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通道入紙機構及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17:33:25 1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通道入紙機構,以及使用該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切紙機構、印表機構、掃描機構以及磁讀寫機構中的一種或多種,用於在薄片類介質(以下簡稱介質)上進行相應處理。為了避免頻繁更換介質,現有技術提供了一種具有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如圖1所示,該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通道機構和供紙機構,其中,通道機構包括第一輸入通道11′、第二輸入通道12′,以及輸送通道13′,第一輸入通道11′包括第一通道板111′和第二通道板112′,兩者相對平行間隔設置並通過緊固件(圖中未示出)連接,第二輸入通道12′包括第三通道板121′和第四通道板122′,兩者相對平行間隔設置並通過緊固件(圖中未示出)連接,其中,第一輸入通道11′與第二輸入通道12′匯合至輸送通道13′的入紙端。供紙機構包括第一供紙機構21′和第二供紙機構22′,兩者分別設置在第一輸入通道11′和第二輸入通道12′的入紙端,為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提供介質。
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在工作時,根據需要選擇第一供紙機構21′通過第一輸入通道11′向輸送通道13′供紙,或者選擇第二供紙機構22′通過第二輸入通道12′向輸送通道13′供紙,以便進行切割、列印、磁讀寫等處理。
這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問題在於,第一輸入通道11′和第二輸入通道12′由相對平行間隔設置的通道板通過緊固件固定連接形成,當輸入通道內出現卡紙問題時,需要將相應輸入通道的通道板整體拆下,耗時耗力,維護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維護方便的雙通道入紙機構,以及使用該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種雙通道入紙機構,包括固定框架、活動框架以及連接機構,所述固定框架上設置第一通道板和第二通道板,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板的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通道板的第一部分相對設置並形成輸送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板的第二部分與所述第二通道板的第二部分之間形成供所述活動框架插入的敞口,所述活動框架通過所述連接機構與所述固定框架可拆卸連接,所述活動框架上設置第三通道板和第四通道板;
當所述活動框架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時,所述第一通道板的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二通道板的第二部分分別與所述第三通道板和所述第四通道板相對設置,並分別形成與所述輸送通道連通的第一輸入通道和第二輸入通道。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連接機構包括第一定位組件和鎖緊組件,所述活動框架通過所述第一定位組件與所述固定框架插接,所述活動框架通過所述鎖緊組件與所述固定框架卡接鎖緊,使所述活動框架相對於所述固定框架的位置固定。
優選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兩個所述連接機構,兩個所述連接機構沿所述輸送通道的寬度方向位於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的兩側。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定位組件包括第一插槽和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槽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一個上,所述第一插接部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另一個上,所述第一插槽具有開口,所述第一插槽可與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鎖緊組件包括卡槽、卡接部、限位孔和第一彈性元件,所述卡槽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一個上,所述卡接部、所述限位孔和所述第一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另一個上,所述卡槽具有開口,所述卡接部與所述限位孔插接,並可與所述卡槽卡接或分離,所述第一彈性元件一端與所述卡接部連接,另一端固定在其所在的框架上,所述第一彈性元件始終具有將所述卡接部向與所述卡槽的開口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動的趨勢。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限位孔為u型孔,所述u型孔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彈性元件的作用下,所述卡接部可穩定在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當所述活動框架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時,若所述卡接部位於所述第一端,那麼所述卡接部與所述卡槽處於卡接狀態,若所述卡接部位於所述第二端,那麼所述卡接部與所述卡槽處於分離狀態。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定位組件包括第一插槽和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槽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一個上,所述第一插接部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另一個上,所述第一插槽具有開口,所述第一插槽可與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插槽與所述卡槽間隔設置,兩者的開口方向呈夾角設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插槽的開口方向與所述卡槽的開口方向垂直。