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四川過年的年俗知識(四川人農曆正月到臘月習俗一覽)

2023-10-13 22:07:32

四川人農曆正月到臘月習俗一覽

一、正月

農曆正(音zhen1,為避秦始皇名諱而改)月初一日為農曆歲首,俗稱「年節」、「春節」,為漢族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

漢族民間稱春節為「年」,過春節稱為「過年」。「年」原是「稔」的初文,為「谷熟豐稔」之意。《穀梁傳·宣公十六年》:「五穀皆熟為有年(ren3)。」後引伸為計時單位。西周時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農事豐收的祭祀活動,歷代承襲,定時歡聚,故謂之「過年」。

初一日又稱「元日」,至十五日,皆為「年期」,活動最多。民國13年刻本《江津縣誌》:「『元日』,隔夜燒榾柮,為新歲蓄火種,合家圍坐,談家常瑣事,謂之『守歲』。圍爐至子時夜分,遠近爆竹聲不絕於耳,全家相率至中堂接『子時香』。富家燃香於爐,實果於盆,桌有緯,席用褥,地氈而門帘,梅檀之氣,細縕襲人。告歲於神,燃爆竹與鄰家相應答。接香事畢,查曆書,擇喜神吉方,向之行數武,謂之『出天方』,又曰『出行』。入而就寢,須臾而東方白。王船山有詩云:「昨宵燈火分明在,錯被人呼作去年。』正是新正『元旦』與舊歲之交之詠。

是日早起,具冠服禮神畢,爆竹於庭,長幼內外以次拜賀,飲酒啖肉飽以面。早餐後,衣新衣,履新履,與裡中近族互相走賀。遇祠廟進香,附近有祖墓者,亦於此日拜祭之。遇相現者於途,互揖道喜,口稱『拜年』。百業皆息,樂以鉦鼓,戲以摴蒲,童子踢毽於庭,擊球於場,女之幼,婦之新者亦與之。

自是日至初五日,官廳縱民聚賭,歡娛終日。神前燃大香,燼則續之。不啟戶,不掃地,盥濯之水盛於木器,鬥秤剪尺之屬悉匿藏,至初三日乃解禁。糖果、糕餌之類隨意雜食,兒童多雀躍。午膳、晚膳亦如早餐,禁食米。入夜,以紅紙糊燈懸之門前,東舍西鄰,高下相照互映。」

省城成都元日出遊稱「出行」,舊以丁公祠、武侯祠二處最為熱鬧。《蜀中新年竹枝詞》:「榾柮燒殘歲已終,千家爆竹鬧匆匆。焚香競說開門早,此日迎神應向東。燒香幸得佔頭香,又聽旁人話吉祥。米價平常蠶市好,全年喜事在江鄉。」此俗今存。

是日街市小販專售果品、麵食、涼粉、花炮、響簧、大頭和尚、戲臉殼、燈影、糖餅、紙牌、升官圖、骰子之類。忌用刀剪針類,忌吃飯,以面代飯。爆竹聲自午夜至黎明不止。兒童輩鳴鉦擊鼓,謂之「鬧年」。市井鄉裡窮困遊閒之輩是日多以粉墨塗面,執鞭為優伶狀立於庭中,主人必給錢乃去,謂之「送財神」。新婦新婿初至嶽家賀歲,謂之「拜新年」。戶戶貼春聯,以文武二像分貼左右,謂「貼門神」;門額上用紅紙五幅,雕鏤通透,外加銅金紙剪字作吉祥語貼其上,謂「門錢」,又謂「喜錢」。門合縫處用紅紙書「開門大吉」、「啟戶迎祥」等語。蜀俗,「元日」至三日,賀年者往來於道,皆盛衣冠,或輿或步,逢人作揖,上齊眉下至腳,口稱「拜年」。人家往往置酒食留賓,日「納財」。每至必留,多留多醉,慣習成風,不相笑訝。是日,老幼忌言鬼神等事。早餐多食湯圓,待水沸,湯圓浮起,搶先入碗,日「搶元寶」(古藺俗),應來年多進財寶。三日之內須臨時用水,則必燃香燭,焚化紙錢以示水神。時有送水者,稱「銀水」。汙物須存三日後傾倒,否則應「不存財」。各家自燃「子時香」起,須三日內不絕,以應「香火延續」、「子孫不斷」。

