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遞員王德建幫烈士回家(郵包裡的回家路)
2023-10-14 14:11:39 1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10月29日電(記者楊文、張昕怡)綠色工裝,白色頭盔,36歲的王德建每天騎著摩託車奔波六七十公裡,把報紙、書信送到山東臨沂蒙陰縣坦埠鎮百姓手裡。郵包裡除了需要派送的郵件,還有一本《山東籍烈士名單》——工作之餘,王德建就查找資料,幫助烈士「尋親」。
「收件人是一名烈士?」2015年的一天,當29歲的郵遞員王德建分揀郵件時,一封寫著收件人為「烈士公建厚」的信引起他的注意。
寄件地址,是山東省菏澤市張和莊烈士陵園。從2013年起,王德建就在蒙陰縣郵政分公司坦埠支局上班,對周邊20多個村子十分熟悉。騎著摩託車,跑了一下午,由於地址不詳,王德建沒找到「公建厚」。按照有關規定,王德建和同事只能將信退回。這是他第一次和烈士產生交集。
平時工作忙碌,王德建也記不清一天要送多少信。但一年後,王德建竟又看到了這封信。這次,信上還多了一句話:「該烈士(29歲)於1947年12月犧牲於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當烈士陵園的信件再次輾轉到自己手裡,「烈士」的字眼再次出現在眼前,王德建眼眶溼潤了。
29歲,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齡。王德建看著這個年輕的烈士名字,被深深觸動了。或許,烈士陵園那邊的工作人員,正期盼著郵遞員能投遞成功;犧牲的烈士親屬,也滿懷希望地等待親人的消息。無論是不是巧合,一定要幫烈士「回家」!
收件地址為「朱下村」。王德建跑了坦埠鎮許多村子,但都沒打聽到「公建厚」。突然,王德建想起,鎮裡有同音的「諸夏村」。這是個大村,有2000多人。王德建趕到諸夏村,他見人就問,依舊沒人認識「公建厚」。這時,一位老人無意提及,諸夏村有人姓龔。或許是「公」和「龔」同音,當時姓氏登記錯了?
在龔家胡同,王德建還真找到一位八旬老人,他自稱是「公建厚」本家。老人回憶,「公建厚」應叫「龔建厚」。當年,部隊經過蒙陰縣時,他和正在田裡忙碌的母親說了聲「要參軍」,家都沒顧得上回,就跟隨部隊離開了。新中國成立後,龔建厚母親曾去民政部門,打聽這個一走就杳無音信的孩子。聽說兒子犧牲,母親傷心欲絕。
幾經周折,王德建找到龔建厚侄子龔德營。50多歲的龔德營,第一次收到郵遞員關於自己親人的信,也是不敢相信。在外漂泊了近70年的忠魂,終於「回」到了親人身邊。經比對,權威部門確定「公建厚」就是「龔建厚」。
自那之後,王德建收到了越來越多類似的信。他覺得,能幫烈士找到親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行政區劃也在變化。加上委託人模糊的記憶和口述,幫烈士尋親困難重重,但王德建依舊堅持。7年來,他幫2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核查人名和地名仍然是不小的困難。王德建說,通過做這件事,他熟悉了黨史、軍史,也算額外收穫。今年6月,他正式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一個平凡的郵遞員,幫助烈士親人傳遞了信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德建說。
郵路尋親慰忠烈。沉甸甸的尋親名單,是信任、是寄託,更是希望、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