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器及輸液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02:21:20 3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及輸液組件,尤其涉及能夠將例如各種醫療用設備等的凸連接器連接的連接器及具有該連接器的輸液組件。
背景技術:
以往,在進行輸液、輸血、人工透析等的情況下,使用醫療用管向體內輸送液體。並且,在使藥液等其他液體與管內的液體合流的情況下,使用能夠將注射器或魯爾接頭(luer taper)部件等的凸連接器和醫療用管液密地連接的連接器。此外,存在將注射器、魯爾接頭部件等的凸連接器稱為公魯爾接頭、將與該公魯爾接頭連接的連接器稱為母魯爾接頭的情況。
這樣的能夠將凸連接器連接的連接器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有所公開。該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醫療用連接器具有混注埠,該混注埠中,在分別設於閥部件的外表面及內表面的環狀槽中插入環狀圈的卡定突起和筒狀蓋體的卡定突部而以夾持的方式支承閥部件,閥部件的環狀固定部被環狀圈及筒狀蓋體夾持而組裝。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4875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此,專利文獻1的混注埠在筒狀蓋體的小徑筒部的內周面上設有在周向的整周範圍內延伸的環狀的嵌合凹槽,並以在嵌合凹槽內不會形成間隙的方式使閥部件的環狀固定部以密接狀態與該嵌合凹槽的內表面整體抵接。
該嵌合凹槽的深度尺寸為上述的卡定突部的突出高度尺寸,與閥部件的環狀槽的深度尺寸相等或比其稍大。另外,嵌合凹槽的徑向的槽寬尺寸與閥部件的環狀固定部中的比中間變細狀部向內表面側突出的部分的寬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小。此外,閥部件的環狀固定部中的外表面側部分與環狀圈的卡定突起之間的尺寸關係也是同樣的。
也就是說,在專利文獻1中,由筒狀蓋體和環狀圈劃分的、用於收納閥部件的環狀固定部的空間為與沒有組裝到混注埠內的單體閥部件中的環狀固定部的截面形狀一致的截面形狀、或為若沒有夾持環狀固定部並將其沿厚度方向及徑向壓縮就無法將其收納的截面形狀。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具有混注埠的連接器中,當夾持並壓縮作為彈性閥體的閥部件時,閥部件的一部分從被環狀圈的卡定突起及筒狀蓋體的卡定突部壓縮的部分向徑向內側被壓出,而存在閥部件的中央部鬆弛的問題。
在彈性閥體的中央部鬆弛的狀態下,當通過凸連接器的插入、拔出而重複進行彈性閥體的開閉動作時,彈性閥體會從最初固定的位置移動,即使拆除凸連接器,也有可能不會恢復至最初位置。
本發明鑑於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在彈性閥體的中央部中產生鬆弛的連接器及輸液組件。
作為本發明的第1方式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具有:彈性閥體,其具有形成有狹縫的頂面及該頂面的相反側的底面;和夾持部,其與上述彈性閥體的上述頂面及上述底面接觸而夾持上述彈性閥體,在從上述頂面側觀察上述彈性閥體的情況下,上述夾持部以包圍上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並且上述彈性閥體具有與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位置相比位於外側的周緣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上述周緣部的體積大於上述彈性閥體沒有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上述周緣部的體積。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優選的是,上述彈性閥體在從上述頂面側觀察的情況下具有大致圓形的外形,且具有殼體,該殼體具有在該彈性閥體的徑向上比上述周緣部靠外側的位置包圍上述彈性閥體的徑向上的周圍的內壁部,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在上述周緣部與上述內壁部之間設有空隙。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構成為,上述彈性閥體在從上述頂面側觀察的情況下具有大致圓形的外形,且具有殼體,該殼體具有在該彈性閥體的徑向上比上述周緣部靠外側的位置包圍上述彈性閥體的徑向上的周圍的內壁部,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上述周緣部的整個區域與上述內壁部接觸。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優選的是,上述彈性閥體具有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中間變細部,在與上述徑向正交且與上述彈性閥體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截面中,上述內壁部的內徑相對於上述中間變細部在上述徑向的外側的位置上成為最大。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優選的是,在與上述厚度方向平行的上述截面中,上述內壁部具有以相對於上述中間變細部在上述徑向的外側的位置上內徑成為最大的方式向上述徑向外側突出的曲線形狀。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優選的是,上述夾持部設在上述殼體上,上述夾持部具有與上述彈性閥體的上述頂面接觸的環狀的頂面側夾持部、和與上述底面接觸且與上述頂面側夾持部一起夾持上述彈性閥體的環狀的底面側夾持部,上述周緣部被收納在如下收納空間中,該收納空間在與上述徑向正交的截面中由上述內壁部、上述頂面側夾持部、上述底面側夾持部、將上述內壁部的一端及上述頂面側夾持部相連的頂面側連結部、和將上述內壁部的另一端及上述底面側夾持部相連的底面側連結部劃分出,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在上述周緣部與上述頂面側連結部及/或底面側連結部之間設有空隙。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構成為,上述夾持部設在上述殼體上,上述夾持部具有與上述彈性閥體的上述頂面接觸的環狀的頂面側夾持部、和與上述底面接觸且與上述頂面側夾持部一起夾持上述彈性閥體的環狀的底面側夾持部,上述周緣部被收納在如下收納空間中,該收納空間在與上述徑向正交的截面中由上述內壁部、上述頂面側夾持部、上述底面側夾持部、將上述內壁部的一端及上述頂面側夾持部相連的頂面側連結部、和將上述內壁部的另一端及上述底面側夾持部相連的底面側連結部劃分出,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上述周緣部與上述頂面側連結部的整個區域及/或底面側連結部的整個區域接觸。
作為本發明的第2方式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具有:彈性閥體,其具有形成有狹縫的頂面及該頂面的相反側的底面,且在從上述頂面側觀察的情況下具有大致圓形的外形;和殼體,其具有夾持部,該夾持部以在從上述頂面側觀察上述彈性閥體的情況下包圍上述狹縫的方式與上述彈性閥體的上述頂面及上述底面接觸來夾持上述彈性閥體,上述殼體具有在上述彈性閥體的徑向上比上述夾持部靠外側的位置包圍上述彈性閥體的徑向上的周圍的內壁部,上述內壁部的最大內徑大於上述彈性閥體沒有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上述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優選的是,上述內壁部的最大內徑大於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上述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
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能夠構成為,在上述彈性閥體被上述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上述內壁部與上述彈性閥體的外壁接觸,由此上述內壁部的最大內徑與上述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變為相等。
本發明的第3方式為具有上述連接器的輸液組件。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連接器及輸液組件,能夠抑制在彈性閥體的中央部中產生鬆弛。
附圖說明
圖1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剖視圖。
圖2是在連接器1中使用的彈性閥體的單體的立體圖。
圖3A表示圖2的彈性閥體的頂面,圖3B表示底面。
圖4A表示從圖3B的I方向觀察到的彈性閥體的側視圖,圖4B表示從圖3B的II方向觀察到的側視圖。
圖5A表示圖3B的彈性閥體的III-III剖視圖,圖5B表示圖3B的IV-IV剖視圖。
圖6是將圖1中的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視圖。
