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李斯輸在哪裡?
2023-10-13 17:54:19 1
一個楚國的憤青,當上了秦國丞相;一個寒門學子,成了權傾一時的帝國要人,這個人就是李斯。公元前208年,他被處以極刑,罪名是謀反。他沒有謀反,也無處申辯,只能含冤而死。
渴望身居侯位、衣錦還鄉
李斯有個情結,那就是對貧窮的恐懼。這個情結成全了他,也害苦了他。他渴望身居侯位、衣錦還鄉,為此他做了兩件大事。一個是為秦王嬴政獻上了一個滅掉六國、平定天下的戰略構想。秦王完全予以採納。第二件事是說服秦王採用開放政策。當時因為有間諜潛入,大家強烈要求驅逐外國人,於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立即上書,洋洋灑灑地講了一大通理由,對詔令提出異議,秦王當然不傻,採納李斯意見,立馬收回成命。這篇題為《諫逐客書》的文章,一直被視為優秀散文,曾被列入某些學校的語文教材。因為事情做得漂亮,李斯被迅速提拔重用,職務也由客卿、長史直至廷尉。二十多年後,六國先後被滅,李斯也升任丞相。他沒有陶醉,在他看來,革命的確還沒成功,天下一統,前無古人,還有大量創造性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體制問題;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問題。秦代丞相有兩個權力,一個是議政,另一個是督促百官落實皇帝指示。李斯充分利用權力,盡心輔佐皇帝,表現很出色。對體制問題,有人提出要分封諸侯,但李斯堅決反對,他認為「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就是為了以後沒有戰爭之患」。始皇欣賞李斯,批准該建議,郡縣體制由此得以確立。對意識形態問題,李斯下了狠手,他建議秦始皇焚書,除了醫藥、卜筮之書外,其他書籍,特別是百家之言通通一燒了之,禁止傳播知識文化,省得人們非議朝政,誹謗生事。秦始皇很聽話,下詔焚書,由鹹陽乃至各地,火光沖天,大批書籍變成了灰燼,學術活動被中止。
恐懼貧窮、貪戀富貴鑄悲劇
解決了體制和意識形態問題,李斯的權勢漸漸接近巔峰。他位居三公,主持朝政,和秦始皇成了兒女親家,地位相當穩固。然而,李斯畢竟熟稔帝王之術,經歷過血雨腥風,面對已達到極致的權力,他有些不安。特別是當他的兒子回家休假、朝臣前來祝賀的時候,這種不安被放大。他的兒子李由在三川郡當一把手,休假也屬正常,但朝中官員們反應過度,大家擠進李丞相的家門,爭相祝賀。面對著一眼望不到頭的豪華車輛,李斯想起了荀老師關於「物禁太盛」的教誨,心情想必十分複雜。如果這個時候,李斯真的想明白了,看開了,下決心捨棄權位、全身而退,結果會相當圓滿。但李斯解不開那個恐懼貧窮、貪戀富貴的結扣,宿命一般地走進一個註定了的悲劇之中。司馬光很為他可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視察工作的途中,病死於沙丘。李斯的悲劇由此拉開大幕。
說到這裡,我們還必須提及另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指鹿為馬」的趙高。就玩弄權術而言,趙高比李斯高明得多,兩個人三次交手,李斯均不戰而敗,最終還丟掉了性命。
兩個人第一次交手於沙丘。秦始皇之死,讓趙高獲得了機會,他決心藉機殺掉領兵在外的公子扶蘇,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帝。為達到這個目的,他找李斯商量,但李斯堅決反對,還說這是大逆不道,趙高馬上亮出撒手鐧,抓住李斯貪戀相位、意欲封侯的弱點,迫使其放棄抵抗,終成「沙丘之謀」,胡亥當了二世皇帝。
第二次交手時,趙高並未出面,而是背後製造事端,把陳勝起義、天下混亂歸罪李斯,讓胡亥出面多次予以嚴厲批評,「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萬般無奈,只好上書,建議皇帝行督責之術,大權獨攬,縱情玩樂,還說只有這樣才是顯示帝王的尊貴。胡亥很高興,督責各級,濫用刑罰,造成了「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秦民益駭懼思亂」的嚴重後果。這一次,李斯再度放棄原則,在治國理念上已和胡亥、趙高同流合汙。
第三次是趙高下套兒讓李斯步入了死地。趙高先是要李斯面見皇帝,規勸胡亥不要胡鬧,然後又乘胡亥玩樂興頭上,通知李斯來見。這時候李斯有點兒犯傻,被拒三次還不想走。胡亥很不高興地說,我閒的時候他不來,一忙他就來幹擾,這不是看不起我嗎!趙高趁機又上讒言,說李斯參與了沙丘之謀,立您當了皇帝,可他沒有封侯,心生怨恨。還有,他兒子在三川當郡守,聽說和叛亂的人早有來往,這父子倆是想謀反呀!胡亥認為有理,就利用一個機會,把李斯等三位大臣拿下,由趙高審理治罪。一番棍棒之後,李斯只能自誣服罪。臨刑前,李斯對兒子說:我多想和你一塊兒牽著大黃狗,在咱老家東門外追兔子啊。
李斯確有才華,為天下統一做了大量建設性工作,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的弱點也相當明顯。名滿天下的韓非曾出使秦國,始皇帝想把他留下重用,李斯擔心韓非將對自己不利,設法逼其自殺。趙高也正是抓住了李斯的弱點,才把他弄進了死地。如此看來,李斯之死,並不是因為趙高陷害,而是死於自己過度的貪慾。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大境界,一般人難以企及,但控制慾念,把握好自己,多數人還是可以做到的,而貪慾一旦失控,人就可能變態,災禍也將隨時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