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中風後肢體偏癱的下固定具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18:23:59
專利名稱:防止中風後肢體偏癱的下固定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具,尤其是一種防止中風後肢體偏癱的下固定具。
中風是目前我國發病率致殘率較高的疾病之一。患病後大多數病人出現偏癱、手腳運動障礙。其中運動障礙發生最早的是偏癱肌肉馳緩,肌張力降低,在穩定關節方面,同肌和拮抗肌的共同收縮無力,重者肌力消失、沒有產生功能的活動可能。抗重力移動的能力極小或消失,若把肢體放於可下垂的位置上並釋放術者手,肢體立刻下垂。當肢體有中到重度馳緩而無反射達4-5日時,往往不能恢復正常功能。這就產生了臨床常見的致殘後遺症,足下垂內翻和腕下垂。而中風發病1-3周後,病人偏癱肢體常出現痙攣狀態,若痙攣嚴重而持續時間較長,則功能恢復可能性極小。即出現臨床常見症狀前臂屈曲、手指屈曲內收;下肢外旋、髖、膝、踝伸展伴有蹠曲和內翻。其致殘率可高達71.3%左右。當今在我國腦中風之所以致殘率很高,這與我國對該病的早期預防的研究開展較晚,相當多的病人得不到及時合理的康復護理有關、而且致殘後的治療護理是非常耗費人力、財力和時間,給社會與家庭帶來了極大負擔。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的肢體偏癱下固定具。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利用肢體固定夾具,將病人的肢體固定於生理狀態,防止肢體在中風初期肌肉馳緩、肌張力降低及肌肉痙攣而產生肢體畸型,該固定具具體結構為與底座垂直的足底板,其上端部設置固定帶,其下端部的兩端各設置一塊踝固定板。該結構形成下肢體固定具。
本實用新型優點在病人中風後當天內,使用該固定具,防偏癱率可達80~90%,不僅為病人解決因偏癱而帶來的生活不便,而且,大大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護理負擔。
以下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具體結構。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下肢固定具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中,1足底板、2足固定帶、3踝固定板、4軟墊、5底座。
結合上述
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中風病人平躺後,將患足放置於足底板1上,並用足固定帶2將其前後固定。同時位於底座5上的足根通過踝固定板3將其左右固定。
固定於中風病人的上述固定具,在肌張力達Ⅳ級以上時取下。此時病人不會因中風而出現的偏癱現象。
權利要求1.一種防止中風後肢體偏癱的下固定具,其特徵在於與底座5垂直的足底板1,其上端部設置固定帶2,其下端部的兩端各設置一塊踝固定板3。
專利摘要一種防止中風後肢體偏癱的下固定具,解決了目前中風病人發病初期,由於肌肉弛緩、肌力下降所遺留下的偏癱畸型。其主要技術特徵與底座垂直的足底板,其上端部設置固定帶,其下端部的兩端各設置一塊踝固定板,利用該固定具,讓病人的四肢體呈生理放置狀態,可防止中風後的偏癱現象。它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防治效果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A61F5/01GK2147843SQ9222945
公開日1993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1992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1992年7月30日
發明者劉秀英 申請人: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