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新的雲臺電機內鑲導磁鋼圈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19:40:37 3

本實用新型應用於固定導磁鋼圈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全新的雲臺電機內鑲導磁鋼圈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雲臺電機多採用動力電機延續下來的結構進行製做,其特點具體表現在重量大,裝配難度高,不美觀,同心度不能保證,精度低等缺點。傳統雲臺電機一般採用外撐導磁鋼圈的結構固定鋼圈的,鋼圈的材質跟轉子的有所不同,導致表面處理後的顏色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並且傳統雲臺電機的轉子和導磁鋼圈是需要裝配的,不可避免的轉子跟鋼圈之間會產生間隙,影響電機的整體外觀,尤其是對於高端雲臺電機的外表面的高要求更加是不能出現的。並且這種裝配關係存在很多不抗因數,例如兩個零件公差做的不到位就可能導致整個電機晃動,因為兩個零件配合是需要配合公差的,哪怕其中一個零件的公差做的不對都會影響到整個轉子的平衡,再一個就是工人和機器的裝配誤差,基準面不平行或者零件沒有放到位等等因數都會導致導磁鋼圈移位影響整體平衡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全新的雲臺電機內鑲導磁鋼圈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全新的雲臺電機內鑲導磁鋼圈結構,包括轉子、導磁鋼圈、磁環、轉軸、定子和軸承,所述轉子跟導磁鋼圈是一個整體,且導磁鋼圈置於轉子內部。
優選地,所述轉子跟導磁鋼圈是一個整體。
優選地,所述導磁鋼圈置於轉子內部。
優選地,所述轉子採用鋁合金或者鈦合金。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與傳統雲臺電機相比,因為沒有了裝配間隙,並且轉子部分把整個導磁鋼圈覆蓋,轉子外觀面為一個整體零件,表面處理沒有色差,外觀能保持一致。
2、與傳統雲臺電機相比,傳統雲臺電機是採用轉子外圓面與導磁鋼圈內圓面進行過盈配合,這種配合關係對裝配要求比較高,裝配過程不到位就會導致轉子晃動或者不平衡等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採用轉子內圓面與導磁鋼圈外圓面進行過渡配合取代傳統的過盈配合,有效的降低了裝配難度。
3、與傳統雲臺電機相比,部分高級的雲臺電機會採用轉子與導磁鋼圈一體成型的技術來進行製做,雖然這樣設計的外觀,同心度,裝配難度都得到保證,但由於磁環需要導磁,所以不能採用非導磁材料進行加工例如鋁鎂合金、鈦合金等。只能採用鋼材進行製做,鋼材的密度比較高所以轉子整體的重量比較重,本實用新型能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等材料加工轉子部分再內鑲導磁鋼圈,保證了磁鋼外圍的磁路暢通的同時減輕了轉子的重量。
4、與傳統雲臺電機相比,傳統雲臺電機轉子是由電機軸與轉子組合來的,裝配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導致轉子變形或者跳動,同軸度公差一般在±0.06MM內。本實用新型轉子跟轉軸是一體加工出來的,每個轉子的外圓面和端面的同軸度公差得到保證,公差能控制在±0.03MM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透視圖;
圖2傳統雲臺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轉子、2導磁鋼圈、3磁環、4轉軸、5定子、6軸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全新的雲臺電機內鑲導磁鋼圈結構,包括轉子1、導磁鋼圈2、磁環3、轉軸4、定子5和軸承6,轉子1跟導磁鋼圈2是一個整體,且導磁鋼圈2置於轉子1內部,轉子1跟導磁鋼圈2是一個整體,導磁鋼圈2置於轉子1內部,轉子1採用鋁合金或者鈦合金。
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新的導磁鋼圈固定方式:將導磁鋼圈2內鑲於轉子1內部,因為沒有了裝配間隙,並且轉子1部分把整個導磁鋼圈2覆蓋,轉子1外觀面為一個整體零件,表面處理沒有色差,外觀能保持一致;傳統雲臺電機是採用轉子1外圓面與導磁鋼圈2內圓面進行過盈配合,這種配合關係對裝配要求比較高,裝配過程不到位就會導致轉子1晃動或者不平衡等問題。本實用新型結構採用轉子1內圓面與導磁鋼圈2外圓面進行過渡配合取代傳統的過盈配合,有效的降低了裝配難度;部分高級的雲臺電機會採用轉子1與導磁鋼圈2一體成型的技術來進行製做,雖然這樣設計的外觀,同心度,裝配難度都得到保證,但由於磁環3需要導磁,所以不能採用非導磁材料進行加工例如鋁鎂合金、鈦合金等。只能採用鋼材進行製做,鋼材的密度比較高所以轉子1整體的重量比較重,本實用新型能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等材料加工轉子1部分再內鑲導磁鋼圈2,保證了磁環3外圍的磁路暢通的同時減輕了轉子1的重量;傳統雲臺電機轉子1是由電機軸與轉子1組合來的,裝配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導致轉子1變形或者跳動,同軸度公差一般在±0.06MM內。本實用新型轉子1跟轉軸4是一體加工出來的,每個轉子1的外圓面和端面的同軸度公差得到保證,公差能控制在±0.03MM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