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劉氏的來歷及概括(鞏義姓劉的朋友都應該知道)

2023-10-04 21:24:24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環球老劉為您提供精心整理的劉姓起源,劉氏的來源,希望各位宗親可以更好的了解咱們的先人。

劉氏起源

劉姓,漢朝國姓,世界第四大姓。全球人口9000多萬。 中國人口在7000萬人以上,大約佔漢族人口的5.5%,早在漢朝就已有「遍地劉」的說法 。

中國自古就有劉天下之說,無論是建立王朝的數量,還是稱帝的人數,劉姓都遠多於其他姓氏,另外,歷史上的劉氏諸侯國也是世界最多,劉姓稱帝稱王者多達1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帝王專業戶」 。

自劉累、劉康公開始,劉氏政權4000年連綿不斷,先後建立朝代包括韋國、西漢、東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遼朝、劉國、西遼、玄漢、北遼、胡夏、後遼、大齊、東遼、漢國、東丹、燕國等王朝。另有越南 佔城國王劉繼宗、 朝鮮百濟國王 劉付俞,劉聖、劉永、劉顯、劉黎、劉迦論、劉龍兒、劉芒蕩、劉武周、劉黑闥等 割據政權。根據《王統世系明鑑》記載吐蕃帝國、古格王朝、象雄王朝和拉達克王朝的君主徽號,漢姓翻譯為劉。

在人類歷史上,劉姓建立政權最多、統治時間最長、稱帝稱王人數最多[4] ,劉姓曾被套稱為帝王之姓,《古今圖書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載」大約得姓至尊、稱帝至貴,無過於劉」。

劉氏是唯一兩次統一中國、三次推翻統一中國的前代王朝,和在世界多個國家建立統一與割據政權,並在春秋戰國、三國、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中國所有分裂割據時期都擁有政權,且首賜日本國王漢朝金印的全球最偉大姓氏。

當今專家在評論劉姓文化的時候用十六字評價和總結了這一偉大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響之巨、萬姓之首」。

劉姓的來源之遷徒分布

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雖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五十二位門閥,但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千二百四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5.15%左右。

劉氏最初發源於今河北省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

祁姓劉氏傳至戰田時,有人在魏國任大夫,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子劉清,輾轉遷移到今江蘇豐、沛之地。劉清生劉仁,號豐公,劉仁生劉煓,字執嘉。執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劉邦,即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處皆有劉氏,並已形成了全國第一大姓氏。

兩漢時期,劉氏的遷徙主要是由祖籍豐沛地區經長安和洛陽兩個國都向全國各地輻射,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而不斷向四方遷徙,其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靠蜀漢。

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氏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氏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氏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如匈奴劉氏南遷河南、東陽一帶,鮮卑劉氏和後來的沙陀劉氏也內遷中原。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漢族的文化和傳統,最後完全漢化。另一方面,因為中原地區長期戰爭而動蕩不安,

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原來居住在中原、華東、江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氏,紛紛向東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其中,主要是原居豐沛一帶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劉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劉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劉氏向東南江浙閩一帶遷移。

隋唐時期,劉氏支脈遍布大江南北。

宋朝以後,劉氏就已遍布全國各地,從明朝末期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明清時期劉氏一方面繼續保持晉唐以來就開始的由華北向東南的遷徙大勢,同時又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開始大規模地由東部地區向西南地區遷徙,並由中國東南沿海開始大規模向南洋地區拓展,從而形成了劉氏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在中國歷史上,劉氏族人可謂佔盡風光。歷史上劉氏稱帝者共有六十六人,先後建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後漢、南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劉姓,以邑為氏,據專家考證,世界上劉姓人口有8000多萬,稱得上是「遍地(劉)」。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 漢末三國之際 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 魏晉南北朝時期 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 唐代和宋代, 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從明末開始, 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

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

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子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如今,劉姓已經成為新百家姓排名中排名第4位的大姓。

劉姓起源之郡望堂號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

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後更成為天下劉氏的統一郡望。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狹義的「彭城劉氏」僅指則僅指劉交和劉囂的後裔。

