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1:02:39 1
專利名稱:一種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炒制設備,更具體地說一種主要用於雜糧、雜豆、堅果、等顆粒狀 食品的炒制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原生態、高營養的食品越 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目前,對於雜豆、堅果等高檔炒貨的加工,大部分生產廠家在食品加 工過程中採用間歇性炒制方式,生產效率低下,部分廠家採用的連續炒制設備生產,溫度不 穩定,易造成產品焦、糊等質量問題,同時,不同批次原料的炒制工藝需要人工觀察設定,並 根據物料生產情況隨時進行人工調節,產品質量不穩定。在
公開日為2002年5月8日、申 請號為011361158的發明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名稱為「導入熱風的臥式旋轉園筒型連 續炒制裝置」的設備,主要用於炒制蕎麥炒飯、米炒飯等食品,導入熱風可以提高處理速度, 延長連續運轉時間,但此類設備並不適宜堅果等炒貨產品;在
公開日為2006年11月1日、 申請號為20052003M257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名稱為「堅果連續炒制機」的 設備,採用套筒式雙筒結構,其炒制時間短,要求溫度高,採用熱載體加熱,但設備溫度不易 控制,生產中易造成產品質量不穩定現象,並且熱載體熱量損失嚴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避免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尤其是針對雜 豆、堅果等高檔炒貨食品的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以期保證食品質量、提高炒 效率。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其結構特點是可旋轉的內筒與固定設置的外筒呈套筒式結構,在所述內筒的內側壁上呈螺旋線 間隔設置各推料板,在內筒的進料端設置上料鬥,在內筒的出料端設置篩分網;設置載體循環輸送帶,所述載體循環輸送帶的一端承接在出料端篩分網的底部, 另一端由內筒的進料端承接,所述載體循環輸送帶的循環轉動方向與物料在內筒中的推進 方向相反。在所述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內,自進料端起、沿軸向依次設置互為獨立溫控 的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和第三加熱區;在所述內筒中對應於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 和第三加熱區所在的軸向位置,分別設置各區域中紅外溫度傳感器,以所述各區域中紅外 溫度傳感器的溫度檢測信號分別作為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和第三加熱區的被控溫度信號。本實用新型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的結構特點也在於所述載體循環輸送帶位於所述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內。 在所述外筒的內側壁上設置保溫層。[0012]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體現在1、本實用新型以可旋轉的內筒為加熱滾筒,將加熱滾筒沿軸向分設為各不同的加 熱區,不同的加熱區互為獨立溫控,極大地提高了設備溫度的可靠性,可以根據不同的產品 進行不同形式的溫度控制,提高產品質量。2、本實用新型載體循環輸送帶的設置將出口端篩分出的載體直接回送在進料端, 可以顯著降低能耗。3、本實用新型的內筒結構有效保證了設備的連續運行,可提高效率、減少因停機 帶來的能量損耗。3、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於拆裝,易於維護。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中標號1電機、2下料鬥、3傳動帶、4內筒、5載體循環輸送帶、6篩分網、7a第 一加熱區、7b第二加熱區、7c第三加熱區、8載體輸送帶輥筒、9支架、10上料鬥、11外筒、12 推料板、13紅外溫度傳感器、14控制面板、15內筒主軸、16載體提送帶、17刮料板。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2,本實施例中可旋轉的內筒4與固定設置的外筒11呈套筒式結構,在內筒4的內側壁上呈螺旋 線間隔設置各推料板12,在內筒4的進料端設置上料鬥10,在內筒4的出料端設置篩分網 6 ;設置載體循環輸送帶5,載體循環輸送帶5的一端承接在出料端篩分網6的底部, 另一端由內筒4的進料端承接,載體循環輸送帶5的循環轉動方向與物料在內筒4中的推 進方向相反。載體循環輸送帶5與內筒4的進料端結合處設立載體提送帶16,通過載體輸 送帶16上的刮料板17將載體輸送至內筒4中。在內筒4與外筒11之間的環形腔內,自進料端起、沿軸向依次設置互為獨立溫控 的第一加熱區7a、第二加熱區7b和第三加熱區7c ;在內筒4中對應於第一加熱區7a、第二 加熱區7b和第三加熱區7c所在的軸向位置,分別設置各不同區域中的紅外溫度傳感器13, 以各不同區域中的紅外溫度傳感器13的溫度檢測信號分別作為第一加熱區7a、第二加熱 區7b和第三加熱區7c的被控溫度信號。具體實施中,為了更進一步緊湊設備結構、減少能量損耗,將載體循環輸送帶5由 載體輸送帶輥筒8支撐,並由載體輸送帶輥筒提供循環動力;設置在位於內筒4與外筒11 之間的環形腔內,在外筒的內側壁上設置保溫層。整個設置由支架9支撐。參見圖1,本實施例是在帶有自動控制裝置的連續炒制設備內設定紅外感應器 13,同時配有控制面板14,控制面板14固定設置在帶有自動控制裝置的連續炒制設備的機 殼表面,紅外感應器13、推料板12、載體輸送帶5、內筒主軸15均固定設置在連續炒制設備機體內。整機工作過程為啟動設備,電機1通過傳動帶3帶動內筒主軸15轉動,內筒4因此保持連接旋轉, 被加工的物料首先儲存在上料鬥10中,由上料鬥10均勻下料在內筒4中,並與來自載體循 環輸送帶5的熱載體混合;由紅外溫度傳感器13對內筒溫度進行監測,並實時根據設定的 溫度參數自動控制各區域溫度。在內筒4的旋轉過程中,物料和熱載體共同被推料板12推 進,熟制後的物料和熱載體共同進入篩分網6,在篩分網6中,物料和熱載體得到分離,熟制 的物料落入下料鬥2,熱載體通過載體循環輸送帶5循環進入內筒內。
權利要求1.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其特徵在於可旋轉的內筒(4)與固定設置的外筒(11)呈套筒式結構,在所述內筒(4)的內側壁上 呈螺旋線間隔設置各推料板(12),在內筒⑷的進料端設置上料鬥(10),在內筒(4)的出 料端設置篩分網(6);設置載體循環輸送帶(5),所述載體循環輸送帶( 的一端承接在出料端篩分網(6)的 底部,另一端由內筒的進料端承接,所述載體循環輸送帶(5)的循環轉動方向與物料在內 筒⑷中的推進方向相反。在所述內筒(4)與外筒(11)之間的環形腔內,自進料端起、沿軸向依次設置互為獨立 溫控的第一加熱區(7a)、第二加熱區(7b)和第三加熱區(7c);在所述內筒中對應於 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和第三加熱區所在的軸向位置,分別設置各區域中紅外溫度傳感 器(13),以所述各區域中紅外溫度傳感器的溫度檢測信號分別作為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 區和第三加熱區的被控溫度信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其特徵是所述載體循環 輸送帶位於所述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其特徵是在所述外筒的 內側壁上設置保溫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設置為自動控制的連續炒制設備,其特徵是可旋轉的內筒與固定設置的外筒呈套筒式結構;以載體循環輸送帶一端承接在出料端篩分網的底部,另一端由內筒的進料端承接。在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內,自進料端起、沿軸向依次設置互為獨立溫控的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和第三加熱區;在內筒中分別設置各區域中紅外溫度傳感器,以各區域中紅外溫度傳感器的溫度檢測信號分別作為第一加熱區、第二加熱區和第三加熱區的被控溫度信號。本實用新型可有效提高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減少設備能耗。
文檔編號A23N12/10GK201830863SQ2010205303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0日
發明者吳雷 申請人: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