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草草是什麼意思(草不黃俗話說172矮)
2023-10-17 06:38:46
不草草是什麼意思?帽兒偏偏戴,出門偷小菜,婆婆拉倒幾[kézuàr]婆婆婆婆你莫怪,今天砍,明天曬,後天還你的幹鹹菜,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不草草是什麼意思?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不草草是什麼意思
帽兒偏偏戴,出門偷小菜,婆婆拉倒幾[kézuàr]。婆婆婆婆你莫怪,今天砍,明天曬,後天還你的幹鹹菜。
這是廣安一帶過去流行的兒歌。「帽兒偏偏戴」,有點像「孔雀東南飛」一樣,並沒有什麼實際意思,只是引起話題,類似於「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宋朱熹《詩集傳》釋「興」)的作用,因為還有「帽兒偏偏戴,天天偷米賣」、「帽兒偏偏戴,天天偷菜賣/出門偷白菜」(灌縣;都江堰)、「帽兒偏偏戴,老漢殺牛賣」、「帽兒偏偏戴,媳婦兒來得快/婆娘來得快」、「帽兒偏偏戴,媳花兒來得快」(湖南常德石門)等「以引起所用之辭也」。
「婆婆拉倒幾[kózuàr]」,「拉」,捉、拉住:拉只雞來殺了。|拉壯丁。|拉肥豬(綁票)。它與「掕(夌力)令叕勒→勒婁」同系。「掕」,《說文˙手部》:「止馬也。」關聯「令」(禁也)、「叕」(《龍龕手鑑˙又部》:「止也」。郎計反)、「婁」(《集韻˙虞韻》:「牽也。」)
「幾[kózuàr]」,也說「幾[kōzuàr]」。「[kózuàr]/[kōzuàr]」,在川渝中主要有兩個意思:矮小;慄暴。
一、「矮小」義
那娃兒長起一個小把把兒,像個~。
點點高,矮~。
這個意思的[kózuàr]當與「蹷(叕出)」音近:
(叕出):《方言》卷十三:「短也。」《玉篇·叕部》:「吳人呼短物也。」《廣雅·釋詁二》「短也」王念孫疏證:「凡物之直而短者謂之蹶,或謂之(叕出)。」《集韻·薛韻》:「(叕出),蹷(叕出),短皃。或作(叕兌)。」側律切,入術莊。職悅切。
按:「蹷(叕出)」屬於可以拆開來講的聯綿詞。
「橛蹶蹷」等可歸入「廣→灌」系。廣、灌、勾等均有「短」義,詳「草不黃俗話說54」:《勾股弦與灌木叢》。
「(叕出)(叕兌)」以及「叕剟窡棳梲」等,歸入「董種樁升→短」系,詳「草不黃俗話說62」:《zuāng尾兒狗,撩(liào)不圓》。
《行院聲嗽·人事》稱矮子為「狀頭」,如果不納入本系則很難理解其取名之理據。
二、「慄暴」義
(一)㱿
川渝稱慄暴叫「[kōzuàr]」或[kōkōr]。挨/敲[kōkōr]或挨/敲[kūkūr]或挨/敲[kāokāor],是一個詞的不同方言音。[kō]或[kū]一般寫作「㱿」,[kāo]一般寫作「毃、敲」。實際上三者音近義同。[zuàr]當是「鑿」的兒化變音。
嗑嗑:(~兒)象聲詞,敲擊聲:你不聽話就敲你兩~。(《重慶方言詞解》)
「嗑嗑」即我們說的[kō][kō]。「敲」,老輩兒一般音[kāo]。
蔣宗福先生《四川方言本字考》、《重慶方言俚俗語集釋》根據楊樹達《長沙方言續考》、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認為「敲嗑嗑兒」之「嗑」,當作「㱿」。「敲[kózuàr]」,《重慶方言俚俗語集釋》寫作「敲嗑鑽兒」。
㱿:《說文·殳部》:「從上擊下也。」段玉裁註:「從上擊下,正中其物,確然有聲。」苦角切,入覺溪。屋部。
《泛勝之書》曰:種瓠法……著著三實,以馬棰㱿其心,勿令蔓延。多實,實細。(《齊民要術·種瓠》)
毃:《說文·殳部》:「擊頭也。從殳,高聲。」桂馥義證:「或解『敲』字。」王筠句讀:「案:『毃』、『毃』同從『高』聲,而『殳』、『攴』義又近,故經典多借用者。」《廣韻·覺韻》:「打頭也。」
