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備、終端裝置和無線通信連接方法與流程
2023-09-27 06:58:45 3

本發明涉及電子設備、終端裝置、無線網絡切換方法、無線通信連接方法。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用於使通信設備與多臺外部設備執行無線通信的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印表機以與目標終端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信)通信為觸發,取得無線通信的無線連接數。在取得的無線連接數小於上限數的情況下,印表機許可目標終端的無線連接,而在取得的無線連接數為上限數的情況下,將目標終端登記到等待列表中。並且,當無線通信出現空閒時,印表機與等待列表的上位終端進行無線通信,當輪到目標終端時,與目標終端進行無線通信。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70458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在印表機的無線連接數為上限數的情況下,存在目標終端無法立即與印表機進行無線連接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即使無線通信的無線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在存在特定終端裝置的無線連接請求的情況下,也受理該終端裝置的無線連接的技術。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徵在於,具有:無線通信部,其形成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中的任意一方,與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近距離無線通信部,其與終端裝置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以及控制部,其在所述無線通信部形成第1無線網絡的情況下,以與終端裝置的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為契機,將所述無線通信部形成的無線通信的網絡從所述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所述第2無線網絡。根據第一方式,在存在特定終端裝置的無線連接請求的情況下,電子設備從目前為止使用的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並能夠通過藉助新的第2無線網絡,與該終端裝置更可靠地進行無線連接。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在所述無線通信部中存在能夠在所述第1無線網絡中與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的上限連接數,在所述連接數為所述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所述控制部從所述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所述第2無線網絡。由此,即使電子設備正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由於從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所以也能夠與特定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在所述連接數為所述上限連接數,並且,與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部進行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是特定終端裝置的情況下,所述控制部從所述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所述第2無線網絡。由此,在進行了近距離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是特定終端裝置的情況下,電子設備從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所以能夠與特定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部將用於與所述第1無線網絡連接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用於與所述第2無線網絡連接的第2通信設定信息、以及表示終端裝置應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哪一個的參照信息發送到終端裝置。由此,終端裝置能夠通過近距離無線通信,根據從電子設備發送的信息,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在所述連接數為所述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所述控制部設定指示為參照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的所述參照信息。由此,終端裝置能夠根據參照信息,使用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的通信設定信息。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部將從所述第1無線網絡向所述第2無線網絡的切換時間發送到終端裝置。由此,終端裝置能夠在經過切換時間後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能夠抑制功耗。
本發明的特徵可以在於:在切斷了基於所述第2無線網絡的與終端裝置的無線通信的情況下,所述控制部從所述第2無線網絡切換到所述第1無線網絡。由此,通過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能夠與電子設備重新開始無線通信。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第二方式是一種終端裝置,其特徵在於,具有:無線通信部,其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近距離無線通信部,其通過近距離無線通信,從所述電子設備接收用於與所述電子設備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連接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用於與第2無線網絡連接的第2通信設定信息、以及表示應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哪一個的參照信息;以及無線通信控制部,其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根據第二方式,終端裝置能夠使用從電子設備發送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任意一方,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第三方式是一種電子設備的無線網絡切換方法,該電子設備具有:無線通信部,其形成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中的任意一方,與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以及近距離無線通信部,其與終端裝置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該無線網絡切換方法的特徵在於,包含切換步驟,在所述切換步驟中,在所述無線通信部形成第1無線網絡的情況下,以與終端裝置的所述近距離無線通信為契機,將所述無線通信部形成的無線通信的網絡從所述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所述第2無線網絡。