圖7A是表示具有能夠適用於本發明的保持架中的、形狀與圖1、圖6的保持架不同的保持架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7B是表示具有能夠適用於本發明的保持架中的、形狀與圖1、圖6的保持架不同的保持架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8A是表示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前的狀態的剖視圖,圖8B是表示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9是具有能夠適用於本發明的頂面帽蓋中的、形狀與圖8的頂面帽蓋不同的頂面帽蓋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圖10A是表示形狀與圖8所示的彈性閥體不同的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前的狀態的剖視圖,圖10B是表示該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1是能夠適用於本發明的彈性閥體中的、形狀與圖8所示的彈性閥體不同的彈性閥體的剖視圖。
圖12是表示在本發明的連接器中插入有凸連接器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3是表示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輸液組件的圖。
圖14是作為比較例的連接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圖14來說明本發明的連接器及輸液組件的實施方式。此外,在各圖中對通用的部件標註相同的附圖標記。
首先,說明本發明的連接器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是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剖視圖。
如圖1所示,連接器1具有殼體2、和安裝在該殼體2上的彈性閥體3。
殼體2是具有劃分出供凸連接器100(參照圖12)從外側插入的插入口4的帽蓋5、和支承帽蓋5的保持架6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帽蓋5劃分出的中空部70相當於插入口4。
帽蓋5具有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後述的彈性閥體3被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壓縮、夾持而在中空部70內的位置被固定。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的作為插入口4的中空部70由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劃分出。
保持架6是支承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的部件。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是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雙方與保持架6接觸而被支承的結構,但是也可以採用使底面帽蓋8保持在頂面帽蓋7上、且僅使頂面帽蓋7與保持架6接觸而支承在保持架6上的結構。另外也可以相反地是使頂面帽蓋7保持在底面帽蓋8上、且僅使底面帽蓋8與保持架6接觸而支承在保持架6上的結構。
作為構成殼體2的保持架6、以及作為帽蓋5的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的材料,可以列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烴;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聚碳酸酯;聚-(4-甲基-1-戊烯);離聚物;丙烯酸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樹脂);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1,4-環己烷二甲醇酯(PCT)等聚酯;聚醚;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聚醚醯亞胺;聚甲醛(POM);聚苯醚;改性聚苯醚;聚碸;聚醚碸;聚苯硫醚;聚芳酯;芳香族聚酯(液晶聚合物);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等的氟類樹脂等各種樹脂材料。另外,也可以是包含這些材料中的一種以上的共混聚合物或聚合物合金等。除此以外,也可以是各種玻璃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材料。
彈性閥體3以在將凸連接器100(參照圖12)相對於連接器1裝拆時能夠彈性變形而開閉的方式設有狹縫9,且以將由作為帽蓋5的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劃分出的插入口4封堵的方式配置。具體地說,彈性閥體3被由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構成的夾持部48(參照圖6)夾持,而在連接器1內的位置被固定。
彈性閥體3通過模具成形而成,且能夠彈性變形地形成。作為該彈性閥體3的材料,可以列舉例如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丁腈橡膠、氯丁橡膠、丁基橡膠、丙烯酸橡膠、乙丙橡膠、Hydrin橡膠、氨酯橡膠、矽橡膠、氟橡膠這樣的各種橡膠材料;苯乙烯類、聚烯烴類、聚氯乙烯類、聚氨酯類、聚酯類、聚醯胺類、聚丁二烯類、反式聚異戊二烯類、氟橡膠類、氯化聚乙烯類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也可以是將這些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混合而成的材料。
另外,優選彈性閥體3的硬度為20~60°(A硬度)。由此,能夠對彈性閥體3確保合適的彈性力,因此能夠使彈性閥體3產生後述的彈性變形。
以下說明本實施方式中的各部件及由各部件構成的特徵部的詳細情況。
[彈性閥體3]
圖2是彈性閥體3單體的立體圖。圖3A及圖3B是分別表示彈性閥體3單體的頂面10及底面11的圖,圖4A及圖4B示出從圖3B所示的I及II分別觀察到的彈性閥體3的側視圖。另外,圖5A及圖5B是分別表示圖3B中的彈性閥體3的III-III及IV-IV剖視圖的圖。
如圖2~圖5所示,彈性閥體3為在從頂面10側觀察的情況下具有大致圓形的外形的盤狀的盤狀閥體,如圖5所示,彈性閥體3具有:在彈性閥體3的徑向A上被後述的殼體2的夾持部48(參照圖6)夾持的中間變細部12、在徑向A上與被夾持部48夾持的位置相比位於內側的中央部13、和在徑向A上與被夾持部48夾持的位置相比位於外側的周緣部14。
彈性閥體3的作為外壁的一部分的頂面10由中央部13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與該中央部頂面區域15相比在徑向A上位於外側的中間變細部12的中間變細部頂面區域16、和與該中間變細部頂面區域16相比在徑向A上進一步位於外側的周緣部14的周緣部頂面區域17構成。
如圖2~圖5所示,中央部頂面區域15具有:與中間變細部頂面區域16及周緣部頂面區域17相比在外方(在圖4、5中為上方)沿徑向A延伸的平面狀的中央平面部18、和沿與該中央平面部18正交的厚度方向B(與徑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環狀的側壁部19。
在中央平面部18的中央形成有一字狀的狹縫9。該狹縫9通過模具成形而成,其為在成形時沒有貫穿至底面11而在模具成形後例如最初插入凸連接器100時貫穿至底面11的結構。此外,也能夠在模具成形完成後將使狹縫9貫穿的工序作為製造工序的一部分來執行。
另外,如圖3A所示,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中央平面部18形成為在彈性閥體3沒有收納於插入口4(參照圖1)的狀態下,在狹縫9的長度方向(在圖3A中為上下方向)側具有短軸、在與狹縫9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圖3A中為左右方向)上具有長軸的橢圓形狀。但是,當彈性閥體3收納於插入口4時,由於在橢圓的長軸側,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側壁部19被頂面帽蓋7的內壁42(參照圖1)擠壓,從而該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中央平面部18呈圓形,與此相隨,狹縫9的內表面彼此密接而封閉。此外,在圖1、之後參照的圖6~圖10、圖14中,為了使結構容易理解而沒有將狹縫9描繪為密接而封閉的狀態,但實際上為內表面彼此密接而封閉的狀態。
在此,如圖2~圖5所示,中央部頂面區域15除上述的中央平面部18及側壁部19以外還具有將中央平面部18的外緣和側壁部19連接的曲面部20。具體地說,曲面部20在與狹縫9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例如圖5A所示的截面)的剖視下具有圓弧形狀,經由該曲面部20將中央平面部18和側壁部19連接。通過像這樣設置曲面部20,在將彈性閥體3安裝在殼體2中的狀態下,在拔出被插入的凸連接器100(參照圖12)而被壓入在連接器1(參照圖1)內的彈性閥體3因恢復力而返回到規定的位置時,彈性閥體3的頂面10難以鉤掛到位於插入口4的入口附近的殼體2的內壁42(參照圖1)上。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A所示,構成為在橢圓形的中央平面部18的長軸方向(在圖3A中為與狹縫9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越是位於距狹縫9的距離遠的位置的曲面部20則該方向上的曲面部20的長度L越長。這是因為,在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中央平面部18的外緣中,越是在橢圓形的中央平面部18的長軸方向上位於距狹縫9的距離遠的位置的外緣,則在彈性閥體3因恢復力而返回到規定的位置時越容易與殼體2的內壁42鉤掛。