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鎖緊組件包括轉軸、鎖鉤和銷軸,所述轉軸與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一個樞接,所述鎖鉤固定連接在所述轉軸上,所述銷軸固定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另一個上,所述鎖鉤與所述銷軸選擇性卡接。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還包括第二定位組件,所述第二定 位組件包括選擇性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槽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槽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一個上,所述第二插接部設置在所述固定框架和所述活動框架兩者中的另一個上,當所述活動框架安裝在所述固定框架上時,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槽中。
作為雙通道入紙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還包括用於限制介質在輸入通道內的位置的逼紙機構,所述逼紙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一輸入通道和/或所述第二輸入通道內,所述逼紙機構包括至少一個逼紙板,所述逼紙板可沿輸入通道的寬度方向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逼紙機構包括兩個所述逼紙板,兩個所述逼紙板分別設置在其所在的輸入通道的寬度方向的兩側。
更進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輸入通道和/或所述第二輸入通道的入口處還設置緩衝機構。
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所述的雙通道入紙機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固定框架上的兩個通道板的第二部分形成供活動框架插入的敞口,當活動框架插入到敞口內時,活動框架與固定框架上的通道板相對設置,形成兩個輸入通道,當輸入通道出現塞紙現象時,僅需要解除連接機構的連接,將活動框架由敞口內抽出即可使兩個輸入通道完全敞開,從而方便地消除塞紙。因此,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具有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具有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與固定框架分離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安裝在固定框架上時的軸測圖。
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使用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剖視圖。
圖1中:
11′、第一輸入通道;111′、第一通道板;112′、第二通道板;12′、第二輸入通道;121′、第三通道板;122′、第四通道板;13′、輸送通道;21′、第一供紙機構;22′、第二供紙機構。
圖2至8中:
1、固定框架;11、第一通道板;111、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2、第二通道板;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3、第一側板;14、敞口;
2、活動框架;21、第三通道板;22、第四通道板;23、第二側板;
3、連接機構;31、第一定位組件;311、第一插槽;312、第一插接部;32、鎖緊組件;321、卡槽;322、卡接部;323、限位孔;324、第一彈性元 件;325、轉軸;326、鎖鉤;327、銷軸;33、第二定位組件;331、第二插槽;332、第二插接部;
4、輸送機構;41、第一輥輪組件;411、第一輥輪;412、第二輥輪;42、第二輥輪組件;421、第三輥輪;422、第四輥輪;
5、逼紙機構;51、逼紙板;52、螺杆;53、轉輪;
6、緩衝機構;61、緩衝輥;62、第二彈性元件;
7、輸送通道;8、第一輸入通道;9、第二輸入通道。
圖9中:
100、供紙機構;110、支架;120、轉軸;200、雙通道入紙機構;300、介質輸送通道;400、切紙機構;500、出紙嘴;600、印表機構;610、列印頭;620、輥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剖視圖,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與固定框架分離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安裝在固定框架時的軸側圖,如圖2、圖3和圖4所示,雙通道入紙機構包括固定框架1、活動框架2以及連接機構3,固定框架1上設置第一通道板11和第二通道板12,其中,第一通道板11的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通道板12的第一部分121相對設置並形成輸送通道7,第一通道板11的第二部分112與第二通道板12的第二部分122之間形成供活動框架2插入的敞口14,活動框架2通過連接機構3與固定框架1可拆卸連接,活動框架2上設置第三通道板21和第四通道板22;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第一通道板11的第二部分112和第二通道板 12的第二部分122分別與第三通道板21和第四通道板22相對設置,並分別形成與輸送通道7連通的第一輸入通道8和第二輸入通道9;當活動框架2與固定框架1分離時,第一輸入通道8和第二輸入通道9完全敞開。
具體地,固定框架1還包括兩個第一側板13,其中,兩個第一側板13相對平行間隔設置,兩者的間距與介質的最大寬度相適配,第一通道板11和第二通道板12均垂直地連接在兩個第一側板13之間;活動框架2還包括兩個第二側板23,其中,兩個第二側板23相對平行間隔設置,兩者外表面的間距與兩個第一側板13內表面的間距相適配,第三通道板21和第四通道板22均垂直地連接在兩個第二側板23之間,第三通道板21和第四通道板22呈夾角設置,該夾角的形狀尺寸與敞口14的形狀尺寸匹配。
