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2023-09-27 06:25:00

篇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讀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讓我很受感動。其實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先讓自己經受挫折,接受磨難,使自己增長才幹,才能戰勝困難,到達成功。所以挫折是人獲了成功的重要條件。

  穿越歷史的長廊,有多少偉人在挫折的歷練下登上閃耀的巔峰。公元前99年,司馬遷正潛心寫作《史記》時,卻因為替李陵辨護,遭到漢武帝慘無人道的腐刑。這對他來說不能不是一次極大的人生摧殘和恥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輕生,因為他的宏願還未實現,偉業還未完成,他從先人在逆境中奮起而有所作為的事跡中得到啟發,在獄中,忍辱負重,磨礪心志;出獄後,勤奮耕耘,終於寫了《史記》。挫折對有的人來說是一筆財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後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寫了《離騷》,但他們都成了偉人。偉人之所以被稱為偉人,正因為他們有著「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精神,經過挫折,他們變得堅強,經過挫折,他們變得沉著,經過挫折,他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

  而有些人,他們有著非常好的先天條件,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輝煌,這是為什麼呢?因人他們缺少挫折。例如:三國時的劉備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東徵南討,從織席為生到蜀漢稱帝,可他兒子劉裨卻是個昏庸荒淫的無能之輩,連諸葛亮這樣的能人都扶不起來。北宋名臣寇準,他的子孫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敗落,淪為庶民。正因為他們從小就擁有良好的先天條件,沒有經歷磨難,沒有才幹,才使自己沉淪。可見磨鍊對人多麼重要啊!

  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接受磨鍊,暫時的順利將會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潛在障礙。

  
篇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舉了六位古今名人的事例,得出困境出人才的結論,進而深化至統治者治國也要有憂患意識,統治者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憂患意識國家都會滅亡,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任何團體組織、任何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真理。

  歐陽修有云:「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意思便是有憂患意識國亦可興,貪圖安逸自己和國家都要衰亡。自古朝代更替多事腐朽的統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越王勾踐亡國後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有朝一日時機恰好,一舉滅吳國興復越國。吳王夫差因貪圖安逸低估對手最終做了亡國君主。國家的命運尚且與憂患意識息息相關,更何況我們呢?現在才是初中,每個學校都高手雲集,黑馬層出不窮,如果我們還不知加緊提高自己,防止被別人比下去,那以後進了高中,上了大學不是更沒有競爭力了嗎?

  《漢書》上有:「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當一個人的事業達到頂峰時一定要試想自己落魄了的樣子與處境,這樣才能激勵他不斷上進,奮鬥拼搏,事業才能蒸蒸日上,反之,則盛極必衰,一代不如一代。動物便是很好的例子,羅斯福為保護鹿大量捕殺狼,短時間內鹿群數量猛增,但最終失去天敵和憂患意識的鹿從原來身體強健的幾萬隻銳減成病怏怏的幾千隻。為何會這樣呢?原因有二,一是捕狼之舉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草、鹿、狼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鹿群最終減少,二也是鹿群沒有天敵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威脅,便不再大量運動,也沒有理由擔心,最終體質整體下降,這樣下去一場小病就能讓他們消失,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忠諫良臣魏徵曾說:「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奢華安逸往往能使人失去安分與老實,多添浮躁,不會思危,就像闖王李自成。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入京,進城後軍心懈怠,認為大功告成,「日日過年」風氣流傳開來,所有人都等著加官晉爵,清軍入關之時,闖王軍隊卻一敗塗地。由此可知,居安不思危是多麼不利於生存和發展啊,只有居安思危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大思想家孟子都專著文章論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見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讓我們從現在起加強憂患意識,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不要妄想別人後退,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有進步,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啊。


篇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後感

  《孟子》裡有一篇文章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初中時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雖然將近二十年沒有再讀過。但我清晰地記得文章裡的每一句話: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篇文章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藉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期,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裡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後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群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群的總量由十萬隻銳減到四萬隻。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麼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心中時刻要有「憂患」意識,有危機感,不要總以為我們端的是鐵飯碗,整天只知道當天和尚撞天鍾,混日子吃大鍋飯。這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在心中要時時為學生,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著想,這樣,我們才會免於被社會淘汰!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私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當公立學校學生數量遞減到一定數量,國家就一定會淘汰教師,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說,每一個有眼光的教師,都要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心中時刻有教育,心中時刻有學生,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追求,爭做學者型的教師、專家,在別人還沒有準備努力之時,我們已笨鳥先飛,站到了教師隊伍的最前列!

  雖然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所講的道理確實是至理名言。所以說請大家勿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努力幹好本職工作,為自己的事業鋪平前進的道路!


篇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劉潼霖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出於這篇文章,就是出於孟子之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想成大事,擔大任,就要先學會吃苦,經受痛苦的磨鍊。相反,如果你富貴了,也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是人類擔大任的不二法門呀!

  唐玄宗李隆基為奪武后之權,長期在憂患中集結力量,讓自己更加強大,最終打敗武后,奪取政權,成為一位優秀的皇帝。之所以他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成為一名家喻戶曉的皇帝。」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只有存在憂患意識,才能臨危不懼。

  開闢農民起義道路的領導者陳勝是個很有才略的人,他具有優秀的領導才能和組織能力,但正是因為他成功了,他富裕了,他就很享受現在的榮華富貴,根本沒憂患意識。結果秦朝的軍隊主動出擊,陳勝豪無防備,就因兵敗而失敗了。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陳勝並沒有憂患意識,也沒有看到近憂,所以他失敗了。