此外,如圖5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包含狹縫9的與狹縫9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截面上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雖然在中央平面部18的兩端沒有設置圓弧形狀的曲面部20,中央平面部18和側壁部19以大致直角的角度直接連接,但是也可以在中央平面部18的外緣整個區域內設置曲面部20,即在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以包圍中央平面部18的周圍的方式設置曲面部20。
如圖2及圖5所示,周緣部14的周緣部頂面區域17具有:平面狀的周緣平面部21,其沿徑向A延伸;和環狀的側壁部22,其與該周緣平面部21的內緣連續,且隨著在與周緣平面部21正交的厚度方向B上向底面11側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此外,雖然本實施方式的側壁部22在圖5A及圖5B的剖視下呈曲線狀延伸,但是也可以為在該剖視下呈直線狀延伸的結構。另外,雖然本實施方式的側壁部22為隨著在厚度方向B上向底面11側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的結構,但是也可以為與厚度方向B平行的圓筒狀。但是,若如本實施方式那樣使側壁部22為隨著在與周緣平面部21正交的厚度方向B上向底面11側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的錐面形狀,則在組裝彈性閥體3時,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參照圖6)通過周緣部頂面區域17的側壁部22而以與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側壁部19接觸的方式、並進一步以將側壁部19向插入口4(參照圖6)側推壓的方式被引導,因此抑制彈性閥體3中的被夾持部48(參照圖6)夾持的徑向A上的位置不均衡。而且,由於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通過側壁部22而以與側壁部19接觸的方式、並進一步以將側壁部19向徑向內側推壓的方式被引導,所以在由夾持部48夾持彈性閥體3時,被夾持部48壓縮的部分被向插入口4側壓出,而能夠抑制在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13的底面側產生鬆弛。其詳細情況將在後敘述(參照圖11)。
中間變細部12的中間變細部頂面區域16是將上述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環狀的側壁部19、和周緣部頂面區域17的環狀的側壁部22設為相對的槽壁的頂面環狀槽23的環狀槽底24。後述的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參照圖6)進入該頂面環狀槽23而與環狀槽底24接觸,並壓縮彈性閥體3而形成夾持部48。
彈性閥體3的與頂面10為相反側的面、即與頂面10同樣地構成彈性閥體的外壁的一部分的底面11,由中央部13的中央部底面區域25、與該中央部底面區域25相比在徑向A上位於外側的中間變細部12的中間變細部底面區域26、和與該中間變細部底面區域26相比在徑向A上進一步位於外側的周緣部14的周緣部底面區域27構成。
中央部底面區域25具有:底面11側的中央平面部28,其為與頂面10側的中央平面部18平行的面;和中央突出部29,其與該中央平面部28相比位於徑向A的外側並且與中央平面部28相比向外方(在圖4、5中為下方)突出。
在底面11側的中央平面部28上沒有形成狹縫9,但如上所述,例如在最初插入凸連接器100(參照圖12)時,形成在彈性閥體3的頂面10側的中央平面部18上的狹縫9的底端部與底面11側的中央平面部28之間的部分會裂開,由此狹縫9從頂面10側的中央平面部18連通至底面11側的中央平面部28。此外,在圖3B中,為便於說明而以虛線示出處於頂面10側的狹縫9的位置。
中央突出部29與中央平面部28相比向外方突出,因此相較於頂面10側的中央平面部18與底面11側的中央平面部28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壁厚,頂面10側的中央平面部18與中央突出部29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壁厚更厚。在沒有設置中央突出部29的結構的情況下,在凸連接器100插入時或拔出時等對彈性閥體3施加過度的載荷時、或在凸連接器100反覆插入及拔出的情況下,存在連通的狹縫9的底面11側的長度方向端部會裂開的問題,但通過設置中央突出部29來加強狹縫9的長度方向端部而能夠抑制上述問題的發生。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從底面11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以包圍中央平面部28的方式形成環狀的中央突出部29,其中與形成在頂面10上的狹縫9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相對應的部分的壁厚形成得最厚。通過成為這樣的結構,而能夠抑制貫穿的狹縫9的長度方向上的端部裂開,並且能夠同時實現彈性閥體3的凸連接器插入性的良好和彈性恢復力的維持。
另外,在中央突出部29的外緣上連續有環狀的側壁部30,該環狀的側壁部30是將與厚度方向B大致平行的面和相對於厚度方向B傾斜的面在周向E上連續而成的。具體地說,如圖3B、圖5A及圖5B所示,側壁部30中的相對於狹縫9而位於與狹縫9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圖3B中為短軸方向)上的部分由與厚度方向B大致平行的面構成,側壁部30中的相對於狹縫9而位於狹縫9的長度方向(在圖3B中為長軸方向)上的部分由隨著在厚度方向B上趨向於頂面10側而徑向A上的外徑逐漸增加的面構成。
如圖5所示,周緣部底面區域27具有:沿徑向A延伸的平面狀的周緣平面部31;和與該周緣平面部31的內緣連續、且向與周緣平面部31大致正交的厚度方向B延伸的環狀的側壁部32。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側壁部32在圖5的剖視中為沿厚度方向B延伸的結構,但也可以為隨著在厚度方向B上向頂面10側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的結構。若為這樣的結構,則如後述那樣,在組裝彈性閥體3時,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參照圖6)通過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側壁部32而以與中央部底面區域25的側壁部30接觸的方式、並進一步以推壓側壁部30的方式被引導,來抑制彈性閥體3中的被夾持部48(參照圖6)夾持的徑向A上的位置不均衡。而且,由於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通過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側壁部32而以與中央部13的側壁部30接觸的方式、並進一步以將側壁部30向徑向內側推壓的方式被引導,所以在由夾持部48(參照圖6)夾持彈性閥體3時,被夾持部48壓縮的部分流向插入口4側,而能夠進一步抑制在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產生鬆弛。詳細情況將在後敘述(參照圖11)。
中間變細部12的中間變細部底面區域26是將上述的中央部底面區域25的環狀的側壁部30、和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環狀的側壁部32設為槽壁的底面環狀槽33的環狀槽底34。後述的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進入該底面環狀槽33而與環狀槽底34接觸,並與底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一起壓縮、夾持彈性閥體3而形成夾持部48(參照圖6)。
此外,如圖2~圖5所示,彈性閥體3的頂面10中的周緣部頂面區域17的徑向A上的外緣、和底面11中的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徑向A上的外緣通過與頂面10及底面11一起構成彈性閥體3的外壁的環狀的側壁部35而連接。此外,如圖4、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側壁部35為與厚度方向B平行的外周面。
[頂面帽蓋7]
圖6是表示上述的彈性閥體3被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夾持的狀態的放大剖視圖。以下一邊參照圖1及圖6一邊說明頂面帽蓋7、底面帽蓋8及保持架6的結構。
如圖1所示,頂面帽蓋7由大致圓筒狀的中空筒部36、和設在該中空筒部36的一端側的凸緣部37構成。如圖6所示,中空筒部36的作為另一端側的上表面(圖6中的上表面)為沿彈性閥體3的徑向A(在圖1、圖6中和與凸連接器100的插入方向C正交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平面狀的延伸部38。在該延伸部38中包含有劃分供凸連接器100從外方插入的插入口4的一端的大致圓形的緣39。在中空筒部36的外周面上以能夠與由ISO594規定的鎖定連接器(lock connector)螺合的方式形成有螺紋牙40。凸緣部37是與中空筒部36一體地模具成形而成的部位,構成為通過使凸緣部37與後述的保持架6卡合來將頂面帽蓋7保持在保持架6上。