根據第三方式,在存在特定終端裝置的無線連接請求的情況下,電子設備從目前為止使用的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並能夠通過藉助新的第2無線網絡,與該終端裝置更可靠地進行無線連接。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第四方式是一種無線通信連接方法,其特徵在於,包含以下步驟:近距離無線通信步驟,通過近距離無線通信,從電子設備接收用於與所述電子設備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連接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用於與第2無線網絡連接的第2通信設定信息、以及表示應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哪一個的參照信息;以及無線通信控制步驟,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根據第四方式,終端裝置能夠使用從電子設備發送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任意一方,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
用於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第五方式是一種程序,其特徵在於,使計算機執行以下步驟:近距離無線通信步驟,通過近距離無線通信,從電子設備接收用於與所述電子設備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連接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用於與第2無線網絡連接的第2通信設定信息、以及表示應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哪一個的參照信息;以及無線通信控制步驟,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1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在所述參照信息是參照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的信息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無線通信部,使得使用所述第2通信設定信息與所述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連接。根據第五方式,終端裝置能夠使用從電子設備發送的第1通信設定信息和第2通信設定信息中的任意一方,與電子設備進行無線通信。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結構例的圖。
圖2是示出了印表機的功能塊結構例的圖。
圖3是示出了存儲部的數據結構例的圖。
圖4是示出了NFC存儲部的數據結構例的圖。
圖5是示出了終端裝置的功能塊結構例的圖。
圖6是說明印表機正與小於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例的圖。
圖7是說明印表機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例的圖。
圖8是示出了印表機的檢測部的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9是示出了印表機的切換部和無線通信部的動作例的流程圖的其一。
圖10是示出了印表機的切換部和無線通信部的動作例的流程圖的其二。
圖11是示出了終端裝置的連接請求的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NFC存儲部的數據結構例的圖。
圖13是示出了終端裝置的畫面例的圖。
標號說明
1:印表機;2、3a~3d:終端裝置;11:控制部;11a:檢測部;11b:切換部;12:無線通信部;13:NFC通信部;13a:NFC存儲部;14:存儲部;15:輸出部;16:操作部;21:控制部;21a:發送部;21b:無線通信控制部;22:無線通信部;23:NFC通信部;24:存儲部;25:輸出部;26:操作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圖1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結構例的圖。如圖1所示,無線通信系統具有印表機1(相當於本發明的電子設備)和終端裝置2、3a~3d。
印表機1是搭載了NFC功能的印表機。印表機1能夠與搭載了NFC功能的終端裝置2、3a~3d進行NFC通信。
此外,印表機1是一種作為虛擬的AP(Access Point:接入點)發揮作用,並能夠進行基於Wi-Fi方式的無線連接(軟AP模式)的印表機。以下,有時將該無線連接稱作直接連接。
直接連接存在上限連接數。例如,印表機1最多能夠與4臺終端裝置2、3a~3d進行基於直接連接的無線通信。
終端裝置2、3a~3d例如是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移動PC(Personal Computer:個人計算機)等終端裝置。終端裝置2、3a~3d能夠與印表機1進行NFC通信,還能夠進行基於直接連接的無線通信(以下,有時簡稱作無線通信)。
終端裝置2例如是印表機管理者使用的終端裝置。終端裝置3a~3d例如是除印表機管理者以外的普通用戶使用的終端裝置。在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印表機管理者和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2、3a~3d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使終端裝置2、3a~3d的進行NFC通信的部分與印表機1的進行NFC通信的部分接觸、或者接近至能夠進行NFC通信的距離)。
通過該NFC接觸,終端裝置2、3a~3d從印表機1接收用於與印表機1直接連接的通信設定信息(例如,SSID和口令)。並且,終端裝置2、3a~3d使用從印表機1接收到的SSID和口令,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如上所述,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存在上限連接數。因此,在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時(在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正與印表機1無線連接時),即使印表機管理者和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2、3a~3d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終端裝置2、3a~3d也無法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但是,即使印表機1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印表機管理者有時也為了進行印表機1的設定或管理等,而想要優先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因此,將能夠優先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的信息預先登記到印表機1中。例如,將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信息預先登記到印表機1中。