沛 郡:也稱沛國郡、沛縣,始建於漢朝初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將家鄉泅水郡改為沛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王莽改為吾府邸郡,東漢改為沛國。三國魏移治沛縣(今江蘇沛縣)。西晉還舊治,後復為郡,又移治沛縣。南朝宋移治蕭縣(今安徽蕭縣)。北齊時廢。早期沛郡所轄範圍,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蘇省沛縣、豐縣等地。東漢時改為國,後又改回沛郡,所轄地域大為縮小,而且郡治屢有遷移。但作為姓氏郡望意義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漢時的沛郡。沛郡劉氏望族多出自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之後。如淮南王劉安,就是沛郡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向,居沛縣。三國魏揚州刺史劉馥、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晉代名將劉毅(齊悼惠王劉肥之後)、丹陽令劉恢等,都出自沛郡。他們的子孫後代在南北朝有多人做官,因而沛郡劉氏在當時成為江南大族。據《元和姓纂》記載,沛郡相縣劉氏是楚元王劉交小兒子棘陽侯劉調之後。這支家族在晉代有荊州刺史劉翁叔,生子劉弘,任晉光祿卿、丹陽尹。劉弘之子劉琰,字真長。劉琰之孫劉巘,梁朝著名學者,人稱「文範先生」。劉巘五代孫劉顯,生二子:劉輶、劉臻。劉輶玄孫劉濟,唐朝中書舍人。

劉濟之孫劉伯華,官任工部郎中,生子劉頌、劉莖、劉袞。劉頌,唐朝左補缺;劉袞,檢校郎中;劉臻,隋朝時任儀同,封鐃陽公。劉臻之子劉翁彥,金部郎中。沛郡劉氏另一有支出自東漢時皇族。劉秀之子劉輔為沛王,其後代世居沛地成為大族。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遊、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弘農郡劉氏大族出西漢皇族,是漢高祖的哥哥代王劉喜的後裔。代王后裔到東漢時有劉琦,官任司徒,始遷居弘農。劉琦之子劉寬,漢恆帝時任南陽太守,累官至太尉,封逢鄉侯。其後裔劉隆仕南朝宋為馮翊守,後避居汝穎。劉隆的後代歷南北朝到隋唐,世代有人為官,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之一。唐朝時,弘農劉氏有劉元立,任商州刺史。又有劉欽忠,鄧州刺史。他的孫子劉長卿,任工部員外郎。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河間郡劉氏同樣,也出自漢皇族,又分為兩支。一支是西景帝之子河間獻王劉德的後裔。另一支則是東漢章帝之子河間孝王劉開的後裔。河間劉氏在歷史上名人輩出,如唐朝著名宰相劉仁軌所在的尉氏劉氏,就是河間劉氏的分支。唐朝時期,河間劉氏還產生了一位著名的詩人劉長卿。此外,如金代著名醫學家劉完素,南宋時偽齊皇帝劉豫等,都是河間人。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一時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巨鹿郡。二是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三是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四是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裡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西漢時期,漢景帝封兒子劉勝為中山王,史稱中山靖王,蜀漢劉備家族就是中山劉氏之後。今日絕大部分中山劉氏都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另外東漢初,光武帝劉秀封第五子劉中山。但後世中山劉氏中,至今尚未發現有自稱是中山王劉焉後裔的。唐朝時,中山郡劉氏在當地就已經衰落。宋元以後,隨著源出中山的客家劉氏的崛起,中山郡也重新在劉氏宗族中揚名起來。

