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高甲戲的發展歷史及其興盛歷程

2023-10-04 19:01:14 2

  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甲戲的發展歷史及其興盛歷程,就像(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的「戲劇,作為一種藝術,並非什麼永遠存在和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在晚上的那短短的幾個鐘頭裡不斷生長、不斷發生著的東西。」


可能感興趣》》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及其分類介紹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採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臺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

  樂器用大小嗩吶,配以南鑼、南鼓。宋江戲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搶盧俊義》、《扈三娘替嫁》等。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宋江戲與合興戲統稱高甲戲。

  高甲戲的稱謂據傳:因演出時搭高臺,穿戰甲,拿戈槍,故觀眾叫做「戈甲戲」(「戈」與「高」閩南語音同)。另有一說: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還有一說,是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則稱之為「大班」、「土班」。

  20世紀20至40年代,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國演出。各班競技激烈,先後湧現出「十大虎班」:「前五虎」為「福慶成」、「舊大福」、「福勝興」、「福金升」、「金秀春」;「後五虎」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最好的稱「龍班」,即「金蓮升」,故有「一龍破五虎」之說。

  20世紀30年代,有些戲班已不滿足於在農村草臺流動演出,他們繼續走出國門,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國。這一期間,出國的戲班達到高潮,計有:新連興(1929-1935年)、三妹班(1929-1938年)、福連芳(1930-1933年)、錫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興(1934-1936年)、協義社(1937年)、福順興(1936-1937年)、金春寶(1936年)、尚義社(1936-1937年)、小丁班(1936年)、新金春(1936年)。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出國的班社於戰前先後回國。

  1950年泉州市曾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戲藝人學習,以「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為例,它就是在那時「戲改」中,從五個民間職業劇團――「新秀春班」、「三合和班」、「福慶成班」、「新連升班」、「通華興班」――中抽調最優秀演員數十人,組成的。

  他們是:董義芳、吳遠宋、施純送、許仰川、柯賢溪、劉再生、林秀來、陳子良、柯賢克、蔡秀英、黃秀郎、林固子、陳玉燕、林賢殿、施義燒、蔡文煌、田雞仔、吳尊榮、肖迪頻、肖光椅、姜金龍等。

  後又陸續調入一批對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具有專業水平的新文藝工作者,他們是:王冬青、呂文俊、楊波、張伯萍、陳枚生、王振權、王大弼、蔡展龍、佘楷模等人,與藝人長期合作,高甲戲從此開始由草臺藝術轉入劇場藝術。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