印表機1即使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在被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進行NFC接觸時,也切斷當前正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3a~3d的無線連接。並且,印表機1形成能夠供終端裝置2進行無線通信(無線連接)的另一個無線網絡。例如,印表機1形成與當前的無線網絡(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不同的另一個SSID和口令的無線網絡(第2無線網絡)。並且,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與新形成的第2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
由此,即使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印表機管理者也能夠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而不通過等待列表等進行等待。並且,印表機管理者能夠立即進行印表機1的設定和管理等。
另外,在與終端裝置2的無線通信結束後,印表機1形成原來的第1無線網絡。由此,終端裝置3a~3d能夠再次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圖2是示出了印表機1的功能塊結構例的圖。如圖2所示,印表機1具有控制部11、無線通信部12、NFC通信部13、存儲部14、輸出部15、操作部16和列印部17。
控制部11統一控制印表機1的動作。控制部11將在以下詳細敘述,其控制無線通信部12的無線網絡的切換。
無線通信部12形成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的任意一方,與終端裝置2、3a~3d進行基於直接連接的無線通信。在無線通信部12中存在能夠與終端裝置2、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上限連接數,例如為「4」。
無線通信部12例如是安裝了依據作為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標準的Wi-Fi標準和Wi-Fi Direct標準的通信功能的通信模塊。由於能夠使用現有技術來實現無線通信部12的直接連接,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
NFC通信部13與終端裝置2、3a~3d進行依據NFC標準的NFC通信。由於能夠使用現有技術來實現基於NFC的信息讀寫以及各種通信模式等,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
如圖2所示,NFC通信部13具有NFC存儲部13a。在NFC存儲部13a中存儲的信息被終端裝置2、3a~3d讀出。此外,NFC存儲部13a被終端裝置2、3a~3d寫入信息。由此,印表機1和終端裝置2、3a~3d能夠交換彼此的信息。
在存儲部14中存儲有用於使控制部11進行計算處理和控制處理的程序或數據等。此外,存儲部14存儲有用於供控制部11實現規定的應用程式功能的程序或數據等。各種程序或數據等可以預先存儲在非易失性的記錄介質中,也可以由控制部11經由通信網絡從伺服器接收並存儲到存儲部14中。存儲部14例如由ROM(Read 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閃速ROM、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等各種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存儲器或硬碟、存儲卡等記錄介質等構成。
輸出部15將控制部11的控制結果等作為圖像輸出到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裝置)、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等顯示裝置。
操作部16進行如下處理:從例如鍵、觸摸傳感器、觸摸面板等輸入裝置取得來自用戶的操作數據並發送到控制部11。
列印部17按照來自控制部11的指示,在列印介質上形成圖像。列印部17是例如噴墨方式、雷射方式等方式的列印引擎,由機械部件、傳感器、電機、驅動電路、控制電路等構成。
控制部11具有檢測部11a和切換部11b。控制部11的各部件例如由執行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來實現其功能。另外,控制部11的各部件可以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電路)等定製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電路)來實現其功能,也可以由CPU和ASIC來實現其功能。
檢測部11a訪問無線通信部12,檢測無線通信部12正與幾臺終端裝置2、3a~3d進行無線通信。
切換部11b以終端裝置2、3a~3d的NFC接觸為契機,判定檢測部11a檢測出的連接數是否是上限連接數。在判定為檢測部11a檢測出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切換部11b判定NFC接觸的終端裝置是否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並且,在判定為NFC接觸的終端裝置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的情況下,切換部11b將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從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即,當印表機1正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並且,存在預先登記的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NFC接觸時,切換部11b將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
存儲部14將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識別信息預先存儲在印表機1中。
圖3是示出了存儲部14的數據結構例的圖。在印表機1的存儲部14中預先存儲有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識別信息。例如,如圖3所示,在存儲部14中存儲有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質訪問控制)地址。