梁 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梁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文帝之子劉武。劉武於文帝二年受封為梁王(即梁孝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因其地卑溼,徙治睢陽(今河南商丘)。他的後代顯貴者眾多,遂衍為大族。梁郡劉氏另一支為東漢明帝次子梁節王劉暢之後。劉暢後裔劉海遊,於北魏時任南兗州刺史,其後代至隋唐有多人為官,十分顯赫。如劉海五代孫劉寂,任興州刺史。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據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記載,頓丘郡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之後。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陽郡劉氏出自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為長沙劉氏的北派分支。劉發是景帝之子,封長沙王。後裔有很大一部分北遷河南南陽一帶,其中一支更發展為東漢皇族。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東平郡劉氏出自漢皇族,有很多支派。漢宣帝第四子劉宇受封為東平王,其後又有成陽共王劉喜之子劉慶封東平侯。後漢皇子劉蒼也被封為東平王。他們的後代形成東平劉氏各支,為當地豪強。漢桓帝時,東平寧陽人劉梁聚眾講學,影響很廣。漢末劉楨,為建安七子之一,系東平劉氏後裔。明朝著名水利家兵部尚書劉大夏家族,也自稱東平劉氏之後。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七縣,統轄範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高平郡劉氏出自魯恭王劉餘。劉餘為漢景帝第五子,立為淮陽王,後徙封於魯。他的兒子劉驕封鬱桹侯,徙居高平。劉驕九代孫劉表,字景升,漢末任荊州刺史。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東莞郡劉氏為西漢齊悼王劉肥之後。劉肥生城陽景王劉章,傳國九代至劉津,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平萊侯,徙居東莞。其後裔有劉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書右僕射。還有劉勰,為南朝梁著名文學評論家,著有《文心雕龍》傳世。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平原郡劉氏支眾多,都出自漢皇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漢高祖之子淮南厲王劉長生濟北貞王劉勃。劉勃的兒子劉崇,始遷居平原高唐。其後裔至晉代有劉實,字子真,為劉崇的第十一世孫,官任太常,封循陽侯。南朝齊將領劉懷珍,為漢景帝之子膠東唐王劉寄後裔。劉寄傳國五代,至後漢有劉暹,居平原,至唐而絕。平原劉氏名人還有南朝梁學者劉峻,在東陽紫巖山講學,從學者無數。另外,後漢和帝長子劉勝曾封平原王(懷王),其後襲封者甚多,如樂安壽王之子劉得、河間孝王之子劉翼等,均封原平王。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琅琊國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千餘年。琅邪郡劉氏有兩支,一支出自西漢皇族,是漢高祖庶長子齊王劉勝的後裔。劉肥之子劉章,封城陽王。劉章七世孫封臨沂縣慈鄉侯,子孫因家於此,後為琅邪大族。晉有劉超,是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劉超的父親劉和,為琅邪國上軍將軍。劉超初任琅邪國記室掾,隨晉元帝渡江後封零陵伯,官至左衛將軍,為蘇峻所害。另一支琅邪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琅邪王劉京後裔。漢桓帝時有琅邪人劉猛,官至宗正。

蘭陵郡:蘭陵郡始建於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是從原東海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丞縣(今山東棗莊嶧城鎮),下領五縣,其時轄地包括今山東棗莊、滕縣一帶地區。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黜。蘭陵郡又稱濟寧、氶縣、棗莊。夏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國和薛國。商朝時期,今棗莊地區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偪陽。西周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屬鄫國,南部屬偪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二國。春秋時期,今棗莊地區東屬鄫國、南屬偪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戰國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為齊之滕國。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棗莊地區全境屬於楚國。秦朝時期,今棗莊地區東部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部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西漢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屬魯國、南部為楚國。東漢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東海郡。三國時期,今棗莊地區全境屬魏。兩晉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初屬魯郡,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南部屬蘭陵郡,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南北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大寶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 後,今棗莊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置。隋朝時期,今棗莊境內北為蕃縣,後改為滕縣,南為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唐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後改為氶縣。宋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為氶縣。金國時期,今棗莊地區北部為滕縣,南部置嶧州。到了元朝,今棗莊地區北部置滕縣,南部 置嶧州。明朝時期,今棗莊地區屬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州,後降為嶧縣。清朝時期,今棗莊境內屬兗州府,北部置滕縣,南部置嶧縣。民國時期,沿襲清朝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今棗莊地區仍為滕、嶧兩縣,屬濟寧專署領導。1960年庚子,嶧縣改為縣級棗莊市。1961年辛丑棗莊升格為山東省省轄市。蘭陵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之孫、廣陵孝王之子蘭陵侯劉宜的後裔。劉宜在漢宣帝時受封為蘭陵王,至於莽時絕封,其後裔為蘭陵劉氏主脈。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東海郡劉氏出自東漢皇族,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長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裔。劉強是劉秀長子,郭皇后所生,本立為皇太子。郭后被廢後,劉強貶封為東海王。其後裔嗣王封侯者甚眾,遂衍大族。漢朝末年,有東海郯人劉虞,出任幽州刺史,累官至太尉,封容丘侯。後與公孫瓚不和,為其所害。

