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筆記【最新】
2023-10-09 13:04:59 3
《呼蘭河傳》是2005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自傳體小說,作者是蕭紅。該小說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一:
《呼蘭河傳》是一篇偉大的傑作!
蕭紅是個心思寂寞的人,可是從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極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寫的《呼蘭河傳》,有人說它像小說,又有人說它像自傳,蕭紅的文章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蘭河傳》不像《城南舊事》,雖然同樣是寫小城裡的故事,可《城南舊事》給我的感覺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緊緊的讓人讀得輕快自然;但《呼蘭河傳》不同,它就像一盤顏料,什麼赤橙黃綠青藍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極有藝術感的文字令人心動不已;《呼蘭河傳》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說!當時的蕭紅,一個人身在淪陷的香港,心中苦悶而寂寞,這種心情,通過文字滲透進了我們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覺中,又看到了另一個蕭紅。小城的三月風景如畫。瞧,「三月的原野綠了,像地衣那樣綠,透在這裡、那裡」,好一個「這裡、那裡」,連一片草地都能寫得如此唯美、動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場》,哎,如此悲傷、悽涼,令人心痛。
《呼蘭河傳》是立體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傷、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讀了一篇故事,這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語做點綴;沒有優美的句子做裝飾;有點只是灰白的畫面,可是從灰白的畫面中,我分明聽到了了一曲悽涼的笛聲,能讓我聽到這笛聲的恐怕只有這《呼蘭河傳》了!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二: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這是一部充滿童心、詩趣的「回憶」式小說。全書共七章。裡面的故事、人物描寫得鮮活、靈動。雖然每一章都獨立成篇,並無太多的聯繫,卻渾然一體。將呼蘭河小城的生活,娓娓道來,讓我讀得津津有味,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妙處所在吧。
第一章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小胡同。
「呼蘭河」在哪?那裡真的有一座「呼蘭河城」嗎?不知道。只知道那是一個冬天裡「大地會裂開口」的地方,是「結滿冰溜子」的地方,是「能把人的手凍裂」的地方,是在東北很冷很冷的地方,是一座再小不過的小城。只有兩條小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街上有染房、牙醫店、藥店……掛著各樣的幌子。除了街道,就是些個小胡同。沒有繁華和熱鬧的街景,但蕭紅卻用生動的文筆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我最喜歡在胡同裡「賣麻花」的那一節,以前東北賣麻花的都是提個小籃子,上面蓋張白布,從胡同這頭吆喝到胡同那頭,每一家都好像要買似的,全部出來摸一下,挑個好的,等摸得手上油光光,卻又放下不買了。有一群小孩子「他們的手黑得厲害,完全是黑的灰的,深的淺的,各色的雲層。」把籃子裡的麻花都翻遍了,才買了幾個,後來又退了一個。而退的那個又被一個老太太買了去,還招呼著小孫女「快來吃!」誇讚道:「這麻花真乾淨,還油亮亮的。」可見以前的人真是太不講衛生了。
我還發現,那時候的人,思想很古怪,做事更古怪。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人們「常常抬車抬馬,淹雞淹鴨」,甚至小孩子也掉下去。那泥坑足有五六尺深,「下了雨泥漿好像粥一樣」,是造就無數蚊子的地方。可是,「若說用土把泥坑填平時,卻一個也沒有。」要是現代的人,東邊蓋樓嫌吵,西邊公廁嫌髒,稍有不滿,便要投訴。而那個時代的人,好像只有自顧自,不管條件多麼惡劣,只要能活著就行了。就好像「冬天來了穿棉衣裳,夏天來了,穿單衣裳。太陽出來了就起床,太陽落了就睡覺」。是這樣嗎?那又是為什麼呢?
還有,文中提到了一種東北的豆腐。「用筷子觸了一點點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飯,再到豆腐上去觸一下,一碗飯就吃完了。」我吃過北方的紅豆腐、南方的廣式豆腐、四川的辣豆腐、更有湖南的臭豆腐,就是不知道這東北的豆腐,是啥樣?咋這麼香?真有那麼好吃嗎?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三:
《呼蘭河傳》是作家蕭紅的自傳,講了許許多多她兒時的趣事。比如她祖父的園子,她在裡面叫哪個快活。看見一個黃瓜熟了,抓起來就啃,這時又看見了蜻蜓,便丟下黃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覺便睡覺,要玩便玩,好不快活!
還有那家裡的儲藏室,兩間黑乎乎的屋子,裡面有無數的蜘網蛛絲,那麼多的耗子,可那裡卻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裡頭翻找著,找出了許多「寶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牆上刻著、畫著,也沒人教育她。
她還幹了許多傻事:有一次,她們家一隻鴨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黃泥裹起來烤了。蕭紅十分愛吃。有很長時間鴨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鴨子趕向井裡,這時祖父說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幹,她說落井的好吃。
不過,現在的孩子可不能像蕭紅小時候一樣了,作業那麼多,連一點時間都沒有,就別提玩了,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沒出息,還不如放開他,,讓他自由生長(不過也不能放任他整天玩),要知道,強扭的瓜是不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