雙通道入紙機構包括兩個連接機構3,兩個連接機構3沿輸送通道的寬度方向位於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的兩側,下面以其中一個連接機構為例介紹。
連接機構3包括第一定位組件31和鎖緊組件32,活動框架2通過第一定位組件31與固定框架1插接;活動框架2通過鎖緊組件32與固定框架1卡接鎖緊,使活動框架2相對於固定框架1位置固定。
其中,第一定位組件31包括第一插槽311和第一插接部312,第一插槽311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一個上,第一插接部312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另一個上,第一插槽311具有開口,其形狀尺寸與第一插接部312的形狀尺寸匹配,第一插槽311可與第一插接部312插接或分離。
鎖緊組件32包括卡槽321、卡接部322、限位孔323和第一彈性元件324,卡槽321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一個上,卡接部322、限位孔323和第一彈性元件324三者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另一個 上,卡槽321具有開口,其形狀尺寸與卡接部322的形狀尺寸匹配,卡接部322可與卡槽321卡接或分離,卡接部322插接在限位孔323中,可沿限位孔323移動,第一彈性元件324的一端與卡接部322連接,另一端與其所在的框架連接,第一彈性元件324始終具有將卡接部322向與卡槽321的開口相反的方向拉動的趨勢。優選的,卡接部322為軸。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卡接部322與卡槽321插接,以使活動框架2鎖定在固定框架1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插槽311和卡槽321間隔設置在固定框架1的第一側板13上,兩者的開口方向呈夾角設置,優選的,兩者的開口方向垂直,對應的,第一插接部312、卡接部322、限位孔323和第一彈性元件324設置在活動框架2的第二側板23上。
第一插槽311的開口方向與敞口14的開口方向一致或相反,當第一插槽311位於固定框架1上時,第一插槽311的開口方向與敞口14的開口方向一致,當第一插槽311位於活動框架2上時,第一插槽311的開口方向與敞口14的開口方向相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插槽311位於固定框架1上,第一插槽311的開口方向與敞口14的開口方向一致。
在本實施例中,雙通道入紙機構還包括輸送機構4,輸送機構4包括第一輥輪組件41和第二輥輪組件42,第一輥輪組件41設置在第一輸入通道8中,包括設置在固定框架1上的第一輥輪411和設置在活動框架2上的第二輥輪412;第二輥輪組件42設置在第二輸入通道9中,包括設置在固定框架1上的第三輥輪421和設置在活動框架2上的第四輥輪422。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第一輥輪411與第二輥輪412相切設置,第三輥輪421與第四輥輪422相切設置。
如圖3所示,當需將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首先將活動框架2 對準固定框架1的敞口14,移動活動框架2,使第一插接部312與第一插槽311插接配合,隨後拉動卡接部322使其沿限位孔323滑動,將卡接部322卡接在卡槽321中。此時,受第一彈性元件324的彈性力作用,卡接部322無法從卡槽321中脫離,又由於卡槽321的開口方向與敞口14的開口方向呈夾角設置,使活動框架2在沿敞口14方向的移動受到限制,從而使活動框架2與固定框架1保持固定連接。
當需要將活動框架2從固定框架1上拆下時,比如,介質卡塞在第一輸入通道8或第二輸入通道9中時,首先克服第一彈性元件324的阻力,拉動卡接部322沿限位孔323滑動,使卡接部322從卡槽321中脫離,隨後向遠離敞口14的方向拉動活動框架2,使第一插接部312與第一插槽311分離,即可使活動框架2與固定框架1分離,使第一輸入通道8和第二輸入通道9完全敞開。
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具有結構簡單、維護方便的優點。
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限位孔323為u形孔。
u形孔32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在第一彈性元件324的作用下,卡接部322可穩定在第一端或第二端,其中,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若卡接部322位於u形孔的第一端,那麼卡接部322與卡槽321處於卡接狀態,若卡接部322位於u形孔的第二端,那麼卡接部322與卡槽321處於分離狀態。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限位孔為u形孔,無論將活動框架安裝在固定框架上時,或者從固定框架上拆下時,卡接部都可穩定保持在第一端或者第二端處,無需始終拉動卡接部,提高了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易用性。
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 示,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鎖緊組件32採用不同的形式。
鎖緊組件32包括轉軸325、鎖鉤326和銷軸327,轉軸325與活動框架2的第二側板23和固定框架1的第一側板13兩者中的一個樞接,鎖鉤326固定連接在轉軸325上,銷軸327固定設置在固定框架1的第一側板13和活動框架2的第二側板23兩者中的另一個上。在本實施例中,轉軸325與活動框架2的第二側板23樞接,銷軸327固定設置在固定框架1的第一側板13上。鎖緊組件32的鎖鉤326能夠與銷軸327卡接配合或者分離,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鎖鉤326與銷軸327卡接配合。優選的,鎖鉤326和銷軸327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鎖鉤326分別固定連接在轉軸325的兩端,兩個銷軸327分別設置在兩個第一側板13上。進一步的,鎖緊組件32還包括彈性元件和扳手,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彈性元件使鎖鉤326與銷軸327保持卡接配合;扳手用於轉動轉軸325,使鎖鉤326與銷軸327卡接配合或者分離。
