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目送讀後感500字
2023-10-25 13:25:07 1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兩個身份間遊走,向左是作為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為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17年目送讀後感500字一: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並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2017年目送讀後感500字二:
重讀《目送》,總有一種靜默而細膩的溫暖。
似乎,一切關於生命的細碎與美好都被作者收藏於對這文字的目送之中。
我們在人生的驛站上,亦行亦別,又目送過多少溫暖與心酸。
落花繽紛,大雨滂沱,秋葉飛旋,冬雪輕拂,一場目送,幾許流轉。
或許,摯愛總是深沉和凝重的,因為有這些份量,所以親情不會走遠。
龍應臺的《目送》,會讓親情的微光再次閃耀於你心中。
2017年目送讀後感500字三:
我以前很少認認真真地讀完過一本散文集。但這本書,竟然會讓我為了其中的字字句句而感嘆、思考,甚至於感動到視野朦朧。這便是龍應臺的《目送》。
「二十一世紀的《背影》,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無疑成為了對《目送》最精闢的評價之一。無奈的愁緒貫穿全書,卻未嘗失去對未來的憧憬與對生活的希望;對於過去的不舍與深情追憶,漸漸變為對漫漫人生「生死大問」的深刻思考,目送著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著眼前的現實,悲哀、深邃而美麗。
龍應臺的文字溫暖細膩,富有親和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怡然情趣與幽默自嘲。我第一次這樣深刻地感受到所謂的「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只是生活中極不起眼的一個詞語,一聲鳥鳴,一隻百足蟲,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矯揉的、隨感而發的散文,充滿著作者對生活、對生命的嶄新認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父親的辭世,母親的衰老痴呆,與親友的離別,與兒子之間的隔閡……對於這些生命中必須經歷的、正在經歷的、將要經歷的不忍與不幸,對於這些不斷地目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背影漸行漸遠的所謂「緣分」,人們大徹大悟之時,是否總是「為時已晚」?「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也許你正「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何必要強壓住內心的情感,定身站在那裡看著「他」逐漸消失呢?就算真的不必追或說真的追不上,為何不重新審視自己追的方式甚至是追的人呢?
也許你正要在小路轉彎的那一端,為何不回頭再看一眼佇立在小路另一端遲遲不走的人,再說一句表達珍重情義的話呢?
你無法逃避生活中的不忍與不幸,你只能選擇被動忍受和主動直面。如果我們時刻珍惜彼此相遇相聚的緣分,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就不會在離別和失去時倍感不舍、憂傷、慚愧,就不會在這時才懂得要去珍惜。自是仍然不忍與不幸,卻不止是安慰了自己。
《目送》便是在用作者親身經歷和切實感受這樣不斷地提醒著我:你可以目送過去,但是請不要目送現在;如果你不想目送現在,那麼請時刻目送過去中的不忍與不幸,努力改變現實!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