宣城郡:宣城郡始建於晉朝,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從原丹陽郡中分出來的,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十一縣。轄境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陽、池州、石臺、太平、涇縣、寧國、廣德等地。隋、唐兩朝有宣州宣城郡,其時或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或廢郡存州則為宣州。宣城郡劉氏淵源失考。宋朝有劉琦,字公玉,博學強覽,立志峻潔。歷任都官員外郎、歙州通判、侍御史。清代有劉南英,字宇千,詩人。尤精琴理,著有《琴學集成》。

南 郡: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廢黜。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南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兒子代王劉參曾孫代王劉義的後裔。南朝宋時有劉凝之,其父劉期公官衡陽太守,家於枝江為大族。劉凝之慕老萊子、嚴子陵為人,性好山水,攜妻子泛遊江湖,隱居衡山,終身不仕。

高陽郡:戰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高陽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淮陽憲王之子高陽侯劉並的後裔。劉並在漢平帝時受封為高陽侯,王莽篡漢時免爵。其後裔散居高陽各處,為大族。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高密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城陽共王劉章的後裔。劉章「傳國八代,後分城陽置高密,遂為郡人。」

竟陵郡:竟陵郡始建於西晉朝元康九年(己未,公元299年),是由江夏郡分置的,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鍾祥),其時轄地在今鍾祥、天門、京山、潛山、沔陽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齊國以後,其轄境漸小,治所屢更,北魏時期改名為石城。竟陵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魯恭王劉餘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魯恭王餘裔孫章帝封為竟陵侯,因家焉。」後漢有劉焉,為魯恭王后裔,世居竟陵(今潛江)。其子劉璋,漢末為益州牧,後降劉備。

高密郡: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東漢時期改郡為縣,隸屬北海郡。南北朝後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河南郡劉氏主支出自匈奴族。東漢匈奴左賢王去卑裔孫劉庫仁,字沒根,後魏時任南部大人、凌江將軍。其弟劉眷,生羅辰,任定州刺史。其後又居遼東襄平,隨魏孝文帝徙洛陽。羅辰後裔有劉崇望,唐昭宗時任宰相。其後至宋朝有劉溫叟,官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有清操。

尉氏縣:春秋時期鄭國設尉氏邑,秦朝時期置縣,沿用至今。地在今河南省尉氏縣。此支劉氏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入巨鹿郡。三國時期曹魏復置廣平郡,轄境擴大。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廣平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子趙王劉彭祖之後。彭祖之子劉蒼封廣平陰城侯。劉蒼死,嗣子有罪不得立,遂居廣平肥鄉。劉蒼後代到唐朝出了三位宰相,即劉祥道及其子劉景先,為高宗祖;劉從一為德宗相。其族還有多人在朝中做官,貴盛一時。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朝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範陽縣為治所。範陽郡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據《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劉發傳國七世後,有支庶遷居範陽郡。東漢時,有司徒劉壽。

東萊郡:東萊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治所在掖縣(今山東萊州)。東漢時期移治黃縣(今山東龍口)。晉朝時期改為東萊國。南北朝時期分為東萊、長廣兩郡。隋朝時期改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唐朝時期亦為萊州。東萊郡劉氏來自西漢皇族,是城陽景王劉章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城陽景王劉章第十(原誤作七)代孫文王劉悝庶子別封為掖侯,他的後裔因居於東萊,後發展為該郡大族。唐朝吏部侍朗劉彤,就自稱為其後裔。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併入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郡劉氏失考。史籍《元和姓纂》列其為劉氏二十六個舊郡望之一。