當需將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首先將活動框架2對準固定框架1的敞口14,移動活動框架2,使第一插接部312與第一插槽311插接配合,然後朝向銷軸327的方向轉動轉軸325,鎖鉤326與銷軸327卡接配合,使活動框架2與固定框架1保持固定連接;當需將活動框架2從固定框架1上拆下時,首先向遠離銷軸327的方向轉動轉軸325,鎖鉤326與銷軸327分離,使活動框架2與固定框架1分離。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一端採用插槽和插接部插接,另一端採用鎖鉤與銷軸卡接的方式連接,在維護時僅需轉動轉軸使鎖鉤與銷軸分離,然後拉動活動框架即可使通道敞開,維護方便。
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還設置有第二定位組件33。
第二定位組件33包括選擇性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槽331和第二插接部332,當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第二插接部332插接在第二插槽331中。第二插槽331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一個上,第二插接部332設置在固定框架1和活動框架2兩者中的另一個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插槽331設置在固定框架1上,第二插接部332設置在活動框架2上;優選的,第二插槽331設置在第一插槽311與卡槽321之間,且第二插槽331的開口方向與第一插槽311的開口方向一致。
當需將活動框架2安裝在固定框架1上時,首先將活動框架2向敞口14移動,使第一插接部312、第二插接部332分別與第一插槽311、第二插槽331插接配合,隨後將卡接部322插入卡槽321中;當需將活動框架2從固定框架1上拆下時,首先拉動卡接部322與卡槽321分離,隨後向遠離敞口14的方向拉動活動框架2,使第一插接部312、第二插接部332分別與第一插槽311、第二插槽331分離。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通過設置第二定位組件,進一步提高了活動框架與固定框架連接的可靠性,增強了雙通道入紙機構工作的穩定性。
圖8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活動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相比,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還包括逼紙機構5。
逼紙機構5設置在第一輸入通道和/或第二輸入通道中,用於限制介質在輸入通道內的位置。逼紙機構5包括至少一個逼紙板51,逼紙板51可沿輸入通道 的寬度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逼紙機構5包括兩個逼紙板51,分別設置在其所在輸入通道寬度方向的兩側。
進一步的,逼紙機構5還包括螺杆52,螺杆52的兩端由活動框架2的兩個第二側板23支撐,逼紙板51設置有內螺紋,其套接在螺杆52上,轉動螺杆52可調節逼紙板51沿通道寬度方向的位置,優選的,螺杆52延伸至活動框架2外,其上固定連接有轉輪53,通過轉動轉輪53可轉動螺杆52,從而帶動逼紙板51沿通道寬度方向移動。
更進一步的,在第一輸入通道和/或第二輸入通道的入口處還設置有緩衝機構6,緩衝機構6包括緩衝輥61和第二彈性元件62,其中,緩衝輥61的兩端插接在活動框架2的第二側板23上的長圓孔中,第二彈性元件62一端與緩衝輥61連接,另一端連接在活動框架2上,在第二彈性元件62的作用下,緩衝輥61始終具有偏離其所在的輸入通道的運動趨勢。
雙通道入紙機構工作時,介質繞過緩衝輥61進入第一輸入通道8或第二輸入通道9中,由於第二彈性元件62的作用,緩衝輥61遠離通道入口,此時介質的走紙路徑距離較長;在入紙瞬間,後續的介質由於慣性作用無法立即前進時,介質上的拉力增大,克服第二彈性元件62的作用,壓迫緩衝輥61向通道入口方向移動,使走紙路徑距離縮短,從而釋放出一部分介質,避免出現列印壓縮的問題。
本實施例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通過設置逼紙機構,能夠調節介質沿通道寬度方向的位置,提高了雙通道入紙機構對於不同寬度的介質的適應性。緩衝機構又進一步避免了列印壓縮問題的出現,提高了雙通道入紙機構的適用性。
圖9是使用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剖視圖,在本實施例中,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為票據發放裝置,如圖9所示,薄片 類介質處理裝置包括供紙機構100、雙通道入紙機構200、介質輸送通道300、切紙機構400和出紙嘴500,在本實施例中,供紙機構100包括支架110和兩個轉軸120,支架110用於固定、支撐轉軸120,兩卷介質分別掛接在兩個轉軸120上,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供紙機構100可以為紙倉;介質通過雙通道入紙機構200的其中一個輸入通道進入介質輸送通道300內,並沿介質輸送通道300移動至切紙機構400處進行切斷處理,隨後介質通過出紙嘴500排出,其中,雙通道入紙機構200採用上述任意一種雙通道入紙機構,其結構形式及工作原理參見上述實施例描述,在此不再贅述。進一步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還包括印表機構600,印表機構600包括列印頭610和輥輪620,列印頭610用於在介質上列印設定的文字和圖像,輥輪610通過傳動機構與電機連接,用於驅動介質沿走紙通道移動,優選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設置有兩個印表機構600,兩個印表機構600設置在介質輸送通道300上介質厚度方向的兩側,介質通過介質輸送通道300一次即可完成對介質兩面的列印處理,提高了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的工作效率。
本實施例提供的薄片類介質處理裝置由於使用了本發明提供的雙通道入紙機構,因此,具有維護方便的優點。
於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僅僅用於在描述上加以區分,並沒有特殊的含義。
需要聲明的是,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在本發明所公開的技術範圍內,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容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