一直在潛心鑽研大豆良種的培育。路廣海直接參與了墾鑑,北豆12,北豆45,北豆55的培育,培育一個品種,至少要花費1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每個大豆品種都有不同的特性,有的目標是提高產量,有的目標是提高脂肪含量,有的則是提高蛋白質含量。
856農場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路廣海說:脂肪是22.3%,這個含油量非常高。達到22%,和國外大豆水平相當。
大豆品質主要由蛋白率和出油率決定。每加工10萬噸大豆,出油率差一個百分點,其效益就相差1500萬元左右。路廣海研發的一個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出油率已經達到了22%,這已經和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相當。一個種子的培育,不但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同時還要在不同地區試種,以便讓種子能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土質的需要。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和黃淮海地區有著豐富的大豆種植資源,是世界上最適宜種大豆的地區之一,也被稱為大豆種植的黃金地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國,如何把中國的大豆產業做大,是路廣海一直思考的問題。
856農場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路廣海說:我們現在育種目標一個是產量現在必須得上,產量單產還要提高。第二個就是,抗性一定要強,就是抗災能力,第三個就是要適應性,就是不同的年份,它的穩產程度要高,有的年份如果要是農作物它適應性不好,它產量可能就下來,所以說,這個既要高產,還得要穩產。
大豆產業鏈非常龐大。不僅可以製成各種豆製品,壓榨成豆油,在榨油過程中,還可以產生豆粕。豆粕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是製造飼料的主要原料。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這幾年很多榨油企業因為受到進口大豆低價格的衝擊,生存困難,但也有一些企業另闢蹊徑。
收豆子的佟飛,在哈爾濱呼蘭區開了一家小榨油廠。庫房裡堆滿了他剛剛收的豆子,這些豆子大概有12噸,只夠他這個廠子使用2,3天。佟飛榨油的方法被稱為「苯榨」,也就是最原始的榨油方法。雖然出油率偏低,但也被認為是當前最安全,最環保的榨油方法。笨榨分生榨和熟榨,生榨就是把豆子放到機器裡,油就直接流出來。而熟榨則需要把豆子炒熟後再榨。在佟飛看來,炒熟的過程容易改變黃豆的天然成分,所以他只用生榨。生榨要榨兩次,第一次每斤豆子能出11%到12%的油,第二次只能出1%。兩次生榨後,要過濾雜質後才能裝罐。
說起他的油,佟飛很得意。市面上普通油一般每斤五塊多錢,而他的油能賣到八塊多。
價格如此懸殊的奧秘,就在於壓榨工藝不同。普通油是化學浸出法,是用化學方法,使用溶劑將油脂從油料中分離出來,經過脫脂、脫膠、脫蠟、脫色、脫臭、脫酸的「六脫」工藝精煉而成。
佟飛堅信,不採用化學原料提取的笨榨油,會很有市場。但笨榨需要的大豆品質相對要求較高。就在幾個月前,他剛剛經歷了一次原料危機。8月份的時候市場上竟然買不到適合的大豆原料,國儲庫拍賣來的都是陳年豆,不適合笨榨。佟飛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大豆種植面積減少,市場上優質豆不夠用。按他的話說,這樣的擔心,不止是他一個人的。
因為附加值高,在哈爾濱巴彥縣,現在有不少採用笨榨古法榨油的加工廠。
劉宏偉從事笨榨已經有23年時間,過去家裡榨油採用是非常古老的方式。
劉宏偉全家現在都在做榨油生意。他的方法略有不同,是液壓。要先把豆子弄碎,做成一個像大餅一樣的坯子,然後再進行壓榨。
液壓壓榨非常耗時,控油時間需要八個小時,出油率可以達到13%左右,這種方法也費人工,需要人來做餅、放餅,而之前佟飛採用螺旋榨,節省人工,但費電。劉宏偉反覆核算了一下成本,覺得還是螺旋榨成本低,明年準備上螺旋榨設備。而把榨油的副產品都儘量做成產品賣出,也是劉宏偉的經營竅門。
做了20多年榨油生意,劉宏偉經歷過高潮也扛過了低谷,像他這樣的榨油廠前幾年哈爾濱有四五百家,現在活下來的不超過50家,真正能保證常年生產的不到20家。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信息處處長曹智說:今年上半年南美地區大豆主產區是豐收的,下半年北美地區也是豐收的,所以從全球的,全年的情況來看,大豆市場呈現一個供大於求的格局,市場價格不斷下跌,目前進口大豆到我國港口的成本大概是在每噸3350元左右,這是5年來的低點,國產大豆價格,在黑龍江地區目前榨油用的大豆收購價格為每噸3800元到3900元,質量稍微好一些的,作為食用級的大豆收購價格為每噸4200元到4300元。
黑龍江八旗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宏偉說:現在浸出油廠也很難生存,也很難生存,也主要受進口豆油的衝擊,現在黑龍江很多浸出油廠,現在我了解的生產的很少很少,生產就賠錢。你像我們雖然小,做點小包裝,特產,還能賣點高價,能活著,像他們正常都是浸油,浸出油在市場競爭上沒有優勢。因為黑龍江大豆和進口大豆相比價格差多了。
雖然價格高,但看中笨榨的客商,都是奔著健康食品來的。
黑龍江八旗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宏偉說:北京的一個幼兒園,它好像從網上,我們在網上做宣傳,從網上聯繫的,他們也到我這兒看了好幾次,然後買下油樣回去化驗,他覺得安全了,因為他給孩子吃,特別謹慎。他開了應該六家幼兒園,三千多個孩子。
為了把企業做大,劉宏偉在縣城開了一家糧油連鎖店。他準備用笨榨油作為主打產品,同時搭配銷售精品糧食,走中端市場。
最近,市場面接連傳來讓劉宏偉興奮的消息,先是恆大集團準備在黑龍江收購100%非轉基因、原生態榨油企業,緊隨其後,東北地區最大的榨油企業九三集團也宣布進入生榨大豆油市場。
黑龍江八旗糧油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宏偉說:因為我們的的確確不具備條件,不具備實力去做廣告宣傳,好東西也說不出去,但人家有實力,它引領消費者這種思路,能說明白話了,我們這東西就有可能搭上順風車,就能好一些,我覺得是好事。
從我們記者的調查來看,激發大豆產業的活力,辦法其實不少。如果大豆目標價補貼能夠及時兌付,並且能直接補在種植戶身上,農民們的種植積極性還是很高的。與此同時,通過良種培育,通過提高大豆深加工的附加值,也都能夠激活市場。無論是「聽價」收購機制,還是「笨榨」的古法推廣,這些民間自發的努力和嘗試,市場都已經做出了積極的回應。我們相信,國產大豆未來的競爭力,不一定就比進口豆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