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上山時走了360米用了9分鐘(他把數學題從課桌移到了田野)
2023-10-10 01:39:10 1
霜降已過,秋糧歸倉按下「快進鍵」。在吉林省吉林市,水稻、玉米收穫已進入衝刺階段,全年糧食產量預計維持90億斤階段性水平,保持歷史高位。深秋的黑土地,不負厚望。
在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海歸」種田人曹曦和鄉親們迎來4500畝的收穫。農時可貴,青春可貴,金色稻田裡,種的是只爭朝夕的決心,收的是不急一時的信心。
他放棄金融行業
返鄉創業成為「新農人」
這是33歲的曹曦最忙活的一個月。3900畝水稻熟了,600多畝玉米也該收了,月初到現在,曹曦一遍遍走到地邊、下到地裡。有時候他會抓一株稻穗、捧一把稻穀細看。聽著收割機的轟鳴,看著水稻翻進、金黃的顆粒翻出,曹曦心裡十分踏實。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水稻顆粒非常飽滿,產量非常不錯,1公頃能達到7噸左右,今年是大有收穫的一個年頭……」曹曦還用著更「書面」的單位,他說的「1公頃7噸」,合畝產930多斤。但他也熟知農民的「行話」:「十四個半到十五個水是標準的糧食入庫的水分」。在地頭扯著嗓子和農民溝通「幾個水」的,也是曹曦。
△曹曦合作社的水稻
曹曦從小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吉林一中奧訓班、廈門大學金融繫到英國愛丁堡大學金融運籌專業,如果不出意外,這是越飛越高、離家也越來越遠的一路。2015年,來自家人身體的意外讓曹曦擱置了手頭的工作。當時,他在巴西的事業已上正軌。
曹曦形容自己「跟朋友、家裡人聯結比較多」,除了割捨不下的家鄉,選擇農業更多是從金融專業出發的判斷。「我生活在城市中,之前都搞不清楚水稻插秧、收割的細節。當時是覺得這個行業有發展,幹著幹著,對農業的理解、對農業的感情就加深了,開始一點點地投入。」曹曦說。
離不開家鄉,那就把根扎得更深。到2017年,年輕的曹曦有了年輕的團隊,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科技公司,數學題從課桌移到了田野。
那一年,他流轉了1500畝土地:「剛回來肯定是非常難。農民拿土地入股到我們合作社,他們最開始不是很理解,覺得好像企業要用一些套路,只有幾十戶跟我們合作。隨著企業做了一年又一年,信任我們的農民變多了,到現在我們流轉土地有幾千戶。」
△曹曦(右一)組建的年輕的創業團隊
1500畝到4500畝
得到這份信任他用了5年
1500畝到4500畝,得到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曹曦用了5年。這是高標準農田建成後的第一個收穫季,4500畝地裡有3200畝左右是高標準農田,「大概能有2000噸的水稻產量」。
收割機、運輸機穿梭在田間和水泥路上,曹曦的眼前,除了稻田還是稻田。他在地裡蹲下,抓一把稻穀,搓開脆黃的殼,輕輕一吹,穀殼四散。這道轉換時空的數學題,五六年前還不懂農業的金融學霸,早已拿滿了基本分。
△曹曦在田間查看水稻長勢
而數學題的加分,來自當年的課堂。從建溫室、購置農機具、整地、育苗、插秧,到田間管理、開鐮收割,再到引入秸稈養殖蚯蚓項目、改善土壤及生態環境,曹曦團隊的選擇,始終透著「高精尖」。
曹曦的每一步,都是有章法的:「土地的增加,能提高我們的機械效率、耕種效率,單位面積的費用就會減少,邊際成本就比較低了。我們以銷定產才更有效率。」在他看來,這些章法,農民們都能理解,「把術語轉化成白話,農民兄弟們都能聽得懂,而且他們也都有相應的經驗」。
開發民宿、研究果蔬採摘
「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就業」
距離4500畝農田5分鐘車程,是曹曦公司的另一個「板塊」——7萬平方米的鄉村民宿。兩年前,這裡還是村裡的閒置宅基地和農房。
△曹曦創建的鄉村民宿
除了種地,除了民宿,曹曦還涉足果蔬採摘、研學。
對於曹曦的選擇,他的父母「支持,但沒有完全支持」。一個學金融的海歸每天忙著種田,在父母的眼裡,「這書白念了」。「書這種東西從來沒有白念的」,曹曦一遍遍對身邊人解釋。「我會做企業的獨立核算,知道怎麼公司現金流更健康。」
在他眼裡,不念書管理不明白這個公司。「我沒想一天、兩天做完」,曹曦說得坦然,「做農業最終結果肯定是會把大米賣好,但是我不是為了賣大米而做這些事。我是為了做農業產業化,我可以帶動更多村民去致富、去就業。」
△曹曦團隊建設的高標準農田
傍晚的田間,收割機聲遠了,幾個農民正撿拾倒伏的「漏網」稻穗。這些零散的水稻,可以直接貼補農人自家的米袋子。曹曦遠遠地看著,這是他心裡的另一種顆粒歸倉:「機械收割會有一部分收不起來的稻子,剪折、剪碎了的稻子會在地裡遺留。這些叔叔阿姨撿這樣的稻子,也可以回去補貼自己的家用。粒粒皆辛苦,有人可以利用起來,我們還是挺開心的。」
吉林省以2%的國土面積貢獻了5.92%的糧食產量,糧食商品率達到91.1%。2021年,吉林省糧食增產率在全國主要產糧省份位居第一位。大國糧倉,字字千鈞。這裡有深植的根基,這裡有新一代農人的責無旁貸。
記者丨苑競瑋 馮馨立
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