如圖6所示,在中空筒部36的內壁中的緣39附近設有卡定突起41,該卡定突起41朝向凸連接器100的插入方向C突出並進入上述的彈性閥體3的頂面環狀槽23(參照圖2、圖3及圖5)而與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一起壓縮彈性閥體3。形成在緣39與卡定突起41之間的、頂面帽蓋7的環狀的內壁42構成為,在沒有插入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與上述的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側壁部19(參照圖2~圖5)接觸,在插入有凸連接器100的狀態(參照圖12)下與凸連接器100接觸。也就是說,在沒有插入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參照圖2~圖5)嵌入到由內壁42包圍的大致圓柱狀的空間中,在插入有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凸連接器100通過圓筒狀的內壁42而與頂面帽蓋7嵌合。此外,雖然本實施方式中的內壁42是相對於插入方向C平行的圓筒狀,但是也可以根據凸連接器100的外形而設為內徑朝向插入方向C逐漸減小的錐面狀。
另外,如圖6所示,在沒有插入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中的沿彈性閥體3的徑向A延伸的中央平面部18與緣39相比位於凸連接器插入方向C的相反方向D側。即,中央部頂面區域15的一部分與緣39相比向相反方向D側突出。
通過成為這樣的結構,醫療工作者等使用者在擦去附著在彈性閥體3的作為外壁的頂面10附近的藥液等時,即使彈性閥體3被向連接器1的內方(凸連接器100的插入方向C)稍微壓入,也難以由於該壓入而在彈性閥體3的中央部頂面區域15與頂面帽蓋7中的緣39之間形成層差(內壁42向外部露出那樣的層差),因此容易擦去藥液等。
[底面帽蓋8]
如圖1所示,底面帽蓋8與頂面帽蓋7同樣地為具有大致圓筒狀的中空筒部43、和設在中空筒部43的一端側的凸緣部44的結構。在中空筒部43的另一端側設有卡定突起45,該卡定突起45朝向凸連接器100的插入方向C的相反方向D突出,並進入上述的彈性閥體3的底面環狀槽33(參照圖3B、圖5)而與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一起壓縮、夾持彈性閥體3(參照圖6)。
關於底面帽蓋8,其與頂面帽蓋7的中空筒部36的內表面及/或凸緣部37的下表面(圖1中的下表面)超聲波粘合,由此,由頂面帽蓋7保持,並進一步由後述的保持架6來支承底面帽蓋8的凸緣部44,由此位置被固定。
[保持架6]
如圖1所示,保持架6支承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並在其內部劃分出中空部71。雖然本實施方式的保持架6通過與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直接接觸來支承兩者,但是也可以為例如保持架6不與頂面帽蓋7接觸而僅與底面帽蓋8直接接觸,並使頂面帽蓋7與底面帽蓋8接觸來支承在底面帽蓋8上的結構。即也可以為保持架6與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中的某一方直接接觸來進行支承、且不與另一方直接接觸的結構。此外,優選直接接觸的部件彼此通過例如超聲波粘合等而粘合。
另外,在沒有插入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由頂面帽蓋7的內壁和底面帽蓋8的內壁劃分出的插入口4(中空部70)與中空部71連通。在此,插入口4與中空部71「連通」表示兩個空間相連,不僅表示兩個空間直接相連,也包含經由其他的空間而相連。此外,圖1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的插入口4與中空部71為直接相連的結構。
另外,雖然詳細情況將在後敘述,但在連接器1中插入有凸連接器100時,凸連接器100的前端部101從插入口4通過而進入至中空部71內或其附近,凸連接器100內的液體流路與保持架6的中空部71連通。
而且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保持架6雖然具有在內周面上設有鎖定連接器用的螺紋牙的大致圓筒狀的外筒部46、和設在由該外筒部46劃分出的中空部中的公魯爾接頭部47,但並不限定於該保持架6的形狀,能夠使用各種保持架,且能夠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用途等而適當變更。例如,可以列舉具有圖7A所示的保持架60的連接器110。保持架60具有:由在內部具有中空部的大致圓筒狀的框體構成的保持架主體61、和從保持架主體61的外周面突出的圓筒狀的上遊埠部62及下遊埠部63。保持架主體61內部的中空承擔從上遊埠部62到達至下遊埠部63的液體流路64的一部分。另外在保持架60的外壁上支承有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圖7A所示的保持架60的內部的液體流路的形狀、和伴隨著液體流路的形狀的外形與保持架6不同,但彈性閥體3、頂面帽蓋7、底面帽蓋8能夠使用與上述部件相同的部件。
另外,除上述的保持架60以外,也能夠代替保持架6而使用圖7B所示那樣的保持架600。圖7B示出作為連接器120的三向活栓。該三向活栓中的保持架600具有:將活栓(cock)601收納在內部的大致圓筒狀的保持架主體602;設在保持架主體602的外壁上的大致圓筒狀的上遊埠部603;隔著保持架主體602且在與上遊埠部603相反的一側的位置上設在保持架主體602的外壁上的大致圓筒狀的下遊埠部604;和在與上遊埠部603及下遊埠部604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上設在保持架主體602的外壁上的分支埠部605。能夠在保持架600的內部形成在圖7B中以箭頭示出的那樣的液體流路606。彈性閥體3、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設在圖7B所示的保持架600的分支埠部605的端部,由保持架600支承。
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為由構成帽蓋5的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來夾持彈性閥體3的結構,但並不限於這樣的結構。例如也可以是,由單一的部件來構成底面帽蓋8和保持架6,使保持架6自身具有底面帽蓋8的功能,並由構成帽蓋5的頂面帽蓋7和保持架6來夾持彈性閥體3。另外,也可以代替保持架6的形狀而使用保持架60的形狀並由單一的部件來構成底面帽蓋8和保持架60,還可以代替保持架6的形狀而使用保持架600的形狀並由單一的部件來構成底面帽蓋8和保持架600。
[夾持彈性閥體3的夾持部48]
接下來,詳細地說明由頂面帽蓋7和底面帽蓋8來壓縮、夾持彈性閥體3的結構。
如圖6所示,彈性閥體3以封堵由頂面帽蓋7的中空筒部36及底面帽蓋8的中空筒部43劃分的中空部70(插入口4)的方式安裝。具體地說,夾持部48與彈性閥體3的形成有狹縫9的頂面10、及該頂面10的相反側的底面11接觸來夾持彈性閥體3,由此彈性閥體3在中空部70內的位置被固定。更具體地說,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進入彈性閥體3的頂面環狀槽23(參照圖5等),並且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進入彈性閥體3的底面環狀槽33,而從頂面10的槽底24(參照圖5等)及底面11的槽底34壓縮彈性閥體3,由此形成夾持部48,固定彈性閥體3在中空部70中的位置。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在被夾持部48夾持前的狀態下在厚度方向B上具有1.0mm左右的厚度,但通過夾持部48的壓縮而被壓縮至成為在厚度方向B上無法彈性變形的薄度(例如0.2~0.3mm),該壓縮量為一個例子,能夠根據彈性閥體的形狀和/或大小等而適當變更。
在此,夾持部48由與彈性閥體3的頂面10接觸的頂面側夾持部49、和與彈性閥體3的底面11接觸且與頂面側夾持部49一起夾持彈性閥體3的底面側夾持部50構成,在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夾持部48以包圍狹縫9的方式設置成大致圓形。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的頂面側夾持部49為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的頂端部,底面側夾持部50為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的頂端部。另外,「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表示將頂面側夾持部49和底面側夾持部50投影到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假想平面上的情況,並不表示實際是否能看到。
彈性閥體3在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從頂面10側觀察的情況下,具有由夾持部48夾持的中間變細部12、與中間變細部12相比在徑向A上位於內側的中央部13、和與中間變細部12相比在徑向A上位於外側的周緣部14。
此外,在該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被頂面帽蓋7的內壁的一部分及底面帽蓋8的外壁的一部分包圍周圍。關於其詳細情況將在後敘述(參照圖8等)。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夾持部48在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在彈性閥體3的周向E(參照圖3)的整個區域範圍內設置,但也能夠為通過例如梳齒狀的突起而在周向E上每隔規定間隔地分離地配置等僅設在周向E的一部分上的結構。但是,若構成為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將夾持部48設置在周向E的整個區域中且在周向E的整個區域中與彈性閥體3的頂面10及底面11接觸,則能夠進一步抑制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及周緣部14相對於凸連接器的反覆插入及拔出而向插入口4側移動。
