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和管仲什麼關係(管仲為何至死不肯推薦好友鮑叔牙)
2023-10-14 08:43:58 7
#2021加油帶頭人#
《史記》上記載「管仲論相」。
七十多歲的管仲病得不能動了,齊桓公趕去問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怎麼辦?群臣之中,究竟有誰可以接替你的相位呢?請仲父務必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出來。」
管仲已經有氣無力,只緩緩說了五個字:「知臣莫如君。」
齊桓公想了想,問道:「仲父,你看易牙這個人怎樣?我曾經開玩笑說沒吃過人肉,他就馬上把兒子殺了給我嘗鮮。這麼忠心的人,天下少有。」
管仲搖頭:「這個人不行。愛自己的兒子,是人之常情,他居然不惜殺死兒子來迎合國君,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愛,又怎麼會真的忠心於你!」
桓公又問:「衛開方這個人怎樣?為了追隨我,他連自己可以繼承的君位都放棄了。」
管仲搖頭:「他拋棄了自己的雙親來迎合國君,父母死了也不回去奔喪,這樣的人,才真正可怕。」
桓公又問:「那,豎貂這人怎樣?為了來侍奉我,他竟然把自己給鬮了。」
管仲還是搖頭:「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這還是人嗎?」
這是《史記》上的說法,管仲否決了齊桓公身邊最親近的三個小人,他沒有向齊桓公推薦鮑叔牙來接替他的位置。記載最詳細的,是比《史記》更早的《呂氏春秋》,上面也有一段「管仲論相」。
管仲有病,齊桓公去探問他:「仲父,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寡人將把國家託付給誰?」
管仲緩緩問道:「那您打算用誰呢?」
齊桓公說:「鮑叔牙,您看行嗎?」
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最了解鮑叔牙了。鮑叔牙這個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之為伍,偶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話,我看那個隰朋大概還行吧。」
管仲是鮑叔牙全力舉薦的,可以說,沒有鮑叔牙就沒有管仲。
但在管仲得勢之後,卻一直不肯推薦鮑叔牙,甚至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在說鮑叔牙這個人不行。因此,不免留給後人諸多猜疑,傳說中的「管鮑之交」真有書上寫得那麼好嗎?
那麼,管仲為什麼至死也不肯推薦鮑叔牙呢?關於這一點,《史記》上有一段話特別值得留意,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認為,鮑叔牙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就連司馬遷老先生也說,天下人不讚美管仲的能幹,卻讚美鮑叔牙能夠了解人。
那麼,鮑叔牙究竟怎麼了解管仲呢?
管仲自己一共說了五點:
一、我原先很窮的時候,和鮑叔牙一起合夥做生意,我老是瞞著他私自多分些錢,他發現後也不怪我貪婪,因為他知道我沒錢。
二、我常常為鮑叔牙出謀劃策,想些發財的點子,結果卻變得更加貧困。
他也不說我笨,因為他知道人有走運的時候也有背運的時候。
三、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領導開除了,但他卻不認為這是我的問題,而是時運未到。
四、我曾經打過三次仗,三次都臨陣逃跑了,他卻不認為我膽小,因為他知道我還有個老媽要養活。
五、後來,公子糾被小白打敗了,召忽死了,我卻不肯自殺,甘願受辱,轉而又改換門庭,投向小白,鮑叔牙卻不認為我無恥。
管仲的這五件事,在一般的世俗之人看來,件件都是無恥之事但管仲自己卻不認為這些是無恥,為什麼?因為他的衡量標準與俗人不同。
在管仲看來,這些小節都算不得什麼。他心中有著自己的標準:一個人,如果不能功名顯耀於天下,那才是真正無恥的人!
這個標準,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不能夠也不願意認同的。但唯有鮑叔牙認同了他,所以,管仲說:「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牙是知管仲的。管仲以前老是做些對不起鮑叔牙的事,鮑叔牙從不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是怎樣的一個人;現在,他不舉薦鮑叔牙,鮑叔牙同樣也能理解,並不計較。
而管仲也是知鮑叔牙的。知道他不會計較這些,更知道他這個人其實不行,才能不夠用,處事不夠圓。管仲怎麼可能因為自己和他私交關係好,就毫不負責地把國家大任託付於他呢?
所以,管仲臨終的時候,並不向他的國君舉薦鮑叔牙為相。
這就是「管鮑之交」,真正的朋友,是在相互看清對方的短處,甚至看透之後,依然還選擇繼續交往的人。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頓時就像失去了支柱一樣。
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北方晉國的二公子重耳,為躲避親兄弟的追殺,從很遠的地方流亡到齊國時,已經花光了他身上最後的一分錢。他是最後一個投奔齊桓公的外國貴族,他很希望齊桓公能夠應聘他為齊國的宰相,正好可以接管仲的班。
齊桓公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只看到
他失魂落魄的樣子,簡直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被迫無奈地浪跡天涯,朝不保夕地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