  劉秀早年漂泊流浪,歷盡辛苦,苦心詣志,最終推翻王莾政權,建立東漢。他在貧苦中早已鍛鍊了心志,正是因為他」居危「,所以他更能」思危「。

  俗話說:」天有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只有處處存在憂患意識,防範於未然,才能有備無患,最終走向成功。憂患意識在我們學習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要把憂患意識時刻記在心裡,你一定可以永攀學習高峰。

  
篇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讀後感

  初中語文六冊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可以,但並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後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該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面: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被「舉」之後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係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裡奚等人在被「發」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民、傅說是一名建築工人、膠鬲在做著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裡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如果說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適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說、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說得過去,種地、做建築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說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說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說修築房屋的時候、膠鬲做著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著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著鴻鵠之志,時刻想著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裡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說得過去。據《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後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後經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裡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該的。而且一個人被「發」或被「舉」後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嗎?這也不一定。歷史上多少人被「發」或被「舉」後,仍然名不見經傳。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後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後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後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麼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需要個人的素質,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此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該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說「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後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或被「舉」後歷經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通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講更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們成就的事業,也出乎「發」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恆過然後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這有點說不過去。「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心情困頓、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複。「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通過自己的臉色或聲音表現出來,別人才會了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麼能被「發」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該已經表現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多餘。對於「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後來的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情沮喪,但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採取更為恰當的方法與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繫就更緊密了。文本第一段是說這些人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緊接著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為什麼就會在被「發」或被「舉」後成就了一番偉業?這裡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或被「舉」後,在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情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脫出來,能夠看到希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律或人們的意願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可事實卻並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孟子在這裡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入」是個人內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於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於成就偉業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己錯誤、沒有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後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正是基於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而這一句話應該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該是:生死於憂患,生死於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可以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如果安於現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對於《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同类文章

給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我心目中的「年度之最」王琳的一封信 酒衷豪  優秀的王琳姐:  你好!  在你開建博客沒幾天,看到校訊通推薦你的文章,我就立刻被你那優秀的文章給迷住了。  精美的散文,大氣的小詩,緊扣時代脈搏的文章,是那麼富有深意。每一次我去讀你的文章,都會感覺到自愧不如。我的文章與你比起來,真是差距不止

給哥哥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哥哥的一封信  親愛的哥哥:  你現在還好嗎?這麼多天來,我真的真的好想你。哥,你知道嗎,我們這兒天天都是炎炎烈日,可它卻驅散不了那一片罩在我頭頂上的烏雲,這片烏雲不停地掉著雨滴,雨滴不停地擊打著我,好疼,好冷。  今天下午我回到帳篷,碰巧黃老師給我們拿了幾本書來,這本書讓我不禁潸然淚下。畫

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班主任老師的一封信  親愛的徐老師:  您最近過得好嗎?  暑假,當聽到您不教我們班的壞消息時,我差點叫了出來,當時,我一整天都沒精神,腦子裡一直在胡思亂想,直到現在,我還經常夢見您。  昨晚睡覺時,我突然又想起了您。  記得四年級時,我們的包幹區和二班的分到了一起,相處的很不好,有一次還罵

給好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好朋友的一封信  小明:  你好!  自從上次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到你家作客我們就認識了,並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今年寒假,我誠摯的邀請你到我的家鄉玉溪作客。我會讓你領略到玉溪這顆滇中明珠的熠熠光彩!  我的家鄉玉溪座落在龍馬山腳下,這裡風景宜人,春天鳥語花香,夏天綠樹成蔭,秋天果實纍纍,冬天

給親人寫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寫給的的妹的一封信  親愛的的的妹:  你好!  你好!你最近過得還好嗎?告訴你,我們這個學期去秋遊了,我們秋遊的地點在木瓜園。我們一到那兒,就找到了燒烤場,我們班有五個爐,其中我也燒烤了,我和班長一個組,有同學在那兒吃乾糧,吃飽了,我們就去一個空地方玩,玩得可高興了。我是你遠方的朋友,我在深

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手拉手小朋友的一封信  千佛小學的姚騰飛同學:  你好!  我是張耀博同學,我今年十歲了,我的性格十分冷靜,溫和。我的家庭十分溫暖,家庭成員有溫柔可親的媽媽,比較嚴厲的爸爸和調皮搗蛋的我組成的一個非常溫馨的家庭。可以說我整天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生活。  說完了我,該輪到你了吧!你今

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知心姐姐的一封信  親愛的知心姐姐,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生,最近,煩事像幽靈一樣,一直對我「緊追不放」。今天,我想把我的煩惱事都訴說給你您聽,希望能得到合理的解決。但是,您可要替我保密哦,我可不希望別人知道我是那麼「內個」的人!  我和「威童」(是個人,不是小動物哦)曾經是一對形影不離、調

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解放軍叔叔的一封信  親愛的解放軍叔叔:  您們好!  我是一名姚渡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家住王家村,今年十一歲。生活非常幸福。  可是,一場地震從天而降,就在那一瞬間,它殘酷地摧毀了我那美麗的學校,溫暖的家。眼看著一排排高樓大廈不停地倒塌,人民的財產被摧毀。孩子們的哭聲,大人們的叫喊聲,狗叫聲

給校長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篇一:給校長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長您好:  我叫郭淑萍,現年14歲,小學六年級畢業,我本有一個雖不富裕,但較圓滿的家,從小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但天有不測風雲,我父親於2005年9月初三日因一車禍不幸失去寶貴的生命,母親因傷心過度思念父親於2006年7月25日相繼去世。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裡我一度成為孤兒

給外地親友的一封信作文600字

篇一:給父母的一封信[600字] 宋依霖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經成長為一個十歲的少女了。回想起您們陪我度過的每個春夏秋冬,您們贈予我的經驗和帶給我的歡笑不時在我眼前浮現,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當我雙手鋪開信紙,我醞釀已久的思緒就躍然紙上,積蓄多時的情感將盡情地揮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