而且,本實施方式的夾持部48由殼體2構成。具體地說,本實施方式的夾持部48由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的前端部、和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的前端部構成,但夾持部48的形態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由構成殼體的部件以外的部件來構成夾持部。另外,在由殼體構成夾持部的情況下,也不限於本實施方式中的夾持部48的形態,例如也可以是,殼體具有位於彈性閥體的頂面側的頂面側部件、位於彈性閥體的底面側的底面側部件、和位於頂面側部件與底面側部件之間且通過被兩者夾持而與彈性閥體的頂面及底面直接接觸來夾持彈性閥體的接觸部件,並由該接觸部件來構成夾持部。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由頂面側部件和底面側部件夾入接觸部件來形成夾持部,因此成為頂面側部件及底面側部件不與彈性閥體的頂面及底面直接接觸的結構。
[關於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
接下來,說明彈性閥體3被殼體2中的夾持部48、換言之被由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1及45構成的頂面側夾持部49及底面側夾持部50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與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之間的關係。
此外,「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表示如在圖1等中示出那樣的彈性閥體被組裝到連接器內而能夠由醫療工作者等使用者將其作為連接器來使用的狀態。另外,「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表示彈性閥體沒有被組裝到連接器內的狀態、即例如圖2~圖5所示那樣的彈性閥體單體下的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V1大於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V2。
首先,說明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的比較例的連接器200。圖14示出作為比較例的連接器200。該連接器200與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相比,在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前後沒有使周緣部的體積發生變化的方面上不同。圖14A示出連接器200的彈性閥體203沒有被夾持部248夾持的狀態,圖14B示出彈性閥體203被夾持部248夾持的狀態。此外,圖14A的虛線示出彈性閥體203被夾持部248夾持的狀態下的底面帽蓋208的位置。
如圖14所示,彈性閥體203沒有被夾持部2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203的周緣部214已經比彈性閥體203被夾持部248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251(在圖14A中為由實線的頂面帽蓋207和虛線的底面帽蓋208劃分出的空間,在圖14B中為由實線的頂面帽蓋207和實線的底面帽蓋208劃分出的空間)大。也就是說,在從彈性閥體203沒有被夾持部248夾持的圖14A所示的狀態、向被夾持部248夾持的圖14B所示的狀態變化時,彈性閥體203的周緣部214被劃分收納空間251的壁面壓縮而體積減少。
因此,由於夾持部248的壓縮,從中間變細部212的位置被向徑向A壓出的彈性閥體203的一部分容易被向中央部213側壓出而不是向周緣部214側,而有可能產生圖14B所示那樣的中央部213的底面211側的鬆弛。若具有圖14B所示那樣的鬆弛,則與沒有鬆弛的結構相比,將彈性閥體203的中央部213在徑向A上向周緣部214側拉伸的力減弱,因此在反覆進行凸連接器的插入、拔出時,彈性閥體203的中央部213有可能伸長。若彈性閥體203的中央部213伸長,則即使拆除凸連接器,該中央部213也有可能不會恢復至最初位置。
另外,當具有圖14B所示那樣的鬆弛時,在將圖12所示那樣的凸連接器100插入到連接器200中時,被凸連接器100和頂面帽蓋207及底面帽蓋208的內壁夾持的彈性閥體203的體積增大。其結果為,凸連接器100的插入阻力增加,凸連接器的插入性有可能降低。而且,也有可能在彈性閥體203上形成磨傷,若在彈性閥體203上形成有磨傷,則磨掉的閥體片有可能成為異物、或彈性閥體203的恢復力有可能降低。
對此,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如上述那樣為在從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向被夾持的狀態變化時,使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增加的結構,因此與上述的作為比較例的連接器200不同,難以產生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的鬆弛。以下,詳細地說明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的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變化。
圖8是表示在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與沒有被夾持的狀態之間的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變化的圖。具體地說,圖8A為彈性閥體3、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即將被組裝之前的狀態、即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圖8B表示彈性閥體3被組裝到連接器1內的狀態、即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
如圖8A、圖8B所示,當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被夾持部48壓縮時,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的體積向徑向A外側移動,因此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與中間變細部12被夾持部48壓縮前的狀態相比增加。
具體地說,如圖8所示,殼體2劃分出能夠收納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環狀的收納空間51。更具體地說,殼體2具有內壁部52,該內壁部52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徑向A上比周緣部14靠外側的位置包圍彈性閥體3的徑向A上的周圍,收納空間51在與徑向A正交的截面(為與厚度方向B平行的截面,也為與凸連接器插入方向C平行的截面)中,由內壁部52、頂面側夾持部49、底面側夾持部50、將內壁部52的一端(在圖8中為凸連接器的插入方向C的相反方向D側的一端)及頂面側夾持部49相連的頂面側連結部53、和將內壁部52的另一端(在圖8中為插入方向C側的一端)及底面側夾持部50相連的底面側連結部54劃分出。
圖8A是表示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的圖,但以虛線示出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所示,當觀察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和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在圖8A中為實線的頂面帽蓋7的一部分的內壁和虛線的底面帽蓋8的一部分的外壁)時,在它們之間設有空隙55。換言之,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V2(參照圖8A)小於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51的體積V3(參照圖8B)。
因此,在從圖8A的狀態向圖8B所示的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變化的情況下,中間變細部12通過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及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的壓縮而發生壓縮變形,並且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以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在徑向A上向周緣部14側壓出的方式移動。也就是說,若如本實施方式那樣為V2<V3的體積關係,則與為V2≥V3的體積關係的結構相比,能夠容易使從中間變細部12移動的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向周緣部14側移動。因此,在從圖8A所示的狀態向圖8B所示的狀態變化時,即在將彈性閥體3組裝到連接器1上時,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向中央部13側移動,由此抑制中央部13的背面11側鬆弛。