年節期間,城鄉老少率以賭博娛之。街頭巷尾,賭攤密布,盧雉之聲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或擲骰子,或扎四門攤,推馬股,呼么吼六,人聲嘈雜。家戶之內,則或「打大貳」、數紅七、圈麻將;童稚則多「鏟老本」、「扎香扦」、「碰小錢」,小輸小贏。「元日」風俗,四川各地略有區別。川東民俗,是日各家進椒柏酒,澆魚脯、幹臘、雞子之類,名曰「頭(投)醪」。

《酆都縣誌》(清光緒九年增續重刻同治本):「正月『立春』及『元日』,剪彩紙作錢,遍貼門戶。『元日』遲明,燃九燭於門外,謂之『品燭』。用醃肉、雞子滿貯碗內,加酒食之,人一盞,日『投醪」。……三日,醵金置酒,寺觀歡飲,謂之『大拜年」』。

開正十日之內,人、物皆有避忌。俗傳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九日為豆,十日為麥(或為棉)。舊俗,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刑,亦取避忌之義。川俗,十日內取用諸物,各隨日而避之。

初三日,「開衙」、「開井」,亦云「啟衙」。親戚裡黨之疏遠者皆相與拜賀。客至,必用茶點,雖寒素之家,饊餳之餌,糯米之糕,必備必具。是日開井汲水,具香蠟祀而後汲之。

初五日,有俗謂之「破五」。自元日始,各戶即禁灑掃,至是日,必箕盛滓穢,傾於水中,日「送五窮」。

初七日,古「人日」。《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清代已無彩勝、菜羹之饗。相傳是日晴主人民安,古俗使然。省會成都有是日遊工部草堂之俗。

八日,為「穀日」,農人以是日陰晴卜歲豐歉,川俗皆然。

九日,俗謂「上九」。是日夕開始放燈,曰「出燈」。有獅龍、竹馬、走馬、鰲山、採蓮船諸名。新婦於數日內歸寧,曰「躲燈」;婦家饋婿以燈,謂「送燈」。張燈至十六日止。民國《江津縣誌》:「上九」之後,「城鄉寺觀皆樹燈樹,樹高以丈計,燈多以百計。火樹銀花,洵非虛語。各地必有一寺為進香處,四方雲集,人海人山,香菸飄緲,燭焰燻蒸,至日暮祀。寺廟多辦「上元會」,百戲雜陳,為賽會之極盛者。又勾心鬥角,競為煙火。截竹為筒,鑽節成竅,先實以土,復貯以藥,和以鐵屑,引以紙藥線,火引於竅,噴發鐵屑成花,遠射二三丈。魚龍之戲,舞演於下,間以紙爆,燻以硫煙,坌以粉火,雜以人聲,節以金鼓,喧闐擁塞,炫轉熒煌。魚龍戲罷,車馬燈來,多以農人扮演角色,黑膚黃齒,施以脂粉,嫋行其步,唱以山歌,見之令人嗢噱。」

民國9年《合川縣誌》:「新年有玩獅子戲者,二人荷獅頭及身尾,足下接以木竿,長四五尺,沿街遊戲,有『笑和尚』戲於前,金鼓隨後,謂之『高腳獅子』。元宵前數夕,鄉人多用五彩紮成車形,上懸小燈,中以小兒扮作女裝,和以笙歌,豔以燈火,抑揚俯仰,極態爭妍,謂之『車車燈』。其所唱《十二月採茶歌》,音詞清婉,莫詳所自。如『二月採茶茶葉青,茶樹腳下等鶯鶯』。『三月採茶茶花開,借問情郎幾時來?』

元宵前夜,市居民戶各醵金扎龍燈及各種燈式,有彩龍、火龍,彩龍,飾以布帛,施以五彩,頭角鱗甲,宛然如活。火龍以篾編成,龍首籠紗裱糊,餘用紙糊,式甚簡單。玩龍者均裸身,紅巾覆發,遊行通街,市人噓花,煌煌火城,元宵夜尤甚。謂此可驅疫。」

