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智(武松尚能保持理智)
2023-10-17 04:07:44 1
楊角風談水滸系列第60期:
武松的一生中,一共遇到過三個對他非常重要的女人,一個是潘金蓮,一個是孫二娘,再有就是玉蘭了。
而這些女人中,跟武松最親的,當屬潘金蓮,畢竟這是他名正言順的大嫂。其次便是玉蘭,差一點就成為了武松的妻子,最後一個則是曾打算要他命的孫二娘。
可惜,到頭來,真正成了他「大嫂」的卻是孫二娘,而關係最親密的潘金蓮和玉蘭卻都死於了他的刀下。
但有個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玉蘭不過是張都監府上的一個丫鬟,只唱了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就激發了武松的內心燥熱。而近在眼前,頻獻殷勤,又貌美如花的潘金蓮,怎麼就是撩不到他呢?
楊角風談水滸系列第60期:武松一向謹慎,連潘金蓮都毫無辦法,為何玉蘭卻讓他放鬆了警惕?
一、
其實,提出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對自己,對武松的一種貶低。用一個詞形容的話,那就是不能把自己「齷齪」的思想,強行代入到武松身上。
確實,以武松跟武大郎的關係來看,長兄如父,長嫂如母。而武松又是被金聖歎都評價為「天人」的人,有了這個人設,潘金蓮不管怎麼撩,都難以有所突破。
畢竟武松是人,不是豬狗不如的禽獸!
道理我們都懂,武松我們也都了解,可是對於潘金蓮來講,難道她不懂這裡面的倫理道德,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機地討好武松呢?
事實上,武大郎帶著打虎英雄武松回家,並介紹自己的老婆潘金蓮,武松是行了大禮的:
「武松當下推金山、倒玉柱,納頭便拜。」
這說明,武松是打心眼兒裡高興,認可這個大嫂,也給足了大哥武大郎的面子。
但他這一拜,卻讓大嫂潘金蓮的內心起了波瀾,她甚至會覺得,上天讓自己嫁給武大郎,其實就是為了認識武松:
「說他又未曾婚娶,何不叫他搬來我家住?不想這段因緣卻在這裡!」
這倒也符合潘金蓮的人設,要知道當初武大郎從清河縣搬到陽穀縣,就是因為潘金蓮不守婦道嘛:
「原來這婦人見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會風流,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
由此可見,一開始潘金蓮就沒安好心,壓根就沒把自己定位到大嫂的身份上。
二、
潘金蓮初見武松,確實動了心眼兒,可是後來的武松為什麼又十分配合呢?
潘金蓮建議武松到家裡來住,武松二話不說,當場就同意了,說是晚上搬行李,實際上出了炊餅店,直接就奔縣衙了,潘金蓮一看就樂了:
「那婦人見了,卻比半夜裡拾金寶的一般歡喜。」
撿金元寶本身,就是獲得了意外之財,還是半夜撿的,足可見,潘金蓮是喜出望外,把這件事當成了自己的小秘密。
而且,後來的這段日子裡,武大郎出門賣炊餅,中午是不回家的,家裡就潘金蓮和武松倆人吃飯。有時候,武松為了能回來吃飯,還特意推掉其他應酬,還跟大嫂解釋原因:
「卻才又有一個作杯,我不耐煩,一直走到家來。」
這無形中給了潘金蓮信心,認為自己就是半夜撿了元寶,認為武松,就是上天送給她的!
而且,武松也不是鋼鐵直男,只是一味地享受嫂嫂準備的豐盛午餐,他也會哄大嫂高興:
「過了數日,武松取出一匹彩色緞子與嫂嫂做衣裳。」
正是因為這些舉動,讓潘金蓮錯誤地認為,武松對自己也是有意的,這才有了後面雪天的表白。
大家想像一下,那是一個大雪天,屋裡小爐子燒得通紅,臉蛋也紅撲撲的潘金蓮跟武松對面而坐,喝著小酒,吃著小菜,聊著天……
氣氛上來了後,兩個人已經微醉,潘金蓮端著喝了一口的酒杯來一句:
「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
三、
就在這一瞬間,武松突然就醒了過來,劈頭蓋臉地罵了潘金蓮一頓,說她不知廉恥,隨後撂下一句:
「武二眼裡認的是嫂嫂,拳頭卻不認的嫂嫂,再來休要恁地!」
這就奇怪了,本來倆人的關係是在循序漸進變好中,為什麼這一次,武松反應卻這麼大?
是不是說他做人相當正派,對女人一點想法都沒有,且不近女色呢?