換言之,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成為由於夾持部48的壓縮而使一部分的彈性閥體3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被壓出而移動的狀態,因此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V1與沒有被夾持部3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體積V2相比增大。
此外,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是在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與被夾持部48夾持的位置相比位於外側的部分。在此,彈性閥體3中的「被夾持部夾持的位置」表示彈性閥體3中的被頂面側夾持部49及底面側夾持部50夾持的位置。因此,「彈性閥體的周緣部」表示與將頂面側夾持部中的最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和底面側夾持部中的最靠徑向外側的位置連結的線段相比位於徑向外側的部分。
具體地說,本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在圖1、圖6所示的剖視(通過從頂面10側觀察彈性閥體3的情況下的狹縫9的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點且與彈性閥體3的厚度方向B平行的截面)下,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相對於將頂面側夾持部49中的位於徑向A最外側的點P、和底面側夾持部50中的位於徑向A最外側的點Q連結的假想線(參照圖8B的雙點劃線),而成為徑向A的外側的部分。
彈性閥體3中的被夾持部48夾持的位置能夠通過上述手法來進行特定,由此也能夠對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進行特定。此外,彈性閥體3沒有被組裝到連接器1內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通過對在彈性閥體3被組裝到連接器1內時被夾持部48夾持的位置進行特定來特定(參照圖8A的雙點劃線)。
像這樣,能夠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和沒有被夾持的狀態下比較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
接下來,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圖8所示的本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及收納空間51。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B所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與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之間也維持有空隙55。換言之,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也由劃分收納空間51的殼體2的內壁和周緣部14的外壁劃分出空隙55。
若為通過使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被夾持部48壓縮並夾持來使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的增加的結構,則也可以構成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的整個區域與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的整個區域接觸,而在兩者之間沒有空隙55。但是,優選如本實施方式那樣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與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之間也維持有空隙55的結構。
在為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的整個區域與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的整個區域接觸、且周緣部14推壓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的結構的情況下,在由夾持部48夾持並壓縮彈性閥體3的過程中,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體積增加,由此收納空間51被周緣部14充滿。也就是說,在基於夾持部48對彈性閥體3的夾持(中間變細部12的壓縮)完成之前(在彈性閥體3向連接器1內的組裝完成之前),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從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整個區域發生壓縮變形,而從壁面施加有反作用力。若在該狀態下繼續基於夾持部48對彈性閥體3的夾持,則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由於來自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的反作用力而容易在徑向A上被向中央部13側壓出。即,若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周緣部14的外壁與劃分收納空間51的壁面之間維持有空隙55的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則與在該狀態下沒有空隙55的結構相比,能夠進一步抑制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的鬆弛。
接下來,詳細地說明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空隙55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A所示,在內壁部52與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之間設有空隙55,其中內壁部52在徑向A上比周緣部14靠外側的位置包圍彈性閥體3的徑向A上的周圍。這是為了當通過夾持部48來壓縮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時,將一部分的彈性閥體3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朝向徑向A的外側壓出,使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容易向徑向A的外側鼓出。尤其是,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在徑向A上的寬度比較薄(例如1mm以下)的結構的情況下,當通過夾持部48來壓縮、夾持彈性閥體3時,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更容易向徑向A的外側鼓出,因此在內壁部52與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之間設置空隙是有益的。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B所示,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的一部分與內壁部52的一部分接觸的結構,但在周緣部14與內壁部52之間依然設有空隙55。也可以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周緣部14的外壁與內壁部52的整個區域接觸而在兩者之間沒有空隙55的結構,但優選為如上述那樣在該狀態下維持有空隙55的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周緣部14的在徑向A上的寬度比較薄的結構,因此通過彈性閥體3的基於夾持部48的壓縮,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中的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位於徑向A的外側的部分(在厚度方向B上位於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上的部分)最向外側鼓出。並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側壁部35的該部分成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與內壁部52的一部分接觸的結構,但優選為側壁部35的該部分也不與內壁部52接觸的結構。這樣的結構通過使用例如圖9所示那樣的形狀與本實施方式中的頂面帽蓋7不同的頂面帽蓋700而容易實現。