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濟陰國,漢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說漢武帝建元三年)改為濟陰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濟陰郡劉氏興起於唐朝,淵源失考。在唐朝有劉晏,官任左僕射,封彭城郡公。劉晏的兒子二子:劉執經,吏部郎中;次子劉宗經,國子祭酒。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劉氏興起於隋、唐時期,其淵源一說來自蜀漢劉氏,一說來自楚元王劉交之後。待考。隋代有劉猛,官任通州刺史。劉猛之孫劉弘基,唐初開國功臣之一,任右驍衛大將軍、太僕卿,封夔國公。其子孫在唐朝多人做大官,家族盛極一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廬陵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長沙王劉發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長沙定王之子劉倉,封安成侯,世居今江西吉安。劉倉後裔非常興旺發達,蔚為廬陵望族。梁朝時有安成內史劉元偃,世代居信吉州,自稱為劉倉後裔。唐朝有行昌,左司員外郎。他的孫子劉淑,任殿中御史。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丹陽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景帝之孫、江都王劉非之子丹陽侯劉敢的後裔。丹陽劉氏在唐朝有劉鄴,字漢藩,任唐懿宗、唐僖宗朝宰相。他的父親劉三復,官刑部侍郎,世居句容。

南康郡:亦稱南野縣、南埜縣。南康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南康多處發掘的恐龍蛋化石證明:南康在人類誕生前就充滿生命的活力。隆木、坪市等鄉分別發現的石鏃、石矛,說明史前南康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龍回等鄉鎮的漢唐墓葬群,展示了南康古代燦爛的文化。南康在秦朝時期時屬南埜(南野)縣地。三國孫吳嘉禾五年(丙辰,公元236年)析南野立南安縣。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名南康縣。東晉後歷代的中原漢人由於戰亂等原因,舉家南遷至南康落戶,形成了南康客家人群,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晉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屬南康郡,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於都)。東晉時期移治到贛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屬南康國。齊、梁、陳、隋屬南康郡。唐朝時期又改為虔州,在唐開元四年(丙辰,公元716年),開鑿了梅嶺驛道,溝通嶺南與中原。古驛道上的重鎮南康,經濟文化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成為了古驛道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衣冠文物之名區、財賦舟車之都會」。五代十國屬百勝軍。南康屬昭信軍。宋屬南安軍。元屬南安路。唐宋以來,詩人賈島、蘇東坡等墨客騷人在南康題詠唱和,留下了不少名句佳話。明、清屬南安府。民國時期先後屬贛南道和第十一、第四行政區。1949年8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康,屬贛州分區(後為贛西南行政區直屬縣),1951年6月屬贛州專區,1954年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屬贛州專區,1971年屬贛州地區。1995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康縣,設立南康市(縣級)。1999年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後屬贛州市。南康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據《元和姓纂》記載,楚元王劉交第六世孫劉延壽的裔孫劉璠始居南康。劉璠的第六世孫劉惠騫,南朝蕭梁時任同州刺史。劉惠騫的孫子劉悔陵,唐朝時任少府監。宋元以後,南康劉氏更加興盛。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西漢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東漢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當時轄境包括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地。唐朝時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蘇江都),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縣以東、泗陽縣、寶應縣、灌南縣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隋朝時期改為江陽,治所在今揚州。南唐時期又恢復為廣陵原名。北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併入江都。廣陵郡劉氏出自西漢皇族,是漢武帝的第四個兒廣陵厲王劉胥的後裔。劉胥在漢宣帝時受封為廣陵王,劉胥的四個兒子均封侯。後劉胥圖謀不軌,賜死,諸子廢為庶人。元帝時又立胥子劉霸為廣陵王(孝王),傳國至王莽時絕。劉胥的子孫世居廣陵,形成大族。東漢時有劉胥第六世孫劉貺,官任司徒。又有劉辯,任清河太守。劉辯之子劉瑜,桓帝時官拜議郎。桓帝死時,他與大將軍竇武謀誅殺宦官,失敗身死。晉代劉頌,官至廷尉、吏部尚書,其家世居廣陵,為名族。當時同郡有四大姓:雷、蔣、彀、魯,均在劉氏之下,時人為之語云:「雷、蔣、彀、魯,劉最為祖。」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長沙郡劉氏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劉發後裔封王侯者甚眾,分居湘鄂各處,形成大族。

劉姓的家譜

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為帝嚳次子帝堯伊祁氏(陶唐氏)的後裔,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