還真不是,事實上,在陽穀縣,作為刑警大隊長的武松,就已經傳出緋聞了,畢竟潘金蓮一直在打武松的主意,這方面的消息沒少打聽:
「我聽得一個閒人說道:叔叔在縣前東街上養著一個唱的,敢端的有這話麼?」
雖然武松否認了,但無風不起浪,畢竟武松一表人才,又是打虎英雄,還有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在陽穀縣,自然少不了女人投懷送抱。
後來武松在十字坡,還戲弄了光著膀子,脫了外衣的孫二娘:
「武松就勢抱住那婦人,把兩隻手一拘,拘將攏來,當胸前摟住。卻把兩隻腿望那婦人下半截只一挾,壓在婦人身上。」
在快活林大酒店找茬時,也是特意衝蔣門神的小妾去的,戲弄了一番後,將人家扔酒缸裡去了。
更重要的是,後來張都監將自己府上的丫鬟玉蘭介紹給武松後,武松見人長得漂亮,又會唱曲,一時內心蕩漾,也是沒有拒絕的。
甚至到了晚上,變得渾身燥熱,都激動地睡不著覺了:
「開了門,覺道酒食在腹,未能便睡,去房裡脫了衣裳,除下巾幘,拿條梢棒,來廳心裡月明下使幾回棒,打了幾個輪頭。」
四、
要知道,武松在各種場合下沒少喝過酒,但像這一次睡不著覺的情況,還是第一次,說他沒有動心,那肯定是假話。
也正是因為這次動心,才讓武松喪失了警惕,面對玉蘭高呼有賊,他稀裡糊塗地就上了當,著了張都監他們的道兒,也為他後來血濺鴛鴦樓奠定了基礎。
那麼,拋去倫理道德因素,同樣是女人,武松對潘金蓮的舉動尚能保持理智,為什麼對玉蘭卻喪失了警惕呢?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武松這種性格的養成過程談起:
武松從小父母雙亡,大哥一邊賣炊餅,一邊將其養大。雖然《水滸傳》裡面沒有展開講那段歷史,但各種評書版本中都有講,遇到清河縣誰家生小孩了,武大郎就抱著武松過去,拿燒餅換人家一頓奶水。
後來武松長大了,也是招是惹非,沒少進局子,每次都是大哥花錢了事:
「我怨你時,當初你在清河縣裡,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淨辦。」
雖然,武松沒少給武大郎惹事,但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人們不敢欺負他們。
若日子一直這樣下去,搞不好武松就走向了另外的人生道路,比如找楊志訛刀的牛二,比如誤打誤撞救了宋江的唐牛兒……
當上天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誤以為打死了人,於是跑到了柴進府上。也正是在柴進府上,認識了大哥宋江,教他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並有了後面的打虎舉動。
五、
真正讓武松名揚天下的舉動,便是景陽岡打虎了,此事本來是英雄行為,但如今讀來,卻感到了一絲悲涼。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換正常人,都清楚,人跟虎鬥,大概率要喪命,包括武松在內,他要真知道會遇到老虎,他也不敢冒這險的,可是偏偏他就冒了,為啥?
就是因為他的謹慎,因為他的警惕,才導致他走了這條險路,畢竟他的前半生都是在這種日子中度過的。
當時他要喝酒,店老闆勸他別多喝,喝多了會醉,當時他就說了:
「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
這就說明,武松這人啊,是能聞出酒裡面是否有蒙汗藥的,這也是後來孫二娘的酒,他不喝的一個原因。
後來喝了酒,他要過崗,店老闆又來好心提醒,說官府已經下了官文,這景陽岡是有老虎的,已經傷害了不少人了,要想過崗,得結伴,按時通行。
武松當時就懷疑了:
「你留我在家裡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謀我財,害我性命,卻把鳥大蟲唬嚇我?」
這句話呢,有逞能的成分,也有懷疑的成分,等到走了四五裡路,看到樹上寫著有字,再次提醒有老虎時,他仍然是懷疑這是店小二的詭計:
「這是酒家詭詐,驚嚇那等客人,便去那廝家裡宿歇。我卻怕甚麼鳥!」
直到武松走到一座荒廢的破廟前,看到了印信榜文,他才相信。
六、
既然知道真有老虎,他為什麼還要硬走,而不回頭呢?
書中講的是,他怕人家笑話他,說他不是好漢:
「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
實際上,一方面他不信自己運氣這麼差,真就會遇到老虎,另一方面,在他心目中,人啊,可比老虎可怕多了,寧可去會老虎,也不想再去會人。
要知道,他在柴進府上住著的這段時間,也是沒少受人家白眼,若是他家世強大,會這樣嗎?小小的年紀,就已經飽受了世態炎涼,這也是為什麼宋江慰問他一下,給他衣服,給他看病,他就感激涕零的原因所在。
他實在沒什麼可依靠的,若是有,那就只剩自己的拳頭了!
打虎這件事,站在上帝的角度看,確實是好事,但在武松的角度,卻有一絲悲涼。這是武松走投無路,孤注一擲,貌似是打虎,其實是他長久以來,抑鬱不得志情緒的一次大爆發。
他明白,這一戰,要麼你死,要麼我亡,終歸有一方要被打敗,終歸有一方的命運要改變!