如上所述,在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印表機管理者和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2、3a~3d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這時,終端裝置2、3a~3d利用NFC通信,將自身的MAC地址發送到印表機1。切換部11b通過比較利用NFC通信發送的MAC地址和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判定NFC接觸的終端裝置是否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
在NFC通信部13的NFC存儲部13a中存儲有用於供終端裝置2、3a~3d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通信設定信息。
圖4是示出了NFC存儲部13a的數據結構例的圖。如圖4所示,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a中存儲有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b中存儲有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
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中存儲有標誌(相當於本發明的參照信息),該標誌表示終端裝置2、3a~3d是應該使用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還是應該使用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第2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
存儲區域13ac的標誌通過檢測部11a寫入。例如,在正通過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3a~3d的連接數小於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檢測部11a寫入標誌「0」。另一方面,例如,在正通過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3a~3d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檢測部11a寫入標誌「1」。
如上所述,在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印表機管理者使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在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後,終端裝置2讀出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a~13ac中存儲的信息。
在讀出的標誌為「0」的情況下(即,連接數小於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使用讀出的2個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中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另一方面,在讀出的標誌為「1」的情況下(即,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使用讀出的2個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中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第2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
同樣,在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後,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3a~3d也讀出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a~13ac中存儲的信息。並且,終端裝置3a~3d參照從印表機1讀出的標誌,使用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的任意一方的SSID和口令,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
圖5是示出了終端裝置2的功能塊結構例的圖。如圖5所示,終端裝置2具有控制部21、無線通信部22、NFC通信部23、存儲部24、輸出部25和操作部26。
控制部21統一控制終端裝置2的動作。控制部21將在以下詳細敘述,其控制對印表機1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的連接。控制部21可通過CPU來實現其功能。另外,控制部21可以由ASIC等定製IC來實現其功能,也可以由CPU和ASIC來實現其功能。
無線通信部22經由印表機1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與印表機1進行基於直接連接的無線通信。與圖2的無線通信部12同樣,無線通信部22是安裝了依據作為無線LAN標準的Wi-Fi標準和Wi-Fi Direct標準的通信功能的通信模塊。
NFC通信部23與印表機1進行依據NFC標準的NFC通信。NFC通信部23通過NFC通信,將信息寫入到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並讀出在NFC存儲部13a中存儲的信息。由於能夠使用現有技術來實現基於NFC的信息讀寫以及各種通信模式等,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存儲部24中有存儲用於使控制部21進行計算處理和控制處理的程序或數據等。此外,存儲部24存儲有用於供控制部21實現規定的應用程式功能的程序或數據等。
輸出部25將控制部21的控制結果等作為圖像輸出到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裝置)、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等顯示裝置。
操作部26進行如下處理:從例如鍵、觸摸傳感器、觸摸面板等輸入裝置取得來自用戶的操作數據並發送到控制部21。
控制部21具有發送部21a和無線通信控制部21b。在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後,發送部21a經由NFC通信部23,將終端裝置2的識別信息發送到印表機1。例如,發送部21a經由NFC通信部23,將終端裝置2的MAC地址發送到印表機1。
在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後,NFC通信部23讀出在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a~13ac中存儲的信息(參照圖4)。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標誌為「0」的情況下,控制部21的無線通信控制部21b控制無線通信部22,使得使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另一方面,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標誌為「1」的情況下,無線通信控制部21b控制無線通信部22,使得使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
