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2023-10-14 12:49:20 3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苦與最樂》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篇一】
今天,媽媽給我介紹了一篇梁啓超的文章《最苦和最樂》,讀完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既然文章的題目是《最苦和最樂》,那麼首先要清楚什麼事情「最苦」,什麼事情「最樂」。
在文章中梁啓超說,「最苦」就是「欠了別人的東西沒有還」,這裡「欠了別人的東西」不是指借了別人的具體某種東西,而是指別人幫助了你,你卻沒有表示感謝,沒有給予報答,或者說人家讓你去完成某項任務你卻沒有完成……等等。
而「最樂」呢,當然就是你還了欠的別人的東西,心裡的包袱就放下了。這裡的「還了別人的東西」也不是僅僅指把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具體東西還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別人交給你的任務之類的事情。
讀完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說,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和同學給了我幫助,我卻沒有感謝人家;爸爸媽媽讓我做一件事情,我卻沒有完成;答應朋友的事情,因為種種原因忘記了……想一想,類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裡真是無處不在。
這篇文章告訴我,要經常靜下心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別人的東西不還」的情況,不要讓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學會感恩,學會幫助別人,學會遵守諾言,才能做到「最樂」。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篇二】
讀了《最苦與最樂》,我的感想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啓超,文章從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人人都要有責任。
我認為:責任是誠信的表現。失去了責任也就失去了一切。它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了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是啊,誰也無法預測未來是苦還是樂,是喜還是憂。只能如作者所說:「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一個人在世間活一天,便有一天需做的事,一天須盡的責任。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盡了責任,你會感到很光榮;而未盡責任,你就應該感到慚愧。
就像我身為班長,我就應該儘自己的責任來管理好整個班級,使班級進步。雖然有些同學說我愛管閒事、經常打小報告,但我會說:「這是我的責任。」盡了責任,我感到很快樂。
每日,我們為學習、為生活、為工作而不斷奔波,成千上萬的瑣碎事情就像浪一樣朝我們湧來,讓我們應接不暇。雖然如此艱辛、如此辛苦,但我們還是會任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每項工作,因為有一個沉重的鎖鏈套在我們身上,那就是責任。
責任是我們身上不可缺少的東西。讓我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讀後感【篇三】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麼呢?沒說。只是繼續勸說:「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我故作不解。從這句話裡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裡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麼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論談論,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心又是如何,誰曾經如何誰現在怎樣,等等。從小學到初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著太多的「記」。總歸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麼才是真問題。比如說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麼事情都灑脫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說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說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牴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採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完後之後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啓超所說:「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麼是該放下的,什麼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體現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造,從而收穫。收穫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欲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