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15:06:27 5
專利名稱: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輸送管線連接結構,屬於輸送管道連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輸送管線中兩個管路之間的連接形式多種多樣,如法蘭連接、快斷連接等,上述連接結構存在的不足如下[0003](I)法蘭連接雖然可以用於大口徑高壓輸送,但是其重量大,安裝搬運不方便;由於二者之間為硬性連接,因而導致連接速度慢,工作效率低,不易彎曲、不易變換角度,無法適應高低不平、彎曲半徑小的工作環境。另外,輸油時密封性差,易出現滲漏,增加其危險性。[0004](2)快斷連接由於只能用於小口徑低壓力輸送,且其內部結構複雜,影響流量,提高製造成本。實用新型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於燃料油介質的大口徑高壓輸送以及臨時高壓管線柔性連接以及高低不平、彎曲半徑小的工作環境的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本實用新型重量輕,安裝搬運方便,組裝快捷容易,工作效率高,結合牢固穩定、安全可靠,密封性能好,承壓能力高,彎曲半徑小,製造成本低,使用壽命長。[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 包括A型內襯套、B型內襯套、彈性鎖環和U型密封圈;其中所述A型內襯套的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外圓周面的端部為倒錐形體,在上述倒錐形體的直徑較大端部設有圓弧形面; 所述B型內襯套的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內腔的端部設有喇叭孔,依次往內還設有圓弧形凹槽、兩個環形凹槽,在兩個環形凹槽中分別設置有彈性鎖環、U型密封圈;在管線連接時,A型內襯套上的倒錐形體通過B型內襯套上的喇叭孔插入其外連接部分的內腔中,在二者之間設有位於環形凹槽中的U型密封圈、以及同時與A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面和B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彈性鎖環,從而在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之間形成一快速連接結構。[0007]所述A型內襯套由第一縮壓套鎖緊扣壓在第一管體的一端,該A型內襯套的外連接部分在其外圓周面上設有定位凸臺。[0008]所述B型內襯套由第二縮壓套鎖緊扣壓在第二管體的一端,該B型內襯套的外連接部分在其外圓周面上設有定位凸臺。[0009]所述彈性鎖環為環形結構,其上設有8mm 12mm的缺口,其橫截面呈圓形。[0010]所述U型密封圈呈環形結構,其橫截面呈U形。[0011]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積極效果[0012]本實用新型以新穎的快速連接方式,替代了法蘭連接和快斷連接,不僅減少了接頭重量,還大大地節省了連接操作的時間,在0. 5 I. 0分鐘內即可完成連接,特別適用於輸油管線的現場快速連接;並且具有重量輕,安裝搬運方便,組裝快捷容易,工作效率高,結合牢固穩定安全可靠,密封性能好,承壓能力高,彎曲半徑小,製造成本低,使用壽命長等優點,適合在_40°C 100°C條件下工作,適用於燃料油介質的大口徑高壓輸送、臨時高壓管線柔性連接以及高低不平、彎曲半徑小的工作環境,其工作壓力為6 30MPa、爆破壓力大於工作壓力3倍。
[0013]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4]圖2為圖I中快速連接結構的放大圖。[0015]圖中標記說明[0016]I、第一管體;2、A型內襯套;2_1、定位凸臺;2_2、圓弧形面;2_3、倒錐形體;3、第一縮壓套;4、B型內襯套;4-1、喇叭孔;4-2、4-3、環形凹槽;4_4、定位凸臺;4_5、圓弧形凹槽;5、第二縮壓套;6、第二管體;7、彈性鎖環;8、U型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地詳細說明。[0018]兩個管路之間的快速連接,實際上就是兩個接頭之間的快速連接。具體的是,第二管體6上的B型內襯套4的外連接部分,與第一管體I上的A型內襯套2的外連接部分進行組裝連接,從而滿足管線大長度的要求。[0019]由圖I、圖2可知,本實用新型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包括A型內襯套2、B型內襯套4、彈性鎖環7和U型密封圈8 ;在管線連接時,A型內襯套2的外連接部分即倒錐形體 2-3,通過B型內襯套4端部的喇叭孔4-1插入其外連接部分的內腔中,在二者之間分別設有位於環形凹槽4-3、4-2中的彈性鎖環7、U型密封圈8。組裝連接完成後,彈性鎖環7從 B型內襯套上的環形凹槽4-3中出來、又進入到B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凹槽4-5中,並同時與A型內襯套2上的圓弧形面2-2和B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凹槽4-5相配合,以達到鎖住 A型內襯套2並防止其從B型內襯套4中向外脫出的目的。[0020]A型內襯套的結構參照圖I、圖2。[0021]由圖I、圖2可知,A型內襯套2由第一縮壓套3鎖緊扣壓在第一管體I的一端。[0022]所述A型內襯套2包括外連接部分、抗拔脫連接部分和密封部分,這是根據A型內襯套2與第一縮壓套3和管體I的一端進行配合連接時,沿軸向的各部分所起的不同作用來劃分的。