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06:55:39 1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經和皮膚的急性皰疹性病毒性皮膚病,臨床表現以簇集性水皰沿身體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伴有顯著神經痛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春秋季節一般癒合後不再復發。重症帶狀皰疹主要見於老年,抵抗力極差的病人,神經痛發生率及疼痛程度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神經痛先發生於皮疹出現之前。本病常見併發症:後遺神經痛、病毒性角膜炎、中耳炎、耳鳴、面癱等。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是指皰疹的皮膚損害已完全消退,但受侵犯的神經分布區域仍有持續性劇烈疼痛。據文獻報導,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總發生率為0.04%,而在70--79歲年齡組人群中發生率為29%,80歲以上年齡組發生率超過34%。目前對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治療還很欠缺,當前尚無確實有效消除疼痛的最佳治療方案。採用中西藥治療都不去病根,容易留下後遺症,經常復發,嚴重影響睡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在於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現有採用中西藥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不能永久治癒容易留下後遺症嚴重影響睡眠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該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能夠根治疼痛,不復發,使患者有充足睡眠,早日恢復健康。
本發明解決其問題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達到:一種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其組份及各組份的重量份為:黃芪40-60份、板藍根25份、蒲公英25份、元胡25份、雙花15份、連翹15份、僵蠶15份、丁香15份、鬱金15份、柴胡15份、香附10份、川楝子10份、枳殼10份、薄荷10份、黃芩10份、陳皮10份、甘草10份。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本病是脾虛運化功能失職,水溼停運,久鬱化熱,毒邪乘虛而入所致。由於溼、熱、毒三邪博結,經絡受阻,造成血液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患者病痛如刀割、灼燙傷樣疼痛,呻吟不止。溼熱毒三邪又伏於血分,皮膚出現紅斑皰疹,甚至血皰、壞死。尤其是70歲以上老年人,由於臟腑功能下降,病情加重。
該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採用各成分的功效如下:
板藍根、蒲公英、雙花、連翹清熱涼血,化瘀解毒;柴胡、黃芩清洩肝膽鬱熱;元胡、丁香、鬱金、僵蠶活血行氣,消腫止痛,鎮痙解毒;薄荷舒神解表祛風透疹;香附、川楝子、枳殼、陳皮健脾除溼,理氣止痛;黃芪益氣昇陽,固表止汗。現代藥理學研究,黃芪具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所以本方重用黃芪,甘草調和諸藥加強藥物協同作用。上述各組分配伍,運用清熱解毒、疏洩肝膽鬱熱、健脾除溼、化瘀行氣、通脈止痛為治療法則,使諸證消除病告痊癒。
該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的配製過程:將各組分藥物稱量準確後倒入容器內,加水熬煎。一日一付,分三次服用,療程:4-8周。該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有效率100%,治癒率98%。
本發明與上述背景技術相比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治療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中藥組合物為純中藥製劑,運用清熱解毒、疏洩肝膽鬱熱、健脾除溼、化瘀行氣、通脈止痛為治療法則,使諸證消除病告痊癒。能夠祛病根,根治疼痛,不復發,使患者有充足睡眠,早日恢復健康。見效快,療效好,有效率100%,治癒率9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稱取黃芪4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混合用用水煎服。
實施例2
稱取黃芪4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當歸15克、赤芍各15克。
實施例3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瓜蔞15克。
實施例4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山豆根15克、麥冬15克。
實施例5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酒大黃5克、麻仁15克。
實施例6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枸杞子15克、竹葉10克。
實施例7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炒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
實施例8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川樸10克。
實施例9
稱取黃芪6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人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
上述實施例1-9實際使用過程中,在黃芪40克、板藍根25克、蒲公英25克、元胡25克、雙花15克、連翹15克、僵蠶15克、丁香15克、鬱金15克、柴胡15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殼10克、薄荷10克、黃芩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配方基礎上,血虛加當歸、赤芍各15g;胸悶加瓜蔞15g;口苦咽幹加山豆根、麥冬各15g;便秘加酒大黃5g、麻仁15g;小便黃少加枸杞子15g、竹葉10g;失眠健忘、心悸加炒棗仁、柏子仁各15g;腹脹加川樸10g;脈細無力加人參10g,麥冬、五味子各15g。
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孫某,男,87歲,1999年4月21日來皮膚病研究所就診,患者主訴左肩背、左前胸紅斑皰疹、血皰伴疼痛難忍一個多月,現皮疹已消退,留有色素沉著痕跡,左肩背、左前胸刀割樣、灼燙傷樣疼痛,夜間加重,不能入睡,既往有胃病史,食納差,小便黃赤,大便幹少2-3日1次,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沉細。
辯證:氣虛血瘀,熱毒傷陰,博結肌膚。
治則:益氣清熱、涼血止痛,消痛飲加減。
採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水煎服15劑,每日1劑,3次/日。連服15劑病痛症狀明顯減輕,夜間能睡眠。後又繼續服至一個月(30劑)疼痛消失,病告痊癒。
病例2:
患者:趙某,男,91歲,2013年3月2日來皮膚病研究所就診,患者主訴一個月前右前胸、後背紅斑成簇水皰,血皰如綠豆粒大小連成片,火燒樣、刀割樣疼痛。經當地醫院確診為帶狀皰疹,經3周住院治療,皮疹完全消退,疼痛未見好轉,反而加重,夜不能入睡。後又轉哈爾濱醫大二院疼痛科住院,歷經3周治療,疼痛症狀好轉,出院回家療養,帶進口止痛藥樂瑞卡口服150mg/次,2次/日,2周後疼痛未能得到根本控制,於2013年3月2日來皮膚病研究所就診,要求吃中藥治療。舌質暗紅,胃納尚可,小便黃赤,大便幹少2-3日1次,脈弦滑,老年人臟腑功能下降,感受風寒溼熱毒邪,氣血凝滯是帶狀皰疹發病重要因素,「凝滯」是後遺神經痛致病根源。
辯證:肝膽鬱熱,氣滯血瘀。
治則:清熱解毒、益氣活血止痛,消痛飲加減。
採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水煎服30劑,每日1劑,3次/日,服至1個月病痛明顯減輕,夜間能睡眠3-4小時。後繼續服30劑,1個月後疼痛消失,睡眠能達7-8小時,恢復健康。
病例3:
患者:於某,女,59歲,主訴3天前全身發熱不適、口腔紅腫、進食疼痛,去當地醫院診治,確診口腔潰瘍,細菌感染,靜脈滴注3天氨曲南,未見好轉,疼痛加劇,不能進食。於2016年4月1日來皮膚病研究所就診,口腔兩邊頰側、上顎紅斑皰疹,密集成簇,疼痛難忍,呻吟不止,此病例少見,脈弦滑,尿黃赤少,便幹3天1行。
辯證:肝腎陰虛,熱毒傷陰,經絡失養上升於口發病。
治則:滋陰降火、涼血止痛,消痛飲加減。
採用本發明中藥組合物,水煎服15劑,每日1劑分3次服用,配合口腔搽劑,藥物組成:雄黃、明礬各10g,琥珀5g,三種藥共研細粉,用涼開水調成稀漿糊,用棉籤蘸塗口腔患處,每日1次,連塗7-10天。半個月複診,口腔皰疹黏膜潰瘍已癒合,有時稍有疼痛,能正常進食,二便正常,再服10劑疼痛消失,病告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