另外,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3a~3d也具有與圖5同樣的功能塊。以下,在對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各個功能部進行說明時,有時使用圖5的終端裝置2的各個功能部的標號。
對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例進行說明。根據印表機1是否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將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分為2個。首先,說明印表機1正與小於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2、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動作。然後,說明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動作。
圖6是說明印表機1正與小於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例的圖。圖6的箭頭A1表示在圖4中說明的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
印表機1正與小於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的任意一個)進行無線通信。因此,如圖6的箭頭A1所示,通過檢測部11a在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中存儲有標誌「0」。
此外,印表機1正與小於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因此,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是第1無線網絡(在印表機1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並且,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進行NFC接觸時,形成第2無線網絡)。
以下,分為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說明塊EB1~EB3)和印表機管理者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說明塊EB11~EB13)進行說明。
首先,對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進行說明。
普通用戶為了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EB1)。
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NFC通信部23通過向印表機1的NFC接觸,讀出箭頭A1所示的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信息,還將該終端裝置的MAC地址寫入NFC存儲部13a的規定的存儲區域中(在圖4和圖6中未圖示)(EB2)。
由於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標誌為「0」(參照箭頭A1的存儲區域13ac),所以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無線通信部22使用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請求(EB3)。
如上所述,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是第1無線網絡。因此,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無線通信部22能夠利用在說明塊EB3中說明的無線連接請求,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另外,以下將說明,在印表機1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切換部11b進行MAC地址的比較處理(參照圖9的步驟S12、S13)。在該情況下,由於連接數小於上限連接數,所以切換部11b不進行在說明塊EB2中寫入的MAC地址的比較處理。
接著,對印表機管理者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進行說明。
印表機管理者為了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EB11)。
終端裝置2的NFC通信部23通過向印表機1的NFC接觸,讀出箭頭A1所示的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信息,還將該終端裝置2的MAC地址寫入NFC存儲部13a的規定的存儲區域中(EB12)。
由於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標誌為「0」(參照箭頭A1的存儲區域13ac),所以終端裝置2的無線通信部12使用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請求(EB13)。
如上所述,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是第1無線網絡。因此,終端裝置2的無線通信部22能夠利用在說明塊EB13中說明的無線連接,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另外,以下將說明,在印表機1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切換部11b進行MAC地址的比較處理(參照圖9的步驟S12、S13)。在該情況下,由於連接數小於上限連接數,所以切換部11b不進行在說明塊EB12中寫入的MAC地址的比較處理。
接著,說明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動作。
圖7是說明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的情況下的無線通信系統的動作例的圖。圖7的箭頭A1表示在圖4中說明的NFC存儲部13a。
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因此,如圖7的箭頭A11所示,通過檢測部11a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中存儲有標誌「1」。
此外,印表機1正與上限連接數的終端裝置3a~3d進行無線通信。因此,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是第1無線網絡(在印表機1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並且,如以下說明的說明塊EB31那樣,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進行NFC接觸時,形成第2無線網絡)。