十五日謂「上元」。燈會自初八日起,十五日而極盛,是夜謂之「元宵」,亦名「元夕」,又名「上元」,通謂之「燈節」,遊人絡繹,徹夜不斷。寺觀之內,婦女尤多。半夜以後,又有「偷青」之俗。三五相約,入人蔬圃,取其蔬菜而煮食之,偷時以得聞主人叫罵聲為吉。又有偷取人家簷燈送人者,謂可生子。是日送年,俗謂「過大年」。自元日起,十五日內為新年。酒食宴會,互相過從。送年後,乃各就職業。先是「除夕」薦飯之時,具餚籟(蔌)以迎新歲,留宿歲飯,俗謂之「年飯」。至此啟視之,飯發黴變黃、紅、綠諸色,視之以佔年內豐歉。果木樹以刀斫之,實以年飯,謂足以繁其果實。是夕,村童燃柴戲火,謂「吼蝗蟲」;村戶燃香燭,置火杆於屋外敞壩,俗謂「照壩」。

四川富、榮鹽場自唐宋以來,即有新年燃燈的習俗。「榮縣新年燈火甚盛。唐人稱火樹銀花合者,盍林立矣。而樓臺為甲觀,鄉人通命曰『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林雕鏤,臨春組合。彩篾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然(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滬所不見也」(清道光《榮縣誌》卷12)。自流井王爺廟新年放燈最為有名。正月人日以後,廟內豎燈竿兩根,各高十數米,杆上金漆各種韻句吉語,每根竿各掛三角燈16盞,頂上大紅燈1盞,合計33盞,象徵33重天。燈竿拉索橫桁之上,懸掛各色紙花紙人紙馬,入夜點燈,燈影串串,光影搖紅,紙花映彩。數裡之外即可見。沿河一帶,全為夜市,萬頭攢動,市聲喧闐。

清人王正誼《達縣竹枝詞》:「上元燈火舞龍獅,鑼鼓喧闐爆竹隨。村酒幾甌須立飲,看他會首醉歸時。」《閬中縣誌》(清鹹豐元年):「每歲『上元節』,謂之『燈節』。沿街之燈,魚龍曼衍,或獅燈相往還,如古儺者。前三日,府城隍廟前平豎六大木,高數丈,相去數尺,以巨須互相行結,縱橫連屬之。捏面為盞,如茶盂之半,貯油其中而燃之,置於兩纏之結處,凡三百六十燈,謂之『燈山』。遠視之,如疏星萬點,橫亙天半。婦人無子者,竊面盞以歸,和油煎食之,則生子,次年遇此會,出油數斤以答神貺。」

清道光二十五年《蓬溪縣誌》:「正月上元,民間剝竹製為龍,蒙紗飾彩,虛中納火節,續之蟠虯壬矯,火焰星流。又剪彩肖諸靈族:獅若搏,象若蹲,鳳若翔,魚若躍。為鰲、為鼉、為蝶、為蝙,其狀不一,皆奇巧生動。伯什成隊,簇龍遊市衢,踏陌巷。戶以花炮競相嬉。但見瓊葩四散,一片光明。一時金聲、革聲、絲竹聲、呼聲、吒聲、鼓掌聲、婦女嬰兒啼笑聲,凡猥沸騰,錯雜莫辯。觀者目眩耳聾,有交口嘖嘖而已。自初九至十五,徹明達旦。」

川西民俗,「元宵」日,碎米為丸,曰「糖圓」,互相饋遺。市井祠廟,間有猜燈謎者。婦女迎紫姑神卜休咎。過午,焚門錢於戶外。諺云:「火燒門前紙,各自尋生理」。是夕忌雨。諺云:「雨打上元燈,中秋月不明」(溫江),或雲「雨打上元燈,清油貴如金」(簡陽)。十五日夜焚化龍燈。省城於十五日於城南土地堂開農、蠶器市,三日始散。