其中[0023]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外圓周面的端部為倒錐形體2-3,在直徑較大的一端部設有圓弧形面2-2 ;在其外連接部分的外圓周面上還設有起安裝定位作用的定位凸臺2-1。A 型內襯套2的尾部為密封部分,其中部為抗拔脫部分;該A型內襯套2上的密封部分和抗拔脫部分,分別與第一縮壓套3上的密封部分和抗拔脫部分對應設置且組合成連接結構,並將第一管體I的一端鎖緊扣壓在二者之間的配合間隙中,從而完成了第一管體I的一端與第一接頭之間的連接;因為上述第一接頭是由A型內襯套2與第一縮壓套3配合組成的。[0024]B型內襯套的結構參照圖I、圖2。[0025]由圖I、圖2可知,所述B型內襯套4由第二縮壓套5鎖緊扣壓在第二管體6的一[0026]所述B型內襯套4的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內腔的外端部設有喇叭孔4-1,往內依次還設有圓弧形凹槽4-5、用於安裝彈性鎖環7的環形凹槽4-3、以及用於安裝U型密封圈3的環形凹槽4-2。上述圓弧形凹槽4-5呈環形結構,其橫截面呈圓弧形。上述環形凹槽 4-2,4-3的橫截面呈U形。B型內襯套4的外連接部分在其外圓周面上還設有起安裝定位作用的定位凸臺4-4。[0027]B型內襯套4的尾部為密封部分,其中部為抗拔脫部分;該B型內襯套4上的密封部分和抗拔脫部分,分別與第二縮壓套5上的密封部分和抗拔脫部分對應設置且組合成連接結構,並將第二管體6的一端鎖緊扣壓在二者之間的配合間隙中,從而完成了第二管體6 一端與第二接頭之間的連接;因為上述第二接頭是由B型內襯套4與第二縮壓套5配合組成的。[0028]彈性鎖環與U型密封圈的結構參照圖2。[0029]所述彈性鎖環7為環形結構,其橫截面呈圓形,另外,為了使安裝時具有擴大、縮小的彈性作用,故在彈性鎖環2上設有8mm 12mm的缺口。在鎖緊使用之前,該彈性鎖環 7位於B型內襯套4上的環形凹槽4-3中,此時為中性狀態。當A型內襯套2的外連接部分即倒錐形體2-3,通過B型內襯套4的喇叭孔4-1插入其外連接部分的內腔中,同時,也從彈性鎖環7的內孔中穿過,並將其直徑擴大。但在鎖緊時,其同時與A型內襯套2上的圓弧形面2-2、以及B型內襯套4上的圓弧形凹槽4-5相配合,以滿足鎖緊A型內襯套2的目的,從而防止其從B型內襯套4的內腔中脫出;此時的彈性鎖環7為直徑縮小的縮緊狀態。[0030]該U型密封圈8呈環形結構,其橫截面呈U形。該U型密封圈8起密封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a、包括A型內襯套(2)、B型內襯套(4)、彈性鎖環(7)和U型密封圈⑶;其中b、所述A型內襯套(2)的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外圓周面的端部為倒錐形體(2-3), 在上述倒錐形體的直徑較大端部設有圓弧形面(2-2);C、所述B型內襯套(4)的外連接部分位於頭部,其內腔的端部設有喇叭孔(4-1),依次往內還設有圓弧形凹槽(4-5)、兩個環形凹槽(4-3、4-2),在兩個環形凹槽中(4-3、4-2)中分別設置有彈性鎖環(7)、U型密封圈(8);d、在管線連接時,A型內襯套(2)上的倒錐形體(2-3)通過B型內襯套(4)上的喇叭孔(4-1)插入其外連接部分的內腔中,在二者之間設有位於環形凹槽(4-3)中的U型密封圈(8)、以及同時與A型內襯套⑵上的圓弧形面(2-2)和B型內襯套⑷上的圓弧形凹槽(4-5)相配合的彈性鎖環(7),從而在第一管體(I)與第二管體(6)之間形成快速連接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A型內襯套(2)由第一縮壓套(3)鎖緊扣壓在第一管體(I)的一端,該A型內襯套(2)的外連接部分在其外圓周面上設有定位凸臺(2-1)。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B型內襯套(4)由第二縮壓套(5)鎖緊扣壓在第二管體(6)的一端,該B型內襯套(4)的外連接部分在其外圓周面上設有定位凸臺(4-4)。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鎖環(7)為環形結構,其上設有8mm 12mm的缺口,其橫截面呈圓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U型密封圈(8)呈環形結構,其橫截面呈U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管線快速連接結構,包括A型內襯套、B型內襯套、彈性鎖環和U型密封圈;在管線連接時,A型內襯套上的倒錐形體通過B型內襯套上的喇叭孔插入其外連接部分的內腔中,在二者之間設有位於環形凹槽中的U型密封圈、以及同時與A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面和B型內襯套上的圓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彈性鎖環,從而在第一管體與第二管體之間形成快速連接結構。本實用新型適用於燃料油介質的大口徑高壓輸送以及臨時高壓管線柔性連接以及凹凸不平、彎曲半徑小的工作環境,本實用新型重量輕,安裝搬運方便,組裝快捷容易,工作效率高,結合牢固穩定、安全可靠,密封性能好,承壓能力高,彎曲半徑小,製造成本低,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F16L37/088GK202302464SQ20112040051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1日
發明者張德傳, 徐錦誠 申請人:山東悅龍橡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