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的發展歷史及其興盛歷程
2023-10-04 19:01:14 3
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甲戲的發展歷史及其興盛歷程,就像(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說的「戲劇,作為一種藝術,並非什麼永遠存在和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在晚上的那短短的幾個鐘頭裡不斷生長、不斷發生著的東西。」
可能感興趣》》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及其分類介紹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採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臺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
樂器用大小嗩吶,配以南鑼、南鼓。宋江戲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搶盧俊義》、《扈三娘替嫁》等。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宋江戲與合興戲統稱高甲戲。
高甲戲的稱謂據傳:因演出時搭高臺,穿戰甲,拿戈槍,故觀眾叫做「戈甲戲」(「戈」與「高」閩南語音同)。另有一說: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還有一說,是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則稱之為「大班」、「土班」。
20世紀20至40年代,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國演出。各班競技激烈,先後湧現出「十大虎班」:「前五虎」為「福慶成」、「舊大福」、「福勝興」、「福金升」、「金秀春」;「後五虎」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最好的稱「龍班」,即「金蓮升」,故有「一龍破五虎」之說。
20世紀30年代,有些戲班已不滿足於在農村草臺流動演出,他們繼續走出國門,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國。這一期間,出國的戲班達到高潮,計有:新連興(1929-1935年)、三妹班(1929-1938年)、福連芳(1930-1933年)、錫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興(1934-1936年)、協義社(1937年)、福順興(1936-1937年)、金春寶(1936年)、尚義社(1936-1937年)、小丁班(1936年)、新金春(1936年)。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出國的班社於戰前先後回國。
1950年泉州市曾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戲藝人學習,以「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為例,它就是在那時「戲改」中,從五個民間職業劇團――「新秀春班」、「三合和班」、「福慶成班」、「新連升班」、「通華興班」――中抽調最優秀演員數十人,組成的。
他們是:董義芳、吳遠宋、施純送、許仰川、柯賢溪、劉再生、林秀來、陳子良、柯賢克、蔡秀英、黃秀郎、林固子、陳玉燕、林賢殿、施義燒、蔡文煌、田雞仔、吳尊榮、肖迪頻、肖光椅、姜金龍等。
後又陸續調入一批對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具有專業水平的新文藝工作者,他們是:王冬青、呂文俊、楊波、張伯萍、陳枚生、王振權、王大弼、蔡展龍、佘楷模等人,與藝人長期合作,高甲戲從此開始由草臺藝術轉入劇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