十六日,親友有嗣艱者,群少年鼓吹送龍燈寶於家門,曰「送寶」。農人例不勞作,稱「禁六」,謂違者必遭蟲蝕蕃苕。省城武營羅列旗幟、兵杖,出南郊迎喜神。兒童、婦女上城周曆,謂之「遊百病」。川俗,是日後,商家擇吉開市交易,多放爆竹,謂「開張」。童子擇吉入學,謂之「上學」,初入學謂「發蒙」。

又川西俗以正月二十日陰晴佔一歲米價。諺云:「正月二十晴,米價顛倒行;正月二十雨,米價漸漸起。」俗謂此日為「谷王誕辰」。50年代以後,「過年」仍系蜀中重大節俗,然舊俗多有廢置。「送灶」、「接灶」、「燒賻紙」、「賭博」及節間諸燈戲長期廢止,其餘各俗皆相沿。全國統一規定公休3日,過節已不僅限於漢族人民。

1958年以後,為配合「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倡過「革命化」春節,以積肥、改田改土、修水利工程等代之,民間娛樂活動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間,除政府、團體組織文娛活動外,民間節俗被視為「四舊」,大加掃除,城鄉默然,全無節氛。

1978年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發展,民力漸紓。川內各地節俗又漸興。

1980年前後,元日零時起,城鄉皆齊燃鞭炮煙花,於無聲處,炮聲驟起,煙花飛噴,高下輝映,七彩濺簇,一般可持續約一個小時,甚為壯觀。此俗已為當代佳節遊戲,非舊時敬神鬼之意。唯成、渝等大城市,因節日煙火過盛,屢有傷人、火災之累,先後於90年代初禁燃煙火。然民間甚不喜,謂無節氛。現城鄉節俗已有較大差異。鄉村多仍舊俗,間有燈戲等上街,但遠不如舊時之盛。城市多興新俗,居民多喜探親訪友,聚談宴飲。中青年人多不用舊俗,唯喜圈麻將,謂「戰方城」。家人聚坐,稱「殺家韃子」,小輸小贏,消磨時光。家家必看電視,為現時節中一景。民間多已不自製燈,元宵燈會多在大中城市官辦,非民間醵金。燈飾多用現代電、聲、光技術,形式漸趨大型化、固定化。放燈、觀燈多不仍舊俗。一般節前數日即可觀燈,會期可沿一月之久。現時川內燈會規模較大者首推自貢市,年年舉辦,吸引川內各地遊客專程往觀。

80年代末,先後在北京、武漢、廣州、上海及新加坡等地遊展,享譽中外。成都燈會在50年代後年年在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僅「文革」中停辦,70年代中期恢復,除展燈外,還辦名小吃匯展,遊人觀燈之餘,可大快朵頤,為當代川西重要節俗之一。

80年代後期,因辦會經費支絀,各地均辦燈會等因,由盛轉衰,其狀大不如前。90年代以後,城市居民多喜在公休日中舉家至郊縣或乘機飛往外地旅遊,此風有漸盛之勢。80年代中期以後,正月元日至十五日,至寺廟燒香之俗漸盛。各地必有一處寺廟為「進香」地,燒香者仍以婦女居多。進香並無一定之規,唯求財求福求安,虔誠而已。

省城成都之文殊禪院,臘月三十日晚即人流滾滾,萬頭攢動,塞路斷途。禪院門外,售香燭之貨亭比鄰接踵,應接不暇。進香者須排隊等候入內,當局必出動大批警力維持秩序,以避意外。是夕寺內燭光映空,香菸敝雲,紙灰紛飛,人聲嗔闐,周圍居民皆不堪其擾。寺內香爐因火燭過盛而通體紅透,僧人以消防水龍澆之,唯恐成災。亦有乘車至市郊石經寺進香者,以至於初一、二日成都至龍泉驛公路交通塞車阻斷,車陣長達數公裡。