圖9所示的連接器130的頂面帽蓋700與頂面帽蓋7同樣地在與彈性閥體3的厚度方向B平行的截面中具有內壁部520。但是,本實施方式中的頂面帽蓋7的內壁部52在圖1、圖6的剖視下為與厚度方向B大致平行的直線,與此相對,圖9所示的頂面帽蓋700的內壁部520在該剖視下具有以相對於中間變細部12在徑向A的外側的位置上內徑成為最大的方式向徑向A外側突出的曲線形狀。
通過成為這樣的結構,頂面帽蓋700的內壁部520的內徑相對於中間變細部12在徑向A的外側的位置上成為最大。因此,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中的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位於徑向A的外側的部分能夠不與內壁部520接觸。
此外,如圖9所示,頂面帽蓋700的內壁部520具有以相對於中間變細部12在徑向A的外側的位置上內徑成為最大的方式向徑向A外側突出的曲線形狀,但只要為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中的相對於中間變細部12位於徑向A的外側的位置上的部分不與內壁部接觸的結構即可,並不限於圖9所示的頂面帽蓋700的內壁部520的結構。
另外,在圖8及圖9所示的連接器1及130中,示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的一部分與內壁部52、520的一部分接觸的結構,但也可以為側壁部35完全不與內壁部52、520接觸的結構。
如此前所說明那樣,在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前後周緣部14的體積會發生變化,但該體積變化也能夠作為徑向A上的彈性閥體3的外徑的變化來說明。即,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1與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2相比變大(參照圖8A、圖8B)。此外,「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表示將彈性閥體投影到從頂面側觀察彈性閥體的假想平面上的情況下的彈性閥體的外徑。
另外,如上述那樣,當通過夾持部48來夾持、壓縮彈性閥體3時,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中的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位於徑向A的外側的部分比較容易鼓出(參照圖9)。因此,除了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前後的最大外徑X1、X2的關係以外,還能夠通過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3的外徑、和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3的外徑來說明周緣部14的上述體積變化。
具體地說,成為如下的結構: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3的外徑大於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3的外徑(參照圖8A、圖8B)。
而且,也能夠將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前後的周緣部14的體積變化表示為內壁部52的內徑與彈性閥體3的外徑之間的關係。即,內壁部52的最大內徑X3大於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2(參照圖8A)。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內壁部52為大致圓筒狀,因此內壁部52的內徑在凸連接器插入方向C的任意位置上大致相等,該內徑成為內壁部52的最大內徑X3。
另外,如上述那樣,當通過夾持部48來夾持、壓縮彈性閥體3時,周緣部14的側壁部35中的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中間變細部12位於徑向A的外側的部分比較容易鼓出(參照圖9)。因此,除了內壁部52的最大內徑X3與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2之間的關係以外,還能夠通過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內壁部52的內徑、和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的外徑來表示周緣部14的上述體積變化。具體地說,成為如下的結構: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內壁部52的內徑大於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包含中間變細部12在內的與徑向A平行的截面中的彈性閥體的外徑(參照圖8A、圖8B)。
此外,如圖8B所示,也可以構成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內壁部52與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的外壁接觸,由此內壁部52的最大內徑X3與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1變為相等,但優選為內壁部52的最大內徑X3大於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3的最大外徑X1的結構。
如以上那樣,優選收納空間51中的空隙55如圖8A所示那樣相對於周緣部14設在徑向A的外側,但從抑制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的鬆弛的觀點考慮,除了該位置以外進一步優選相對於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也設在厚度方向B的外側。
當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時,彈性閥體3的一部分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被向周緣部14側壓出,但該被向周緣部14側壓出的部分除了能夠影響周緣部14的在徑向A上的外徑增加以外,還能夠影響周緣部14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厚度增加。因此,優選使彈性閥體3為例如如圖10所示,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長度T1比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51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長度T2(在圖10中為實線的頂面帽蓋7的頂面側連結部53和虛線的底面帽蓋8的底面側連結部54所夾的厚度方向B上的長度)短的結構。
在此,「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長度」表示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延伸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A所示,為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頂面區域17的周緣平面部21和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周緣平面部31所夾的厚度方向B上的延伸長度。
另外,「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長度」表示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的在厚度方向上的空間寬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A所示,為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頂面側連結部53和底面側連結部54所夾的厚度方向B上的空間寬度。更具體地說,為由頂面側連結部53中的最位於凸連接器100的插入方向C的相反方向D側的點、和底面側連結部54中的最位於插入方向C側的點劃定的厚度方向B上的空間寬度。
通過成為上述的T1<T2的關係,在從圖10A的狀態向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壓縮的圖10B的狀態變化時,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能夠在厚度方向B上使厚度增加。換言之,能夠使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14的在厚度方向B上的長度T3(參照圖10B)變得比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的長度T1長。
此外,只要為在從彈性閥體3沒有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例如圖10A所示的狀態)向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例如圖10B所示的狀態)而進行狀態變化時,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能夠在厚度方向B上使厚度增加的結構即可,也可以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與頂面側連結部53的整個區域及/或底面側連結部54的整個區域接觸的結構。
