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什麼意思(致虛極守靜篤)
2023-10-09 17:38:16 3
上一篇學習了「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明白了挫銳解紛是順應大道,效法大道,這樣才能消除私慾,就不會與人發生紛爭。而一個人鋒芒畢露,銳不可擋只能是「物極必反」,最後會被自己銳氣的反作用力所傷。所以老子總結還是「和其光,同其塵」才是明智的為人處世方式,一個人心胸坦蕩豁達,坦然應付一切,這樣才合乎道。
今天學習「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極和篤是極度,頂點之意。盡力使心靈虛寂達到極點,這需要有致虛守靜的功夫才能達到,所以高功大德都強調「守靜」。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萬物都一起蓬勃生長,枝繁葉茂,紛雜繁多,但是我都能看到它們生命循環往復的根本。正是因為有虛寂沉靜的心境,所以面對萬物生長變化,再到死亡循環,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規律,都能了如指掌。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返回它的本根就是清淨,清靜就回到生命根本。能回歸生命根本就認識自然,認識自然規律就叫「明」。
無論生命以何種姿態現於世間,無論是處心積慮耗盡生命,還是銳意進取,實現願望,還是摒棄欲望,清心寡欲,每一種生命最終要復歸於它們的根源之處,只不過人心原本清淨透徹,只不過因智巧嗜欲而騷亂不安,所以心靈被物慾所蒙蔽而已。不知道在千變萬化的紛亂中還有個守常不變的規則,什麼時候知常,則心自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不認識自然規律,任意妄為,輕舉妄動,往往會招致災難。認識了自然規律,會心中坦然,包容一切,有了平等的包容就會無私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一切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的才能符合「道」,符合於道才能長久,終身無災禍危險。
說這麼多只是講一個平等公正。而最平等公正的非天地自然莫屬,所謂「視萬物為芻狗」。大自然對萬物都公平施予陽光雨露,不會因各人好惡而厚此薄彼,不會因喜蘋果多給陽光,不會因不喜梨子不施雨露,公平的對待一切萬物,任其從生到死走過它們的生命歷程。「各歸其根,名復其命」。這樣才是「全乃天」,這樣才是「天乃道」。符合自然之道,才可長久且「沒身不殆」。
現代出現很多家庭教育問題,父母遇到一個叛逆的兒女,真是生不如死,又是找專家,又是心理諮詢,可是往往不知家也有「道」,也有其生長發展規律,往往出現問題了,都歸之於叛逆,難教,不孝之列,還有病急亂投醫,送去強期教育中心,造成很多悲劇。其實再紛亂的情況,總有它生長的根源,沒有寧靜的心境,是發現不了其守常不變的規則。
《道德經》是老子留下的智慧寶典,又不要花費成千上萬的諮詢費,為什麼不學習呢?世人總想依靠所謂的「專家」去拯救支離破碎的家庭,孰不知名師多為利,就不知明師在經典,靜下心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學,有了智慧,再棘手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當心亂時,發現很多事情無法應對時,不防靜下心學一學聖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