二、二月

每年例有「迎春」之典。「迎春」在每年「立春」之日舉行,立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首,約在公曆2月4日前後。有諺云:「一年之計在於春」。歷朝每年屆時舉行隆重迎春大典,自周而降,京師及地方均由官員主持迎春儀式。漢文帝、景帝在宮中「親耕」,以為天下先。此俗代代相沿,官民甚重之。

清代四川合州(今合川市)有「春亭」,熱鬧非凡。立春前一日,市中商賈率醵金裝扮「春亭」,慶賀「春喜」。僱小兒裝扮各種角色,配成劇目,架木為車,中豎鐵心,以布束小兒胸背,牢系鐵尖之上,為女子裝束,頭戴花冠,外服鮮豔女裝或鎧甲,配以戲中應有之物、景。凡三十架,上下以不見鐵心為巧。四人扛抬而行,遙望即知為何戲。是日,齊集州署候點,某街某戲,歲有成例。各街富商彼此炫財,各妝未滿十歲兒童,或冠頂戴朝服,或藍衫頭巾,或雄冠雉尾,豔色花衣,各騎馬在前,春亭從之,沿街出城,隨知州大轎前往東郊迎春。至是芒神、土牛、鼓樂前導,各春官從之,各吏役從之,各春亭又從之。城鄉男女老少傾出觀之,填街塞巷,擁擠不通。時有古諺:「銅梁燈,合州春」,最為喧鬧。

「立春」前一日,省城成都府尹而下,率縣令、僚屬迎春於東郊,具旌旗金鼓俳優侏儒百伎之戲,儀仗甚盛,鼓樂喧闐,芒神、土牛導其前,並「演春臺」,又名「高妝社夥(火)」。士女駢集,萬人空巷,謂之「看春」。最後詣尹府而止,安神、牛於班春之所。次日黎明,尹率掾屬相與祀,勾芒環牛而鞭之,三匝而退,縱民磔牛,謂之「打春」。民歡譁而上,爭先攫攘,盡土乃已。俗謂以其土歸置耕犁之上,則犁銳而稼美。故爭得之,雖一丸而不忍棄,歲率以為常。此為歷代官祀,民國初年國民政府明令廢止。民間新年有扮「春官」者,頂戴烏紗,身著便服,手執春帖、春牛,沿門說吉利語,謂之「說春」。此俗今無。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唐宋舊俗,「禮后土、演劇,鄉村是日祭句芒神」。明清以後,無演劇(儺戲)之俗,鄉村有洗淨耒耜,懸於梁上,婦女停針縷,不事女紅之俗。又新冢必於社前祭掃,諺云:「新墳不過社」。是日農人不田作。搗糯米為末成團(亦有採艾蒿摻入者),燃香燭供之,謂「敬雀王」,祀雀鳥不食稼穡。川西民間稱為「敬春分饃饃」。此俗今無。

三、六月

六日六日,民家各曝其衣物、器物,名日「曬服日」。民諺:「六月六,曬衣服。」又於是日研米為末,和以藥餌,蹂踏成曲,加以釀酒,視常曲為佳,又名「制曲日」。

六月中旬,早稻成,民間造飯,以酒情供祖先,供後從長至幼各以食,謂之「吃新」。此俗今無。六日為「天貺節」。針灸收藥,曬書畫、衣物。凌晨汲水,存貯作醬醯,制六曲,浴貓犬。「小暑日」逢雨,謂之「倒轉黃梅」,主水。「伏日」作湯餅食之,名為「闢惡」。不嫁娶,擇日造醬。

四、八月

「立秋」後五戊為「秋社」,俗稱「土地誕」。鄉間多演儺戲慶壇,陳雜供,視「春社」更盛。清晨用瓷器收百草頭上露,磨濃墨治病,日「天灸」。此俗民國間已廢。

五、九月

九月初一至十二,或晴或雨,人多筆之,以為明年十二月之驗,謂之「分班雨」。此俗今無。九日為「重陽節」。佩絳囊,簪菊登高,飲茱萸酒。婚媾家饋棗糕。造「重陽酒」,備來歲需,採菊置咂酒中,亦如之。較場閱兵,謂「秋操」。