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

劉氏家譜,顧名思義,就是記載劉氏一族的歷史。劉氏是一個大姓,對於家譜文化特別重視,據統計目前流傳下來的劉氏家譜是最全面的。劉姓的發源地是山西,因為當年堯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許多劉氏族譜認為,山西洪洞是劉氏的最早發源,並說當年劉姓的得姓大始祖、堯帝的兒子源明的封地--劉,就在洪洞。但據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現在的"洪洞劉氏之先為漢諸王孫,其世次不詳矣",因此,該族以明朝人劉祥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間修譜時已傳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傳到二十四、五代。

創修族譜序

蓋聞數典忘祖,魯史所記。收族敬宗,周禮所重譜也者。其溯淵源辯昭穆所以數典而不忘祖也。其篤宗盟重根本所以收族而敬宗也。且能使千秋萬歲而後尤知。一本散為萬殊,而萬殊仍歸一本譜之為義誠可為重大矣而不可緩矣。稽我祖系出媯汭累代顯宦明達不乏其人。

傳至元末,高始祖 友諒公因與明太祖爭衡天下失利江西鄱陽湖。遂潛布子孫,茲居至 始祖留忠公旋恐訪逮被害,更陳為劉。以故所生六子曰溫曰良曰恭曰劍曰讓曰盛概以劉為氏。溫良恭三公乏嗣無傳。讓盛 二公雖傳有數代,其子或孫遷徙,其或後世絕繼,然代遠事淹,實無法稽考。獨劍公於明永樂二年由贛遷楚,奠居臨澧太浮山之麓黑沙溪。訖今有五百餘年,相傳近二十代,戶口達百,人文慰起,世澤綿延。非先人積德累仁曷克臻此。先輩嘉珮公等念人丁漸繁,宗廟尚缺,爰卜地創修祖嗣。規模雖未宏廠而有廟翼翼,亦可聚族於斯,以妥先靈於無疆矣。惟遺譜牒未修。我等常引為恨事。

丁亥冬,蒸祭之餘,宗人等群以修譜一事推餘,育吾雖才愧庸碌,不堪負荷,然責有所在,義不容辭,自戊子夏創修以來,檢裎殘經,查考碑誌,不憚精力,惟有博挅旁諮,鞠躬盡瘁而已。甚或瓜遺誤,世系不明,加以無文可考,無獻可徵,亦無罪於巫祖忘祖矣。然今鄂鶴峰鄉溪坪一支,固已挅錄付梓,而彼意岐支分猶未善其事,所望宗人等就上下一心,相親相愛,務期上有益於先人,下有裨於後昆,不失追源溯本,敬宗收族之道矣。然光陰荏苒,忽忽悠悠,一載於茲,隕越之念未嘗去諸懷也。所幸譜局同仁尚能共體時艱,積極工作,族之明達,力為贊勸,始於三十八年己丑夏告厥成功者也。

自茲而後,尊卑以序,世系以明。本宗本支保種 保族胥在此舉。惟是規模草剙,炳炳麟麟,雖雲有本可追 ,倉促之中,不無漏沒,繩繩繼繼,尚賴後世厥子若孫增補而光大之。庶祿閣世家繁衍萬世而無替也。是為序。

劉氏族譜序

蓋聞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無史不可以知歷代之盛衰,族無譜不可以知祖宗之起源。是譜牒之修有關於宗族也大矣。予始祖自江西遷來訖今五百餘載。始居臨澧縣太浮山之南麓者予始祖留忠公也。次居湖北鶴邑張溪坪予九代祖先照光寧公也。當予祖創基之時,沐雨櫛風,跋涉山川,為子孫創業,垂統保世滋大不知若何艱難也。而為子孫者竟不知某公為某祖之子,某祖為某公之系,亦不知孰不昭孰為穆,此與數典而忘祖者有何異乎?是故予祖父朝德公於丁亥歲蒸祭祀祖,乃與各房長倡議創修族譜。各房皆踴躍聽命。於是公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督孫等冒霜露、登丘陵、斬荊棘、考察墓碑,後復加以參考,從事編輯,未經二載,即告完竣。然後吾族相承之統緒如某公為某祖之子,某地為某公之故居皆朗若列眉,彰彰可考矣。既幸吾族之譜牒有成,而又喜餘祖父之能達其目的也,於是乎書。

各位劉氏宗親

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讚,並傳給更多的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劉氏資料。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