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元宵節(中華民俗元宵節簡述)
2023-10-16 22:13:53 3
(據《中華民俗》之「精編民俗通書」記)
(該圖片來自網搜供圖)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舊曆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自然受到關注,它從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動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全民狂歡的最大娛樂性節日。
關於元宵節起源的說法很多,但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的太一祭,太一祭是皇家有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星——北極星,當時人們認為太一星主宰著人類命運,後來元宵節祈求豐收、祈求子孫的風俗均淵源於此。
晉代已有張燈的做法。
隋代元宵節發展為張燈結彩、鑼鼓喧天的化裝遊行節日。《隋書·柳彧傳》記載,柳彧上書皇帝雲:「竊見京邑、愛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即十五),充滿街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繚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
唐代,元宵張燈習俗風靡於世。政府還專門開放夜禁三天,以便於人們賞燈。宋代元宵觀燈更加興盛,從十四一直延續到十八,而且燃放煙火。迄今為止,張燈已經成為元宵節最為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
元宵張燈本來並不僅僅是為了遊玩欣賞,而是為了祈求生育。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們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吉兆也。」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祝願他們添子孫。
元宵節賞燈活動中還有猜燈謎遊戲,充滿智慧和趣味。
同時,還有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傳統藝術表演。
元宵節的時令食品是元宵,又名湯圓、湯糰。宋代出現湯元,當時叫浮圓子。周必大《平國續稿》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明清以後,吃元宵成為全國習俗。
現代元宵節習俗已經基本成為一種完全娛樂性的節日。
春節的各項活動是從家庭內部,逐步擴大到親戚之間,和整個社會的。除夕守歲,初一為父母拜年,然後出門給親戚拜年,再次,為朋友拜年,再後,人們開始逛各種社區性的大小廟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則全城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賞燈,看狂歡遊行——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所以,春節是一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方面、每一個層次的民族節日。
河南周口一帶的元宵節日民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周口一帶的元宵節習俗還特別流行,每逢春節過後,大人小孩們均在企盼繼春節後的又一個盛大節日——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到來。
元宵節前,在正月破五日以後,人們便開始著手準備過元宵節了,大人們趕集上店為孩子們買來燈籠、紅蠟燭,以及元宵節所需的香蠟紙炮等物品。當時兒童挑燈籠成了一個主題習俗,人們一般把正月初八日或初九日便開始讓兒童挑燈籠去到村內大街上,最早的一天稱為「試燈」,初十日以後兒童挑燈籠活動進入鼎盛期,每個村內的少年兒童都會挑起各式各樣的燈籠到村內大街上遊玩,直至夜晚二十二點鐘的樣子才逐漸散去。由於當時各方麵條件落後,燈籠多是採用手工製作,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秸稈篾子編制的圓形長筒狀燈籠,還有一種用秫秸楟子(高粱秸稈)編制的四方形燈籠,四周糊上塑料薄膜紙,有的又粘上各類剪紙花形襯託,周口一帶把長條筒狀燈籠俗語稱作「牤牛蛋」燈籠,方言說挑燈籠是「挑燈桃」或「挑燈島」,總之說的都是「挑燈籠」,後來又有了一樣紙糊的摺疊式長條伸縮式燈籠,俗稱「螞鱉」燈;到了上世紀末期及本世紀初期,便是主以機器生產圓形或方形聚乙烯塑料製作的彩色燈籠,手工製作的燈籠也就漸漸地退出了市場。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在塑料燈籠的基礎上,許多廠家又生產出了電動玩具燈籠,既能作為燈籠、又能在平時當作玩具,但價格相比較高一些,一般批發價在幾元到幾十元的樣子。
送燈也是周口一帶的民間習俗,一般是指姥爺、姥娘或舅父、舅母為其外甥、外甥女在元宵節前購買像樣的燈籠,饋贈給外甥、外甥女,也有父母送給剛出嫁身懷有孕的女兒,寓意早添貴子,送燈習俗後來又演習多種饋贈方式,總之,送燈習俗保留至今。目前,隨著當今社會快節奏的發展形勢,民間元宵節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傳統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舉辦的大型燈展活動,及各大景區推出的相關旅遊觀燈節慶活動等。
