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過春節有什麼習俗(這些風俗你知道嗎)
2023-10-14 01:07:59 5
彝族新年,這些風俗你知道嗎?
彝族的新年進入倒計時了這個有著濃鬱民族風情的節日,
在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你知道彝族新年的風俗嗎?
準備年貨和節日用的柴草準備,打掃衛生,乾淨清爽迎新年。
年貨裡最講究的就是年豬了,過年豬的大小、肥瘦,被視為是否富有和勤勞的標誌。彝族年豬的餵養大多同牛羊一起趕上山去放養,若過年豬肥大,不僅可以得到眾人讚揚,並且傳說可保祖先「過」個好年,祖先便也會保佑兒孫幸福。
彝族年要過三天,彝語稱第一天為「庫施」、第二天為「多博」、第三天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動是:殺過年豬、祭祀祖先和吃年飯。殺年豬是有一套規矩的,由村寨裡的小夥子們從最年長或輩分最大的家裡開始殺過年豬,依輩分排下來。若村寨裡住有「畢摩」或「蘇尼」,要先殺他們家的過年豬,然後再按輩分排列殺豬次序。
年飯主要有酒、坨坨肉、蕎粑和大米飯。肉和米飯煮好後,照例先祭獻祖先,然後全家圍坐在火塘旁,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吃年飯。過年三天裡,無論是主人家還是來客都可隨時食用桌上的飯菜,不拘禮節,彝族諺語說:「過年三天沒有吃錯的,結婚三天沒有說錯的。」
過年期間,火塘裡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燒著,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有說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歡樂、愉快的節日氣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別開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夥們就各自起來,不聲不響地背著水桶到河邊、泉水邊去背水,或去別人地裡「偷」些青菜、圓根回來,不能讓人察覺。在途中如遇到了彼此或聽到了聲響也各自裝做不曾看見、聽見。涼山彝族年的這種「偷」水或「偷」菜的風俗,按民間說法: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進屋,意味著今後財源不斷;另外這也是長輩們對後生的能力、膽量和智慧的探測,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玩法。
第三天,彝語稱為「博基」,「博」義為「走、歸」;「基」義為「款待」。意思是祖宗們回來和兒孫後代過完了年,這一天該送祖宗回去了。送走了祖先,人們帶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對祖先們的依戀惜別之情,送走了一個年節。
拜年彝語叫「糾姑」。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不過涼山彝族拜年的時間,多在三天後進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後項目,拜年時會給主人送上一塊豬肉或半個豬頭、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互致問候。其中以媳婦回娘家給父母拜年最為講究。
彝族歷來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彝族諺語說:「為人心坦蕩,我友在四方」、「一鬥不分十天吃,就不能過好日子;十鬥不做一頓飯,就不能招待客人。」
出發吧!找一處熱鬧喜慶的村寨
感受一下這些非遺風情
過一個被濃濃的民族習俗浸潤的新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