《直隸綿州志》(清同治十二年):「『霜降』前一日辰刻,領哨千總詣都閫署,設旗纛神位,行一跪三叩禮,率馬步兵丁,請大纛出衙,明盔亮甲,由東西轅門過隊。視此月日主與東西南北某城門相合,即出其門下較場,明出暗進,不迎回衙。是夜五鼓,各兵下較場打牌槍三次,始回衙安大纛,行一跪三叩禮。」「霜降日」,農人滌未耜,藏於室,制茱萸油,謂之「艾油」。供養老(人),備禦寒具。此俗今多無。城鎮中近年組織退休老人參加登山及聚會娛樂等活動,稱是日為「老人節」。

六、十一月

收穫已畢,各種秋糧已種,鄉農率多邀約圍獵,以除害物,預積柴薪以供燃燒。小康之家,預蓄肥豬,至「冬至日」殺之,醃以過年,謂之「殺年豬」,亦有呼為「洗」者。又將豬肉切細,和以椒鹽香料,納於小腸中,謂之「裝釀腸」,燻乾食之,味極香美。

七、十二月

俗稱「臘月」。(按:《禮》傳:夏日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蠟),秦日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以祀其先也。或曰臘,接也,新故相接,大祭以報功也。王者各以行盛日為祖衰,為臘。故漢臘在戎,魏以辰,晉以醜。自是以後,率皆以「冬至」後三戊(戌)日為臘,當在十二月,故稱臘月。)

十二月初一日晨,各鋪戶祀神,爆竹有聲,自新年開張後,逢朔逢望,鋪戶祀神,禁放火炮,防火故也。自是弛禁,凡市年節品類,悉張於門,門神、門錢、宮燈、紗燈之屬,爭奇炫靡,蔚然改觀。至若糕餅茶點,乾貨等類,包裹重疊,月中日甚一日。清人楊燮《錦城竹枝詞》:「精做年糕細細磨,巧翻面果下油鍋。米花糖餅蘭花豆,費得闔人十指多。」

初八日,民間多用臘肉雜蔬菜煮粥而食,謂「臘八飯」。是日,民間多以此日婚配子女,無諏吉避兇之擇。初旬以後,寺廟庵觀僧道女尼刷印灶疏,分送民家,給錢給米,多寡不一,謂「送灶疏」。

十五日,川桃花、生柿花沿街布賣,其聲聞闐闐。裱糊字畫,張城隍廟壁,大小條幅,沿街夜市,以為新年疥壁俏品。

十六日,各行生理停貿結帳,牲禮魚肉,燃香燭爆竹以酬神,謂之「倒牙」,又名「封牙」、「圓牙」。「倒牙」後用豬首雜魚祀城隍、當方土地,復供家灶,供畢,烹飪以食。家人或邀親友聚飲,謂「吃年飯」,又謂「團年」。

二十三日夜,間填疏祀灶,香燭供果,焚疏於灶,謂之「送灶」。「除夕」,「接灶」,謂返自天也。祭用米品及飴糖,謂之「灶糖」。又於灶中(前)置米、豆、茶、鹽少許,祭畢灑灶中,又斷稻草同灑入,謂之「祀灶馬」。是日,沿街擔賣糖果,謂之「灶糖」。臘月自敬灶以後,趕集趁墟,所忙者皆年節事。時則村塾之師已解館,就街頭為人書春聯,鄉之人圍繞爭購之,以貼春聯為年節必要之事。門楣之上,縷彩紙貼之,謂之「喜錢」。門上貼畫像,描以金碧,謂之「門神」。按《荊楚歲時記》:「書宜春字,系立春日事;剪彩為人貼之門上,系人日事。」邑俗敬灶以後,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舊歲未辭,而新春消息早透矣。

二十四日,備酒菜,長幼歡飲,謂「過小年」,惟江西籍人家存此俗。又謂「王侯臘」、「小除日」,黃昏時,鄉人束稻草於竿燃之,遍走田間。灑掃屋舍,燃灶燈如「元夕」,俗雲送灶神上天。先日,僧道送年疏並灶科為祀灶之用。是日始煮醃臘各物,合家團#而食,曰「團年」,伯叔、兄弟以次招集。亦有用二十三日者。

