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意境課文導語(山水畫的意境.李可染.課文)
2023-10-14 09:11:40 1
山水畫的意境
【作者】 李可染
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什麼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學的一面,畫花、畫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自己就不曾感動,當然更感動不了別人。
在我們的古詩裡,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於「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裡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情寓於景。這四句詩,沒有一句寫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後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裡,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詩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詞分別體現了山的崇高、氣勢和力量,這裡並沒有直接寫人,實際上都有力地歌頌了人的英雄氣概。古人說「緣物寄情「,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意境,就有了靈魂。
怎樣才能獲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寫景是為了要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秀詩人和畫家心裡一直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的毛主席的《沁園春•雪》開頭幾句「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就充分體現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國畫不強調「光」,這並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松樹的精神實質。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描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萬本,始得其真」。過去見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對象的精神實質,那麼一棵樹,就可以唱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叫「清」「奇」「古」「怪」,經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下,像一條巨龍似的;但是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經過兩千多年,不斷與自然搏鬥,古老的枝幹堅如鐵石,而又重生出千枝萬葉,使人感覺到它的氣勢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感情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每一處風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異一樣。四川人說:「峨嵋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青城天下幽。」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頤和園風景,則是富麗堂皇,給人金碧輝煌的印象。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肯定地說,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主要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澹經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
【知識點:】
(一)疏通字詞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惆悵(chóuchàng) 真摯(zhì) 渲染(xuàn)
2.理解重要詞語的詞義。
身臨其境:親身面臨那種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慮。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時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裡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於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寫道:「意境是什麼?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話,說說什麼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後,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文章最後兩段做簡要說明。
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並劃分結構層次。
全文可劃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點出「意境」這一概念,並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認識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並融於畫作之中;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於現實,認識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後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意匠。
(四)深入探究,理解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學生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不會。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而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見,山水畫具有獨特的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不會被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麼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詩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這兩句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的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並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裡以人們更熟悉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於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請結合生活實際具體說說你對這個觀點的理解。
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比如當我們在雪地裡認真觀察,會發現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松樹堅忍的品質。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於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寫詩和繪畫,它們或敘事,或寫景狀物;它們都基於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只有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才能高於現實,最終創造出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五)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的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嶽麓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畫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走過了千山萬水。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作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採取了大面積使用硃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後喜悅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