民間除了燈展、觀燈、送燈等習俗以外,還有許多趣味的習俗在裡面,比如過去的「撞燈」,「撞燈」亦稱「碰燈籠」,往往是大人們故意逗自己或別人家的孩子與人碰撞燈籠,年幼無知的兒童們出於開心有趣或爭強好勝等多種心理,孩子們之間相互碰撞燈籠,有的兒童因為與人碰撞燈籠把自己的燈籠給碰壞或碰著火了,只有哭著回家或去鬧大人們了,大人們則不以為然的哈哈一笑而過;「摔燈」則是過了元宵節的事情,一般會選在正月十六日晚上進行,摔燈是基於過了元宵節以後,挑燈習俗已過,留著燈籠已沒有更多用處,加之圖個吉利的意思,故意讓孩子們在挑燈時摔毀燈籠,然後空手回家,當然少不了有些兒童心有不甘,也只好悻悻而歸,大人們則認為很吉利;以前由於各項條件較差的原因,也有少年兒童買不起燈籠的事情,這些兒童或是自己動手或是由大人們指導做一個簡易的「燈」,這種「燈」一般都是選用蘿蔔切成兩段,將其中一段掏空,形成一個碗狀,蘿蔔碗中間捅進一根細木棍之類,以供用手能平端,裡面放進棉紗之類的物品,再倒上煤油或棉油之類的燃料,點然後,火頭很大,煙燻火燎似的,但孩子們玩的很開心,元宵節期間還有許多值得回味的樂趣,這裡不再一一描述。
元宵節日期間的娛樂活動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的慶祝活動也很多,一般多以高蹺、旱船、舞龍、舞獅、扭秧歌、逢廟會等,周口一帶多以打腰鼓、盤鼓表演,或各類民俗表演,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等表演也多在城區廣場裡進行,目前,元宵節慶活動已很少,許多村子出於豐富農民群眾業餘文化生活的需求,自發組織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廟會以示慶祝,元宵節廟會文化一般以太康、鹿邑、沈丘、項城等縣市較為多見,扶溝縣過去一般都是城區主街區進行的節慶活動,以前多在老電影院十字街的幾條街道上進行,其間會有煙火燃放、舞龍舞獅、高蹺旱船等民俗表演,表演隊有時也會向臨街門面生意作祝賀表演,商戶有時也會高高興興的送上一些錢物略表答謝之意。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及政策方面的約束,煙火已被明令禁止燃放,民俗表演也局限於某個區域進行,所以在此提醒大家,要詳細了解當地政府法規,服從政府部門的安排部署,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元宵佳節。
河南駐馬店市確山縣一帶還有元宵節「打鐵水」非遺焰火表演,打鐵水是一種節慶民俗表演,利用熔化鐵質物品,然後拋灑向空中,五彩繽紛、火花四濺,形成美麗的焰火奇景,打鐵水多是老年匠人們表演,此種焰火表演也曾參與過電視臺晚會之類的大型表演活動,是一個難得的古老熔煉藝術類的表演活動,目前,全國各地在春節、元宵節等大型節慶活動中均有可能見到,並且各地均有各自的表演方式,但傳承手法基本相同。
(打鐵水民間非遺表演活動)
(川渝地區的民俗表演)
(人們燃放許願燈)
(川渝地區的舞龍表演)
(以上四圖均來自手機拍攝重慶市江津區白沙抗戰文化陳列館展出的圖片)
另據重慶市江津區白沙鎮「白沙抗戰文化陳列館」內對這一活動的描述:
清末明初,打鐵水成為白沙民間節慶文化活動之一,人們將鐵熔化成鐵水灑向空中,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形成美麗的焰火景觀,以此祈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該習俗延至今天,每年正月十五日晚,白沙人民都要到廣場「打鐵水」慶節日,舞龍舞獅、載歌載舞。
許願燈也曾作為元宵節日期間的燃放活動,許多人抱著美好心情,許下美好誓願,然後寄託於「許願燈」飄向空中,許願燈也有「孔明燈」的叫法,全國各地均有燃放活動。近年來,由於政府部門出於安全環保等各方面考慮,有些地方已明令禁止公眾燃放,周口一帶也在禁止燃放範圍之內,還請大家在尋求開心快樂的同時,多結合當地政府部門出臺的法規措施為妥,以免違犯了地方法規,增添不必要的麻煩等。
元宵節日的傳統習俗元宵節日當天傍晚,人們也會選擇準備湯圓食品或香蠟紙炮之類的物品,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還會在家中或附近廟宇祭拜神靈等。除此之外,還有「送燈祭亡人」的習俗,此習俗至今在周口一帶尚有保留,每逢元宵節日傍晚時分,人們會到亡人墳墓前焚燒火紙金帛之類,當然少不了會在墳墓前點燃一支蠟燭或送上一個小燈籠,以示祭奠及節祭。元宵節日期間習俗很多,各地均有不同習俗文化,這裡也再不多做敘述。
(節日湯圓食品)
元宵節日晚,人們會選擇食用湯圓之類物品,以圖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吃過了湯圓,大人們便帶領孩子挑起燈籠去到村內大街上與眾人聚在一起,共同觀燈、觀看焰火,尋求節日樂趣等,也有的人們會選擇到遊樂園區或城區廣場等觀看大型的節慶表演活動等,總之,除了春節之外,元宵節慶活動相比其它節日還是相當熱鬧的,只不過在農村近年來略有減弱趨勢,又加之政府部門出臺的煙花爆竹、孔明燈禁止燃放的規定,也影響了元宵節喜慶氛圍,法規雖是無情,但最終是有利於民的,它畢竟可以減少各類災害事故的發生,有效保障了節日期間的安全。
有關元宵節話題暫說到此,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幸福團圓、平安吉祥的元宵佳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