以下分為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說明塊EB21~EB24)和印表機管理者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說明塊EB31~EB34)進行說明。
普通用戶為了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EB21)。
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NFC通信部23通過對印表機1的NFC接觸,讀出箭頭A11所示的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信息,還將該終端裝置的MAC地址寫入NFC存儲部13a的規定的存儲區域中(在圖4和圖7中未圖示)(EB22)。
印表機1的切換部11b比較寫入NFC存儲部13a中的MAC地址與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EB23)。由於寫入NFC存儲部13a中的MAC地址不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的MAC地址,所以切換部11b判定為MAC地址不一致。並且,切換部11b不將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維持第1無線網絡)。
由於NFC通信部23讀出的標誌為「1」(參照箭頭A11的存儲區域13ac),所以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無線通信部22使用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請求。但是,由於如在說明塊EB23中說明的那樣,由於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維持第1無線網絡,所以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的無線通信部22無法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EB24)。
接著,對印表機管理者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的情況進行說明。
印表機管理者為了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EB31)。
終端裝置2的NFC通信部13通過向印表機1的NFC接觸,讀出箭頭A11所示的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信息,還將該終端裝置2的MAC地址寫入NFC存儲部13a的規定的存儲區域中(EB32)。
印表機1的切換部11b比較寫入NFC存儲部13a中的MAC地址與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由於寫入NFC存儲部13a中的MAC地址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的MAC地址,所以切換部11b判定為MAC地址一致。並且,切換部11b將無線通信部12形成的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EB33)。
由於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標誌是「1」,所以終端裝置2的無線通信部12使用從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讀出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請求(EB34)。
這裡,如在說明塊EB33中說明地那樣,已經通過切換部11b將印表機1形成的無線網絡從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了第2無線網絡。因此,終端裝置2能夠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這樣,即使印表機1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也能夠通過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而利用與第1無線網絡不同的第2無線網絡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另一方面,在印表機1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時,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即使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也無法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
另外,在終端裝置2與第2無線網絡建立無線連接後,即使普通用戶將終端裝置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也無法與第2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其理由是因為在終端裝置2與第2無線網絡建立無線連接後,印表機1的連接數為「1」,NFC存儲部13a的標誌為「0」。並且是因為,NFC接觸的普通用戶的終端裝置根據標誌「0」,使用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第2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連接。
圖8是示出了印表機1的檢測部11a的動作例的流程圖。印表機1的檢測部11a例如周期性地執行圖8的流程圖的處理。檢測部11a的處理周期至少比假設終端裝置2、3a~3d連續進行NFC接觸的情況時的接觸間隔短。
首先,檢測部11a訪問無線通信部12,檢測無線通信部12正在與幾臺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信(步驟S1)。
接著,檢測部11a判定在步驟S1中檢測出的連接數是否為上限連接數(步驟S2)。在判定為在步驟S1中檢測出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2的「是」),檢測部11a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4。在判定為在步驟S1中檢測出的連接數不是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2的「否」),檢測部11a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3。
在步驟S2中判定為在步驟S1中檢測出的連接數不是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2的「否」),檢測部11a將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的標誌設定為「0」(步驟S3)。並且,檢測部11a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另一方面,在步驟S2中判定為在步驟S1中檢測出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2的「是」),檢測部11a將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的標誌設定為「1」(步驟S4)。並且,檢測部11a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另外,檢測部11a可以以終端裝置2、3a~3d的NFC接觸為契機,執行圖8所示的流程圖的處理。在該情況下,檢測部11a在終端裝置2、3a~3d讀出NFC存儲部13a的信息以前,將標誌設定於NFC存儲部13a。