「故(蹠)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將毃其頭矣。」高誘註:「毃,擊也。」(《呂氏春秋·當務》)
「奪之杖以敲之。」陸德明釋文:「敲,《說文》作毃,云:『擊頭也。』」
毃,高聲下有脫文。《左傳定二年》釋文引「一曰擊聲也」,議補。(清姚文田、嚴可均《說文校議》)苦角切。《玉篇》口交切。
敲:《說文·攴部》:「橫擿也。」《玄應音義》卷十一「敲戶」註:「下擊也。」《廣韻·爻韻》:「擊頭也。」
《文選·潘嶽〈河陽縣作〉》「熲如敲石火」劉良注、又賈誼《過秦論》「執敲扑以鞭笞天下」李善注引《說文》:「擊也。」口交切,平餚溪。宵部。
(二)「㱿」的族系
這一系詞非常多,舉幾個例子:
摼:《說文·手部》:「搗頭也。」《玉篇·手部》:「撞也。」《集韻·梗韻》:「擊鐘也。」口莖切,平耕溪。耕部。
鏗:《楚辭·招魂》「鏗鍾搖簴」王逸註:「鏗,撞也;搖,動也。」
㧶:《玉篇·手部》:「論語曰:㧶爾舍瑟而作。與鏗同。」《集韻·耕韻》:「通作鏗。」
掔:《廣雅·釋詁三》、《玄應音義》卷八「常掔」注、《集韻·先韻》:「擊也。」《廣雅·釋詁三》王念孫疏證:「掔,讀如鏗鍾搖簴之鏗。」苦堅切,平先溪。真部。
搉:《說文·手部》:「敲擊也。」苦角切,入覺溪。藥部。
敲鏗:樹琢頭敲鏗。(唐韓愈《城南聯句》)
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宋蘇軾《有美堂暴雨》)
敂:《說文·攴部》、《廣雅·釋詁三》:「擊也。」
「敂」與「扣、叩」當是同音義而異形。
三、「地[kúlū]兒」 「地[púqīr]/地[púqūr] 地蘿蔔
川渝形容矮小叫「地[kúlū]兒」或[kúlū]兒:矮起像個~。
或稱「地[púqīr]/地[púqūr]」:吃飯不長,一直像個~。
或稱「地蘿蔔」。川渝稱陀螺叫「螺陀」,或叫「死牛兒」、「地蘿蔔」。矮小的陀螺,其名「地蘿蔔」,又用來形容矮小之物:~,不肯長!
(一)[kúlū]
[kúlū]當即「僂佝」之倒,[púqī]/[púqūr]當即「(矢卑)䂑」之方言音。
僂佝:《廣韻·侯韻》:「短醜皃。」《集韻·侯韻》:「短醜也。」《遇韻》:「痀,病僂。或從人。」落侯切,平侯來,侯部/呼漏切,去候曉。
「葫蘆」,川渝叫[kúlūr],除取義於「圓」、「空」外,估計還有「短」的意思,也與「僂佝」之倒文命意同。川渝有「長不像冬瓜,短不像[kúlūr]」之說,可以參證。
(二)[púqī]/[púqūr]
(矢卑)䂑,《廣雅·釋詁二》:「短也。」《玉篇·矢部》:「(矢卑),(矢卑)䂑,短小皃。」《集韻·支韻》:「䂑,(矢卑)䂑,短也。」 邊兮切,平齊幫/祖稽切,平齊精。
按:荸薺(蒲沒切/qì),一名鳧茈,或以為「鳧喜食之」,故名。其實荸薺、鳧茈可能均與「(矢卑)䂑」關聯,取義於「短小」,因為有「小者名鳧茈,大者名地慄」之說。
(三)地蘿蔔
「蘿蔔」當即「培塿」之倒。
培塿:《廣雅·釋丘》:「冢也。」培塿:《玉篇·土部》:「小阜也。」《慧琳音義》卷八十二「培塿」注引《通俗文》:「蟻封土也。」卷八十六「培塿」註:「或作㟝嶁,小山子也。」 《方言》卷十三「冢,自關而東小者謂之塿」郭璞註:「培塿亦堆高之貌。」《經籍籑詁·有韻》:「左氏廿四年傳:培塿無松栢。風俗通山澤作部樓無松栢。」
「憑培塿以自固」蔣之翹輯注「自關而東小冢謂之培塿。」(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乞討黃賊狀》)
「培塿與方壺也」呂向註:「培塿,小堆阜也。」(《文選·左思》)
㟝嶁:《方言》卷十三「邱小者謂之嶁」錢繹箋疏:「部婁、㟝嶁,並與瓿甊同。」《慧琳音義》卷九十九「㟝嶁」註:「或從土作培塿。」
「終身運枯形於連嶁列埒之門」高誘註:「嶁,讀㟝嶁無松栢之嶁。」(《淮南子·原道》)
瓿甊:《方言》卷五「罌也」錢繹箋疏:「部婁、㟝嶁,並與瓿甊通。」
或作「部樓」「部塿」「垺塿」「苻婁」等諸形,不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