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和陽曆的由來是什麼(它和公曆有什麼不同)
2023-10-16 21:10:10 3
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曆法可以歸納為三類:太陽曆、太陰曆和陰陽曆。
前兩篇詳解了太陽曆和太陰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關注,進入我的頭條號,參見文章:
《什麼是陰曆?陰曆一年有多少天?有沒有閏月?》
《什麼是陽曆?「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是怎麼回事?》。
今天這篇說說陰陽曆。
陰陽曆是一種協調太陽曆和太陰曆的曆法,有陽曆成分,也有陰曆成分,但陰曆成分是最基本的。
我國傳統的農曆就是一種陰陽曆。農曆又稱陰曆、舊曆、夏曆。平時大家所說的陰曆就是指我國的農曆,但它與太陰曆有本質區別。
為什麼說陰陽曆既有陰曆成分,又有陽曆成分呢?因為它的歷月體現陰曆,歷年體現陽曆。
陰陽曆的歷月制度是陰曆的體現,即其歷月是以朔望月的長度為基礎的,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於朔望月。這個跟太陰曆是一致的,歷月中的每一天都有其月相意義。
陰陽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大小月不一定間隔出現。平年一年的天數是354天或355天。
我國的農曆把朔定為第一天,即初一。上弦月時是初七、初八,十五或十六時為望,此時是滿月。二十二、二十三時是下弦月。朔望周期近於30天的定為大月,近於29天的定為小月。
陰陽曆的歷年制度是陽曆的體現,即其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於回歸年,這個又跟太陽曆一致了。
但是公曆一年是365或366天,比陰陽曆的12個歷月的日數多11天,所以陰陽曆採用了設置閏年的方法來調整。目的是讓陰陽曆的月份與四季大致吻合,不至於出現寒暑倒置的情況。
但是陰陽曆的閏年與公曆的閏年有本質區別。公曆閏年仍是12個月,閏年比平年多一天,這一天就多在2月裡。陰陽曆是閏年有13個月,閏年比平年多一個月。這個月是閏月,採用陰曆制度,所以是29天或30天。這樣一個陰陽曆閏年大約是384或385天。
這與公曆的一年差別很大,為了追求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一致,還給想辦法。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設定的規則不同。我國的農曆歷史由來已久,在公元前就已經設定了「19年7閏」的規則。
為什麼是19年7閏呢?這裡用到了數學知識。其實就是求多少個回歸年日數與多少個朔望月日數的最小公倍數。咱們設有x個回歸年,有y個朔望月,1個回歸年是365.24219天,1個朔望月是29.5306天。
那麼x*365.24219=y*29.5306。
x:y=29.5306:365.24219
得出,x:y約等於19:235
也就是說19年裡應該有235個朔望月。
那235個朔望月裡有多少閏月呢?
235-19*12=7
結論是19年裡有7個閏月,這就是19年7閏的由來。
咱們可以拿出計算器,驗算一下19年7 閏的精確度有多高。
農曆的19年7閏中共有朔望月的數目為:
12*12 7*13=235
235個朔望月的日數為:
235*29.5306=6939.691天
19個回歸年的日數為:
19*365.24219=6939.60161
可以看出,二者已經非常接近了。在19年中僅差0.08939天,我國古人天文、地理和數學都太好了!
又出現一個問題,農曆閏年是多出一個閏月,把它放在哪個月?在秦漢時期就有規定,後來隨著時間發展,規定必須與二十四節氣相聯繫。也就是說,閏月在哪個月是由二十四節氣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國實行公曆後,需要同時保留傳統農曆和二十四節氣,因為它們密不可分。你看日曆上除了公曆外,下面小字還有農曆日期和二十四節氣,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補充一點,農曆閏年多出一個月,叫法上不是第十三個月,而是閏幾月,比如今年有個閏四月,就是這個閏月置在了農曆四月後。
有人說不是今年,現在是2021年,閏四月是去年了。閏四月是農曆,過去的是公曆2020年,今天咱們這個農曆年還沒過完呢,現在是農曆的臘月,所以仍然是今年。
陰陽曆的好處是歷月體現了陰曆,與朔望月保持一致,每天都能體現月相,看著月亮就能大概估計是哪天。這有一些有利的地方,比如海洋潮汐跟月相有關,知道了陰曆日期,你可以準確的按時間觀潮、掌控輪船進出港日期,甚至在戰爭年代到沿海城市打仗也可以利用潮汐……陰陽曆的歷年體現了陽曆,大體與四季保持一致,不會出現寒暑倒置現象。
陰陽曆的缺點是平年與閏年日數相差太多,而且每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不固定,需要計算,並且置閏方法複雜,與二十四節氣相聯繫,說實話也不好算,一般人不太容易掌握。我國農曆目前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專門負責計算。
下一篇詳解農曆與二十四節氣的關係,說說閏月到底閏在哪個月,是怎麼算出來的,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