「除夕」,自二十四日至三十日皆可祀先,俗名「過年」。

三十日為「除日」,日中,闔家飲食,或邀至親,曰「吃年飯」。親友相過,日「辭年」。有賜,曰「壓歲」。貼門神,掛五色紙諸彩勝於戶,燃燈於牛馬廄、豬欄、雞棲,並燒蒼朮以闢瘟。滿注水於甕,儲新年飯食。長幼男女圍爐,酣飲達旦,日「守歲」。三十日午後,又命童子持刀向果木幹上斫一小口,以飯納口中,謂「灌年飯」,灌時祝之日:「斫一刀,結一挑;斫一口,結一鬥」。「除夕」夜,小兒則結隊提燈,手執竹杖,遍擊房中,口中有詞,曰「驅鼠」。夜半淨灶,置釜其上,滌潔後覆之以蓋,旦日揭視,則中有一物,以驗來歲豐歉,是為「卜年」。50年代以後,十二月中各俗,機關單位因工作日所限,有所淡化,農村中多依舊俗。近年,城鎮中流行舉家到酒樓餐館中訂座吃團年飯之俗。餐飲娛樂行業亦一改舊俗,年節中照常營業,處處張燈結彩,食客盈門。各地經營有特色,價廉實惠的餐館,有十二月下旬日日爆滿者。不少高檔酒樓亦紛紛推出「合家歡」廉價套餐,以招攬客人。「守歲」習俗,50~70年代多仍舊俗。

80年代以後,有較大改變。多數人家早早吃罷晚飯,備辦瓜果點心,肉食酒品,舉家圍聚家中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臺每年定時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屆時街道車馬行人幾近絕跡。午夜12時報時鐘聲一響,各戶齊出戶外燃放鞭炮禮花,城鄉瞬時歡聲四起,火樹銀花,甚為壯觀。為城鄉節俗之一大景觀。近年看晚會者漸少。

,
同类文章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你想燒香和崇拜佛嗎?

雖然人們聽說過他們的手,但每個人都真的明白有很多人。手有歷史悠久的歷史,而這個過程的發展過程也更加艱難,對我們進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命運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生命線分支分叉20種圖,即新分叉更困難

手掌中有許多線條,這些線條不同。而不同類型的手蛤與它的含義不同。事實上,手的類型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明白我們必須知道屬於自己的一隻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命運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女人手在川志紋理,四川條紋,一個女人有一個強大的

四川鑲邊這隻手是以相同的方式,而手不同,它代表的意義是不同的。男女的結果也有這樣的手階段也不同。當然,雖然手可以看到我們的命運,但我們將在一生中生命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有一種手工製作的飢餓,汞極為開發。

對於一些更好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賺錢,可能會突然有一天,他們的生活會有意想不到的財富,這種意外的財富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但是,沒有人能擁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智能線條突然扭轉了智慧。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手,因為我們的手會改變,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隻手會改變。這隻手代表著我們一天的命運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WISDOM線條被破壞,但佈線很難發展

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仔細理解握手,但每個人都必須聽到它,但手有一個漫長的歷史,但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事實上,注意你的手。好處,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命運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6種面部男人注定要在窮人的窮人中有一個典型的可憐的臉

臉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東西,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到一個人的命運。許多人對自己的命運非常好奇,所以他們會去手和自己的出生和八個角色,看看他們的命運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女人臉,大,全圖,長期以來,已久期待著

每個人都可能有一個長的痰液和身體部位的不同位置,而不同地點的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最明顯的是最常見的是人臉上的痣。在我們臉上有很多職位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掌心掌心手掌的手掌手掌手掌的女人?

不同的雙手有不同的財富,有些可能具有平穩的水流,有些可能是粗糙的壽命。在性質中,手相對發展一個人未來的財富。如果一個女人真的有一隻手掌,那麼未來會發生什麼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一個男人可以在右手結婚嗎?

對於女孩來說,嫁給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他們看不到。有些人不能結婚。如果你結婚,他們的婚姻生活不會幸福。人們,人們,你可以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