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製造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12:25:19 1
專利名稱:陶瓷的製造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陶瓷的製造工藝,特別是精陶、石器的氧化焰釉下彩製造工藝。
通常,陶瓷的釉下彩製造工藝包括有原料加工、成型、素燒、貼花、上釉、釉燒等工藝過程,而成型一般採用注漿、修坯等方法,但陶瓷飾品因體積小、厚度薄,採用上述方法難以批量生產,且修坯難度大,成品率低,加之均採用石膏模吸水,能使泥坯乾燥而脫模,但石膏模容易損壞。
精陶和石器一般採用氧化焰燒成,因所採用的鉛、硼熔塊釉對釉下顏色有溶化作用,故不能採用釉下彩裝飾,歷來採用釉上彩,而釉上彩的缺點是燒成溫度低,顏色與釉面結合不夠牢固,容易磨損,且有鉛、鎘有毒物質溶出。
釉下彩裝飾目前僅用於瓷器,即在素坯上施彩,然後復蓋透明釉經高溫(1300~1400℃)還原焰燒成,但很多顏色經受不住這個溫度而熔化,因而色彩品種較少。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操作簡便、適於採用各種材料製成的生產模具的精陶、石器的氧化焰釉下彩製造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先進行原料加工,再以織物墊模並以軟性物質對坯體隔著織物進行擠壓或敲打而成型,然後在已成型的坯體上貼花,並進行1150~1250℃的氧化焰色燒,再上釉,最後進行1050~1120℃的氧化焰釉燒。前述成型過程中所用的軟性物質可以是用織物包紮粉狀物做成的粉包。
由於採用了織物墊模的成型方法,因織物吸水,易於脫模,操作簡便,結束了以往只能用石膏模的傳統成型方法,可用由膠木或塑料、金屬、硫磺等材料製成的生產模具,這些模具較石膏模的使用壽命長,能保證連續生產,且降低了生產成本;又由於採用了粉包擠壓敲打的方法,能保證生坯厚薄一致、表面光潔,減少了修坯工序,成品率大大提高。尤其是採用先氧化焰色燒、後氧化焰釉燒的燒結方法,開闢了精陶、石器能採用氧化焰釉下彩裝飾的新途徑,並能收到色澤柔和、明快的藝術效果,而且產品不會變形。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工藝流程圖。
以下結合圖1以陶瓷飾品的生產過程為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先將精陶、石器泥料球磨、壓濾、真空練泥後備用。用質地緻密的織物墊底,將泥料擠壓或刮成薄片狀,將其切割成所需形狀和大小,再將織物墊在模具上,將泥片放在織物上,再在泥片上蓋一層織物,並用織物包紮粉狀物質製成的粉包對罩有織物的泥片進行擠壓或敲打,使泥片與模具完全吻合,完成成型過程。然後揭開織物,取出已成型的生坯晾乾,再修坯並進行乾燥。然後將乾燥的坯體進行900~1000℃的低溫素燒,以加強坯體的強度。再將貼花紙在坯體上採取單貼或疊貼的方法,貼成預先設計好的圖案。
再將經貼花裝飾好的坯體進行約1200℃的氧化焰色燒,坯體在此溫度下生成較多的方石英和一定的玻璃相,吸水率在5~8%以下,經過色燒後色料被貼花紙所留下的長石釉薄釉層所固定和燒結。
然後在色燒過的坯體上施以熔塊透明釉,再進行約1100℃的氧化焰釉燒,在此溫度下顏色和長石釉基本沒玻化,熔塊釉獲得理想的釉面效果,保持清晰的畫面,各種釉下色均能單獨使用和調和使用,且能獲得明快柔和的色彩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陶瓷的釉下彩製造工藝,由原料加工、成型、素燒、貼花、上釉、釉燒等工藝過程所組成,其特徵在於在貼花與上釉之間還加有燒結溫度為1150~1250℃的氧化焰色燒工藝過程,而且上述成型工藝過程可採用各種材料製成的模具,並以織物墊模、以軟性物質對坯體隔著織物進行擠壓或敲打,另外,上述釉燒工藝過程採用燒結溫度為1050~1120℃的低溫氧化焰釉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釉下彩製造工藝,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成型工藝過程中所用的軟性物質是用織物包紮粉狀物製成的粉包。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陶瓷的氧化焰釉下彩製造工藝,採用織物墊模進行成型,並在貼花與上釉之間增加一個1150-1250℃的氧化焰色燒過程,再進行1050-1120℃的氧化焰釉燒,不僅操作簡便,而且色澤渾厚柔和,不會磨損、褪色,可廣泛用於精陶和石器製品的製造。
文檔編號C04B33/28GK1044643SQ89105468
公開日1990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1989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1989年1月31日
發明者李遊宇 申請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