圖9是示出了印表機1的切換部11b和無線通信部12的動作例的流程圖的其一。印表機1的切換部11b和無線通信部12以終端裝置2、3a~3d的NFC接觸為契機,執行圖9的流程圖的處理。另外,假設印表機1的NFC通信部13通過終端裝置2、3a~3d的NFC接觸,從終端裝置2、3a~3d接收到了MAC地址。
首先,切換部11b取得由檢測部11a檢測出的無線通信部12的連接數(步驟S11)。
接著,切換部11b判定在步驟S11中取得的連接數是否是上限連接數(步驟S12)。在判定為步驟S11中取得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12的「是」),切換部11b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13。在判定為步驟S11中取得的連接數不是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12的「否」),切換部11b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在步驟S12中判定為取得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S12的「是」),切換部11b判定NFC通信部13接收到的MAC地址是否與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一致(步驟S13)。即,切換部11b判定NFC接觸的終端裝置是否是預先登記的終端裝置2。在判定為NFC通信部13接收到的MAC地址與在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一致的情況下(步驟S13的「是」),切換部11b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14。另一方面,在判定為NFC通信部13接收到的MAC地址與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不一致的情況下(步驟S13的「否」),切換部11b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在步驟S13中切換部11b判定為NFC通信部13接收到的MAC地址與存儲部14中存儲的MAC地址一致的情況下(步驟S13的「是」),切換部11b和無線通信部12進行無線網絡的切換處理(步驟S14)。
圖10是示出了印表機1的切換部11b和無線通信部12的動作例的流程圖的其二。圖10所示的流程圖示出圖9的流程圖的步驟S14的詳細的處理例。
首先,切換部11b判定列印部17是否在列印中(步驟S21)。即,切換部11b判定是否結束了基於正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3a~3d的列印請求的列印。在判定為列印部17在列印中的情況下(S21的「是」),切換部11b反覆步驟S21的處理。在判定為列印部17未在列印中的情況下(S21的「否」),切換部11b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22。
在步驟S21中判定為列印部17未在列印中的情況下(S21的「否」),切換部11b向當前連接中的終端裝置3a~3d發送自此起切斷無線連接的消息(步驟S22)。通過無線通信部12的無線通信,將該消息發送到終端裝置3a~3d。
接著,切換部11b控制無線通信部12,將當前形成的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步驟S23)。
接著,無線通信部12判定在規定時間內是否存在從終端裝置2向第2無線網絡的連接請求(步驟S24)。在判定為在規定時間內不存在從終端裝置2向第2無線網絡的連接請求的情況下(S24的「否」),無線通信部12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28。在判定為在規定時間內存在從終端裝置2向第2無線網絡的連接請求的情況下(S24的「是」),無線通信部12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25。
在步驟S24中判定為在規定時間內存在從終端裝置2向第2無線網絡的連接請求的情況下(S24的「是」),無線通信部12從終端裝置2接收通信設定信息(步驟S25)。例如,無線通信部12從終端裝置2接收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
接著,無線通信部12與終端裝置2進行無線通信(步驟S26)。
接著,無線通信部12判定是否存在來自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的切斷請求(步驟S27)。在判定為不存在來自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的切斷請求的情況下(S27的「否」),無線通信部12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26。在判定為存在來自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的切斷請求的情況下(S27的「是」),無線通信部12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28。
在步驟S27中判定為存在來自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的切斷請求的情況下(S27的「是」),或者在步驟S24中判定為在規定時間內不存在連接請求的情況下(S24的「否」),無線通信部12將無線網絡切換到第1無線網絡(步驟S28)。並且,無線通信部12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圖11是示出了終端裝置2、3a~3d的連接請求的動作例的流程圖。在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後,終端裝置2、3a~3d執行圖11所示的流程圖的處理。
首先,終端裝置2、3a~3d的NFC通信部23讀出在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a~13ac中存儲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以及標誌(步驟S31)。
接著,終端裝置2、3a~3d的無線通信控制部21b判定在步驟S31中讀出的標誌是「0」還是「1」(步驟S32)。在判定為在步驟S31中讀出的標誌是「0」的情況下(S32的「0」),無線通信控制部21b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33。在判定為在步驟S31中讀出的標誌是「1」的情況下(S32的「1」),無線通信控制部21b將處理轉移到步驟S34。
在步驟S32中判定為在步驟S31中讀出的標誌是「0」的情況下(S32的「0」),無線通信控制部21b控制無線通信部22,使得使用在步驟S31中讀出的第1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連接請求(步驟S33)。並且,無線通信控制部21b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另一方面,在步驟S32中判定為在步驟S31中讀出的標誌是「1」的情況下(S32的「1」),無線通信控制部21b控制無線通信部22,使得使用在步驟S31中讀出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對印表機1進行連接請求(步驟S34)。並且,無線通信控制部21b結束該流程圖的處理。