最終,他筋疲力盡,滿身血汙,踉踉蹌蹌地將老虎的屍體踩在了腳下……
這是武松的高光時刻,不僅騎著高頭大馬遊街,飽受人們瞻仰。更是深受陽穀縣令的賞識,直接被提拔當了都頭,還獲贈了一千貫錢。
但,剛才我(楊角風)也講了,這是武松的命運之戰,他心裡是清楚的。他也一改在柴進府上低三下四,窮困潦倒,不受重視的心態,大手一揮,將一千貫錢分給了眾獵戶。
七、
在陽穀縣遇到了大哥武大郎後,武松更是興奮不已,他真的覺得自己命運改變了,好日子也真的來了!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武松一生中最幸福,最愜意的一段時間,享受了半生大哥的照顧,終於輪到自己報答他了。
所以,不管是對待大哥武大郎,還是對待大嫂潘金蓮,武松是真心的,是真心拿他們當親人,不帶一絲雜念的那種。
剛才我(楊角風)也講了,武松是直男不假,但並不是不懂女人的那點小心思。他不過是想維持這種狀態,這種備受呵護,同時又能呵護別人的這種小幸福。
可惜,潘金蓮卻一步步地走在破壞這種關係的道路上,並一發不可收拾!
武松拒絕潘金蓮,並非是潘金蓮不夠魅力,也並非是說這種類型的女人,他不喜歡。而是因為,他不想,也不能傷害到自己的大哥,這也是他內心最敏感,最軟弱的地方。
可是,雖然他很小心地維護這層關係,但窗戶紙還是被捅破了,為此他也進行了施救。比如搬離了大哥家,比如讓大哥不要再一出門,就賣一整天炊餅了,咱家現在不缺錢,不要這麼拼,少蒸幾屜炊餅,早點回來。
但沒想到的是,武大郎真聽武松的話,每天早早回來,早早關上店鋪門,早早放下帘子……
對,壞事就壞在了帘子上,為什麼以前西門慶也在陽穀縣城溜達,卻沒見到過潘金蓮呢?就是因為,以前潘金蓮放帘子時,天都黑了,大街上沒人了。現在關門早,潘金蓮預測武大要回來了,提前就關了,當時日頭還挺高呢。
八、
因為大哥的死,讓武松剛剛鬆弛下來的警惕心,一下子又提到了額頭,這個世道就是這樣折磨人!
本來武松想通過正常途徑,給大哥伸冤,可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曾經一度欣賞他,還剛剛因為他護送銀子有功,賞了自己的縣令,就因為收了西門慶的銀子,就變了一副嘴臉。
是的,這種感覺太熟悉了,熟悉到他竟然快忘記了,自己這麼賣力地打虎,這麼賣力地工作,這麼賣力地保護家人,可惜到頭來,卻成了一場空!
名譽、職務、賞識、親人……統統都沒了,他現在擁有的,又僅剩下了拳頭。
替兄報仇之後,武松仿佛回到了以前,即使在刺配的過程中,他也仍然保持警惕,不僅對兩個公人,對沿途的人也是如此,比如十字坡的孫二娘。
這時候的武松性格已經開始變化了,變得勢力起來,變得做事開始講利益,講回報。施恩一再給他提供幫助,並非是因為賞識他,而是因為自己對他有價值,武松不傻,他懂!
所以,醉打蔣門神,是他跟施恩的利益交換,並非是因為什麼交情好,或者是什麼信任他這個人,願意跟他交朋友!
再到後來,張都監信任他,給了他一定的地位和金錢,武松當場就表了態:
「小人是個牢城營內囚徒,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當以執鞭隨鐙,伏侍恩相。」
這是一場利益交換,武松出賣武力,張都監給他金錢,甚至於把玉蘭許配給武松,在武松看來,也是一種利益交換。
就像《雍正王朝》裡面,李衛要跟著年羹堯走一樣,年羹堯不清楚這是去監督他嗎?
他當然清楚啊,可是若拒絕的話,怎麼能重新獲得老四胤禛的信任,又怎麼證明自己的忠心呢?
同樣,武松沒有拒絕玉蘭,也是出於這種考慮,接受了玉蘭,就等於接受了張都監的領導。就等於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獲得了張都監的認可,這是兩全其美的事。
所以,對於玉蘭,武松是沒有懷疑的,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判斷,他甚至認為張都監可靠,這才在玉蘭喊院子裡有賊時,他要去捉的原因:
「都監相公如此愛我,他後堂內有賊,我如何不去救護?」
所以,武松拒絕潘金蓮,是主動拒絕,是打內心裡就抗拒這種豬狗不如的事。但接受玉蘭,卻有點逢場作戲的感覺,也是為了表忠心的行為,是被動接受。
但不管是主動拒絕,還是被動接受,當這兩個人幹出傷害大哥,傷害自己的事情後,他絲毫沒有猶豫,一刀斃命!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水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