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酷的孝道郭巨埋兒(郭巨埋兒故事的真相)
2023-10-07 20:56:07 1
二十四孝是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個孝子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不同遭遇以不同的方式行孝的故事。這些孝子故事記載於《孝子傳》、《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史籍中。元代郭居敬把它們以詩一樣通俗易懂的語言編錄在一起,就成了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集》。有些文章將《二十四孝》的作者誤寫成郭守敬,其實他們並非弟兄,也非鄉親,一南一北,一老一少,只不過都是元代人,郭守敬是河北邢臺人,科學家,《授時曆》的創立者,郭居敬是福建尤溪人,學者,文化人,《二十四孝》的作者。
二十四孝作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人物故事,備受歷代統治者提倡和大眾的崇敬,史書中有大量孝子孝女傳,墓葬中有雕刻精美繪畫華麗的孝子故事圖,敦煌遺書中有不少孝子變文,佛教經典中也有歌頌孝子德行的寫經,這一切都構成了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孝道。
二十四孝故事大都感人,主人公從小不是沒爹就是沒媽,但都早熟懂事,忍辱負重,深明大義,儘管帶有誇張、玄虛、渲染之情節,但百善孝為先,目的都只有一個字:孝。
二十四孝蘊含哲理也好,用於教化也罷,亦或是封建時代的愚孝表演,甚至還有誇張縹緲和虛偽殘酷的成分,無論如何評判,但總歸還能理解。可是有一個孝子故事我一直耿耿於懷,無法釋然。這就是孝子故事中傳播最為廣泛的"郭巨埋子"。後來看了一些文章,發現魯迅先生小時候就已經對"郭巨埋兒"深惡痛絕,反感至極了!
魯迅很早就看過《二十四孝》,他說最反感的故事就是郭巨埋子。他在《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一文中寫道:"至於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了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在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也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競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金子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定西市安定區博物館藏元代"郭巨埋子"模印磚雕
一日,我偶然看到一則資料,是《河南文學集成中》有一個《郭巨真孝母假埋子的傳說》,和之前我們知道的版本完全不同。由於《搜神記》中說郭巨是"隆慮人",也就是今天河南林縣人,所以我已經傾向於相信了。
故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郭巨在山中砍柴時結識了一夥盜賊,跟著他們打家劫舍。有一天晚上,郭巨突然給家裡送了一袋糧食,他娘察覺到了其中的異樣,老人家叫住兒子說道:"咱人窮志不短,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昧心食"。
娘說的話,郭巨當然明白。於是,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騙你沒商量的好主意,將打劫來的財物換成了金子,裝在一個瓦釜中,寫上"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分",埋入地下。回到家,給妻子說,兒子可以再生,母親只有一個,還是把兒子埋掉吧。妻子不敢違抗,抱著三歲的兒子跟著丈夫來到了郭巨採過點的地方來挖坑,挖著挖著,忽然金光一閃,露出了一個瓦釜,裡面全是金子,還有一條神秘的帛書,內容就是郭巨提前寫好的那三句話,只是妻子傻了眼,幸福來的太突然了!郭巨裝作震驚的樣子說"這金子能要嗎?"這時候,郭巨他娘也趕過來了,說"傻孩子,這是天意,天意不可違啊!趕緊感謝老天爺吧。於是三個人一起跪下叩頭,謝天謝地!
《西部文博》是考古人探索與發現的窗口;
是文博人展示與開放的舞臺;
是收藏人鑑賞與研究的搖籃!
《西部文博》是張克仁個人的頭條號。張克仁,甘肅會寧人,198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文博是他的工作,鑑定是他的特長,寫作是他的愛好,交流是他的初衷。現為定西市文物局副研究館員。他的願望就是將《西部文博》辦成大家喜歡的那樣。
每天相約,都是承諾,
每次牽手,都是溫暖,
《西部文博》讓我們相遇相識相知,
《西部文博》讓我們走遍天下!
閱讀張克仁過往的文章,可搜索關注西部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