這樣,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形成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的任意一方,與終端裝置2、3a~3d進行無線通信。NFC通信部13與終端裝置2、3a~3d進行近距離無線通信。檢測部11a檢測正在通過第1無線網絡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的連接數,切換部11b根據檢測出的連接數,從第1無線網絡切換到第2無線網絡。由此,即使無線通信的無線連接數達到上限連接數,印表機1也能夠在存在特定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請求的情況下,可靠地受理該終端裝置2的無線連接。
另外,雖然以上在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中使SSID和口令這2個不同,但是也可以使任意一方不同。
此外,雖然以上將1臺終端裝置的識別信息預先存儲到存儲部14中,但是也可以將2臺以上的終端裝置的識別信息存儲到存儲部14中。
此外,也可以在存儲部14中存儲除MAC地址以外的信息。例如,也可以在存儲部14中預先存儲有對NFC接觸的終端裝置是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進行識別的信息。
此外,雖然檢測部11a在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13ac中存儲了表示是否正以上限連接數進行無線通信的標誌,但是也可以存儲正進行無線通信的終端裝置的連接數。在該情況下,終端裝置2、3a~3d判定從印表機1讀出的連接數是否是上限連接數,並根據判定的結果,使用第1無線網絡和第2無線網絡的任意一方的通信設定信息來進行無線通信。
此外,基於NFC通信的通信設定信息的交換不限於在上述中說明的標誌方式。例如,雖然在上述中終端裝置2、3a~3d參照標誌,選擇了在無線通信中使用的通信設定信息,但是印表機1也可以選擇終端裝置2、3a~3d使用的通信設定信息,並存儲到NFC存儲部13a中。例如,在印表機1的連接數小於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切換部11b將第1無線網絡的通信設定信息存儲到NFC存儲部13a中。此外,在印表機1的連接數為上限連接數的情況下,切換部11b比較MAC地址,當比較結果一致時,將第2無線網絡的通信設定信息存儲到NFC存儲部13a中。並且,終端裝置2、3a~3d按照在NFC存儲部13a中存儲的通信設定信息進行無線連接。另外,在該方式的情況下,在終端裝置2a、3a~3d的讀和寫之間加入切換部11b對MAC地址的比較處理。另一方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標誌方式的情況下,由於在終端裝置2a、3a~3d的讀與寫之間未加入切換部11b的比較處理(例如,圖7的EB22、EB23、EB32、EB33),所以能夠縮短NFC通信的通信時間。
此外,雖然以上終端裝置2讀出了通信設定信息,但是印表機1可以對終端裝置2進行寫入。
此外,NFC通信部13可以是NFC讀寫器。
[第2實施方式]
從印表機1的第1無線網絡向第2無線網絡的切換有時需要時間。在第2實施方式中,從印表機1向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發送無線網絡的切換所需的切換時間。終端裝置2在經過從印表機1接收到的切換時間後,使用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進行與印表機1的無線連接。以下,對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圖12是示出了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NFC存儲部13a的數據結構例的圖。在圖12中,針對與圖4相同的要素標註相同標號。
如圖12所示,在印表機1的NFC存儲部13a的存儲區域51中存儲有印表機1的無線通信部12的無線網絡切換所需的切換時間。在存儲區域51中存儲的切換時間通過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NFC接觸,被終端裝置2的NFC通信部23讀出。
在NFC通信部23讀出的標誌為「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的無線通信部22在經過NFC通信部23讀出的切換時間後,使用NFC通信部23讀出的第2無線網絡的SSID和口令,與印表機1進行無線連接。由此,終端裝置2不用嘗試向印表機1的無用的無線連接。
圖13是示出了終端裝置2的畫面例的圖。圖13所示的畫面61示出顯示在印表機管理者的終端裝置2的顯示裝置上的畫面例。
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標誌為「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2的輸出部25將圖13所示的畫面61顯示在顯示裝置上。輸出部25例如在由NFC通信部23讀出的切換時間內,將畫面61顯示在顯示裝置上。
如上所述,無線網絡的切換有時需要時間。即使將終端裝置2向印表機1進行NFC接觸,如果終端裝置2不與印表機1開始無線通信,印表機管理者有時會感到不安。
但是,如圖13所示,在終端裝置2的顯示裝置上顯示畫面61。由此,能夠減少印表機管理者的不安。
這樣,印表機1的NFC通信部13將從第1無線網絡向第2無線網絡的切換時間發送到終端裝置2。由此,終端裝置2不用嘗試向印表機1的無用的無線連接,能夠抑制功耗的下降。
以上,使用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為了使印表機1和終端裝置2、3a~3d的結構容易理解,根據主要的處理內容對印表機1和終端裝置2、3a~3d的功能結構進行了分類。本發明不受結構要素的分類方法或名稱限制。還能夠根據處理內容,將印表機1和終端裝置2、3a~3d的結構分類為更多的結構要素。此外,還能夠以執行更多處理的方式對1個結構要素進行分類。此外,各個結構要素的處理可以通過1個硬體執行,也可以通過多個軟體執行。
此外,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不限定於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記述的範圍。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很明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進行各種變更或改良。例如,可以組合各個實施方式。此外,根據權利要求書的記載可知,實施了這樣的變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此外,還能夠將本發明作為實現印表機1和終端裝置2、3a~3d的功能的程序、和存儲該程序的存儲介質進行提供。
本發明的電子設備不限於印表機。電子設備可以包含掃描儀、多功能一體機、投影儀、電視、錄像機等安裝了近距離無線通信和無線LAN通信雙方的設備。
本申請請求於2015年11月30日申請的日本申請第2015-233753號的優先權,在此以引證的方式併入其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