但是,優選為如圖10所示,在彈性閥體3被夾持部48夾持的狀態下,在周緣部14與頂面側連結部53及/或底面側連結部54之間依然設有空隙的結構。由此,抑制彈性閥體3的周緣部14因頂面側連結部53及/或底面側連結部54而受到反作用力,從而在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難以形成鬆弛。
而且,能夠代替本實施方式中的彈性閥體3而使用圖11所示那樣的彈性閥體300。如圖11所示,彈性閥體300構成為周緣部頂面區域17中的側壁部22隨著向與周緣部頂面區域17的周緣平面部21正交的厚度方向B的底面11側(在固定於連接器1內的狀態下為凸連接器插入方向C)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並且構成為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側壁部320隨著向與周緣部底面區域27的周緣平面部31正交的厚度方向B的頂面10側(在固定於連接器1內的狀態下為凸連接器插入方向C的相反方向D)前進而徑向A上的內徑逐漸減小。若使用這樣的彈性閥體300,則在組裝彈性閥體300、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時,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通過側壁部22而以將側壁部19向徑向A的內側推壓的方式被引導,因此頂面帽蓋7的卡定突起41的插入口4側的面與彈性閥體300的側壁部19密接。另外,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通過側壁部320而以將側壁部30向徑向A的內側推壓的方式被引導,因此底面帽蓋8的卡定突起45的插入口4側的面與彈性閥體3的側壁部30密接(參照圖6等)。
通過像這樣使卡定突起41及45的插入口4側的面與彈性閥體300的外壁密接,而能夠在通過夾持部48來壓縮彈性閥體300時容易使從中間變細部12的位置被壓出的彈性閥體300的一部分向作為徑向A的外側的周緣部14側移動,其結果為,能夠進一步抑制彈性閥體300的中央部13的底面11側的鬆弛。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壁部52、頂面側夾持部49及頂面側連結部53為頂面帽蓋7的內壁的一部分,底面側夾持部50及底面側連結部54為底面帽蓋8的外壁的一部分,但並不限於僅由頂面帽蓋7及底面帽蓋8這兩個部件來劃分收納空間51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例如也能夠由底面帽蓋8和/或其他部件來構成內壁部52。另外,也可以組合例如三個以上的部件來構成內壁部52、頂面側夾持部49、底面側夾持部50、頂面側連結部53及底面側連結部54。
[插入有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的連接器1]
此前,主要說明了沒有插入凸連接器100的狀態下的連接器1。以下說明凸連接器插入時的連接器1的各部件。
圖12示出將凸連接器100插入到連接器1中的狀態。此外,圖12示出代替保持架6而使用上述的保持架60的結構,但也能夠使用保持架6。彈性閥體3、頂面帽蓋7、底面帽蓋8與上述的連接器1的結構相同。
當將凸連接器100插入到連接器1中時,凸連接器100的前端部101以將彈性閥體3向連接器1內推入的方式使彈性閥體3彈性變形,並從貫穿的狹縫9通過而到達保持架主體61內的液體流路64內或其附近。
彈性閥體3由於凸連接器100的插入而彈性變形,並進入底面帽蓋8的內壁與凸連接器100的外壁之間,而成為與凸連接器100的外表面密接的狀態。由此,抑制液體從連接器1向外部漏出。
凸連接器100的前端部101以夾持著彈性閥體3的狀態相對於形成在保持架主體61的上表面上的定位部65抵接,來進行凸連接器100在插入方向C上的定位。此外,雖然為在凸連接器100的外表面與底面帽蓋8的內壁之間夾持著彈性閥體3的狀態,但由於在彈性閥體3上設有貫穿的狹縫9,所以凸連接器100內的液體流路成為從狹縫9通過而與液體流路64連通的狀態。
[具有連接器1的輸液組件80]
最後,使用圖13來說明作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具有連接器1的輸液組件80。在此說明具有使用了上述的保持架60的連接器1的輸液組件80,但保持架的形狀能夠根據輸液組件的使用用途等而適當變更,也能夠構成具備具有上述的保持架6或保持架600的連接器的輸液組件。
如圖13所示,輸液組件80具有:插瓶針81,其插入到收納液體的輸液袋中;第1管82,其與插瓶針81的基部連結,形成液體流路;點滴筒83,其與第1管82的液體流路下遊側連結;第2管84,其與點滴筒83連結,形成從點滴筒83排出的液體的液體流路;滴注夾85,其安裝在第2管84的外周面上,能夠調整從第2管84通過的液體的流量;連接器1,其與滴注夾85的設置位置相比位於液體流路下遊側,且具有保持架60,該保持架60具有與第2管84的端部連結的第1管連接口62;第3管86,其與連接器1的第2管連接口63連結,形成液體流路;和鎖定連接器87,其與第3管86的液體流路的下遊側端部連結。
在該輸液組件80中,第3管86為將連接器1和鎖定連接器87連結的結構,但也可以為在連接器1與鎖定連接器87之間追加其他的連接器1並也追加用於連結的管的結構。另外對於滴注夾85也能夠追加個數或配置到其他位置上,輸液組件80的結構要素和其結構要素的位置能夠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用途而由本領域技術人員適當變更並組合,並不限定於上述輸液組件80的結構。
另外,優選第1~第3管82、84、86、和與這些管連接的各結構要素通過鎖定連接器而連結。
輸液組件80具有連接器1,因此能夠將與來自連接有插瓶針81的輸液袋的液體不同的液體通過連接器1而向輸液管線供給,不需要按每種要向體內供給的液體來分別設置不同的輸液管線。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進行了特定的結構,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發明要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此外,在此所使用的彈性閥體3的「頂面」表示在將彈性閥體3組裝到連接器1內的狀態下其至少一部分向外側露出的面,「頂面帽蓋」表示與彈性閥體3的「頂面」接觸的帽蓋。同樣地,「底面帽蓋」表示與彈性閥體3的底面接觸的帽蓋。
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及輸液組件,尤其涉及能夠將例如各種醫療用設備等的凸連接器連接的連接器及具有該連接器的輸液組件。
附圖標記說明
1、110、120、130:連接器
2:殼體
3、300:彈性閥體
4:插入口
5:帽蓋
6、60、600:保持架
7、700:頂面帽蓋
8:底面帽蓋
9:狹縫
10:頂面
11:底面
12:中間變細部
13:中央部
14:周緣部
15:中央部頂面區域
16:中間變細部頂面區域
17:周緣部頂面區域
18:中央部頂面區域的中央平面部
19:中央部頂面區域的側壁部
20:中央部頂面區域的曲面部
21:周緣部頂面區域的周緣平面部
22:周緣部頂面區域的側壁部
23:頂面環狀槽
24:頂面環狀槽的槽底
25:中央部底面區域
26:中間變細部底面區域
27:周緣部底面區域
28:中央部底面區域的中央平面部
29:中央部底面區域的中央突出部
30:中央部底面區域的側壁部
31:周緣部底面區域的周緣平面部
32、320:周緣部底面區域的側壁部
33:底面環狀槽
34:底面環狀槽的槽底
35:側壁部
36:頂面帽蓋的中空筒部
37:頂面帽蓋的凸緣部
38:延伸部
39:緣
40:螺紋牙
41:頂面帽蓋的卡定突起
42:內壁
43:底面帽蓋的中空筒部
44:底面帽蓋的凸緣部
45:底面帽蓋的卡定突起
46:外筒部
47:公魯爾接頭部
48:夾持部
49:頂面側夾持部
50:底面側夾持部
51:收納空間
52、520:內壁部
53:頂面側連結部
54:底面側連結部
55:空隙
61:保持架主體
62:上遊埠部
63:下遊埠部
64:液體流路
65:定位部
70:中空部
71:保持架的中空部
80:輸液組件
81:插瓶針
82:第1管
83:點滴筒
84:第2管
85:滴注夾
86:第3管
87:鎖定連接器
100:凸連接器
101:前端部
200:連接器
202:殼體
203:彈性閥體
204:插入口
207:頂面帽蓋
208:底面帽蓋
211:底面
212:中間變細部
213:中央部
214:周緣部
245:底面帽蓋的卡定突起
248:夾持部
251:收納空間
601:活栓
602:保持架主體
603:上遊埠部
604:下遊埠部
605:分支埠部
606:液體流路
A:彈性閥體的徑向
B:彈性閥體的厚度方向
C:凸連接器插入方向
D:凸連接器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
E:彈性閥體的周向
L:橢圓形的頂面平面部的長軸方向上的曲面部的長度
P:頂面側夾持部中的位於徑向最外側的點
Q:底面側夾持部中的位於徑向最外側的點
T1: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長度
T2: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長度
T3: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長度
V1: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體積
V2: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周緣部的體積
V3: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收納空間的體積
X1:彈性閥體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
X2:彈性閥體沒有被夾持部夾持的狀態下的彈性閥體的最大外徑
X3:內壁部的最大內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