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漢字(去漢字裡尋人生平衡)
2023-10-07 16:30:14
導語
人在天地間,什麼是我們的生命坐標?中國人愛講陰陽,如何才能陰陽平衡?《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怎麼樣去學習天的自強不息?怎麼樣去學習大地包容的這點品德?
其實秘密就在漢字裡,在漢字所表達的中國哲學裡。當我們在漢字裡找到一組一組的辯證法,找到了那些貌似對立其實平衡的關係,把它們融匯到我們的生活裡,也許我們就找到了生命的坐標。
日月為明
《周易》上說,一個真正的聖人君子,他跟社會的關係不是處處都有衝突、糾結、摩擦的,而是儘可能地讓自己與社會有更多的相合。合什麼呢?「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明」字由「日」和「月」字組成,《說文解字》上說:「明,照也。」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的光線,這是「明」字的本義。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明」字字形,連小孩也知道「日月為明」。
可是在古文字中,左半邊原來還真不是這個日頭的「日」字,而是有點像我們現在網絡用語中的「囧」字。這個「囧」字是一種象形用法,象的是雕花的窗戶,月光從窗子照進來,是謂「明」。
稍微對古典詩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國有很多很多的明月詩。這些以月寫心的詩詞,其實講的都是「明」的本義——明月千古,流照人心。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中,寫離愁別緒中的女子想起遠方的良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著女子的梳妝檯,她望著鏡中的自己,這容貌沒人欣賞,她也無心梳妝,只覺得明月惱人。她惱恨地把窗簾放下,可月光還是從窗縫裡照進來,她去洗衣服,但用手拂掉月光的影子,它立刻又回來了。
看到這裡,也許你心中會有一個疑問:光明的「明」,為什麼是月光穿過窗戶照進來,而不是日光呢?太陽難道不比月亮更明亮、更有光芒嗎?
我想,這跟中國人的詩意情懷有關。白天時,人們會在太陽下辛勤地忙碌著,到了晚上吃過晚飯,在月色下歇息,悠閒的心緒會升騰起來。而且,月亮的大背景是濃濃的黑夜,月光自然顯得特別明亮皎潔。當我們在太陽下忙碌勞作時,昨夜月色下的離恨別愁,恐怕也只能暫時擱下了。
月亮落下了,太陽升起了,早起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耕地施肥,織布洗衣。古代人沒有時鐘、手錶,他們的作息時間都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字在古文字中的寫法,就是一個圓圈的中間有個點,其實這講的也就是太陽的本義。
我們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就知道日頭對中國人的生活有多重要!曾經有南方的朋友跟我說,人吃中午飯,在他們當地的方言裡叫「吃日頭」。也就是說,太陽到了中天,就是吃晌飯的時候。人這一天的作息安排,都是跟著日影推移的。
人在太陽下要有飽滿熱烈的進取心,在月亮下要有坦然面對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的平常心。有太陽那樣的熱情,才能在事業上鍥而不捨,但也要有接受月亮變化那樣的平常心態,才能看淡生活中一切的如常與不如常。太陽和月亮,是天地之間最大的平衡。
陰陽相合
天地之間,有了日月,有了光明的照耀,就又生成了一組概念——陰陽。在中國哲學裡,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陰陽平衡而成的,天陽地陰,男陽女陰,晝陽夜陰,一切都是陰與陽的平衡統一。人有五臟六腑,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所以,《周易》中寫道:「一陰一陽之謂道。」
太極圖被稱為「中華第一圖」,此圖中間部分的圖案狀如陰陽兩魚互糾在一起,因而被習稱為「陰陽魚」。這個「陰」和「陽」不是齊齊的一刀,把這個圓形從中間分開,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圖案,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比如房子上、衣服上、繪畫中,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更是體現在我們日常做事的原則中。
「陰」和「陽」這兩個字都是從耳刀旁的。耳刀旁有左耳刀、右耳刀之分,兩個耳刀說法不一樣,叫作「左阜右邑」,左耳刀象徵著山林山川,右耳刀往往跟城邑和封閉相關。也就是說,左耳刀的字更多地貼近自然,右耳刀的字更多地貼近人文。
「陰」和「陽」這兩個字都是左耳刀,因為從本義上來看,陰陽首先是地理概念。
什麼是陰?《說文解字》上說,「水之南,山之北」為陰。有很多地名中都有「陰」字,比如山陰、江陰、淮陰,其實都是以方位來命名的。「陰」字的繁體字為「陰」,在字形上與古文字更為接近,下面有個「雲」。雲彩飄過天空,地上會投下陰影,這就是最早對於「陰」的理解。我們老說「光陰如流水」,光陰有形也無形。當你看見雲影流動,那點陰影是有形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當流水譁譁地帶走流光,光陰也是有形的。
什麼是陽?《說文解字》上說:「陽,高明也。」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陽是「陰之反也」。也就是說,「山之南,水之北」為陽。陽,就是表示有太陽的地方。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這就叫辯證法。陰陽之間的平衡,就是中國哲學最大的辯證法。老百姓最熟悉的是《老子》第五十八章裡那句話,叫作「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和禍沒有絕對的,兩者裡面都埋藏著彼此的種子。這就是我們理解陰陽的一把鑰匙。其實,「陰」和「陽」這樣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不是靜態的,而是始終在轉化的動態。
有無相生
了解道理還不夠,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運用這個道理把自己的生活平衡好,那才是更高級的境界。道家提倡生命的柔軟,這種柔軟不是懦弱,不是放棄,甚至也不是妥協,而恰恰是以無為而達到有所為。
有錢還是沒錢,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其實就看你跟誰去比了。有些人有高文憑,有很多資質證書,但在工作上卻平平淡淡;有些人很早就輟學,沒讀過多少書,但也可以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老子的觀點在《莊子》裡面得到了一個最大的發揮,那就是有用和無用。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莊子·人間世》)
在莊子看來,木頭在我們的腦子裡都是有標準件的,長到一握兩握,砍下來拴牲口,就是個樁子的材料;長到三圍四圍,是蓋房子做梁的材料;長到七圍八圍,是做棺材的板材。這樣的樹必定會遭遇砍伐,始終不能終享天年,這就是「有用」帶來的禍患。莊子在《逍遙遊》裡又寫道: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一棵樹如果很幸運地沒有被砍伐,終於長成幾個人合抱的參天大樹,大家就想不出來它可以做什麼用了,就說這木頭廢了、沒用了,長成散木了。在莊子看來,那麼大的樹,它再也不會被刀斧所傷,把它立於廣漠之野,無何有之鄉,過往的行人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樹下乘涼,逍遙自在地躺臥樹下睡覺,這棵大樹下就成了一個休閒場所,你說這是有用還是無用呢?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一個東西的價值是可以估量的,一旦超出了認知範圍,超出了對有用的界定,我們就認為它是無用的。其實,「有」和「無」的界限到底在哪裡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其實,《莊子》說得好:「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心安靜了,陰也罷、陽也罷,日也罷、月也罷,有也罷、無也罷,一切的相生平衡,在「萬物並作」的繁榮之際,我們才能安安靜靜地看明白這一切,這就是中國人平衡的大人生。
節選自:《於丹:漢字之美》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