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中隔牆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04 17:40:19 3
專利名稱:隧道的中隔牆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隔牆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同時包括上、下行線的隧道的中 隔牆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隧道在地鐵工程的廣泛應用,上、下行線均在同一條隧道內運營的模式越來 越多。為解決上、下行線同時運營時隧道的通風、環境及逃生問題,需要於隧道內設置中隔 牆使上、下行線運行於兩獨立空間內。相關結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包括隧道管片和與隧道管片相連並置於隧道管 片內的中隔牆。其中,中隔牆的設計需要滿足以下要求一是能夠承受運營時產生的風壓荷 載及電纜管線、授電弓、疏散人群等附加荷載;二是具有足夠的耐火性;三是為滿足火災情 況下的逃生需要,方便安設旁通門;四是造價經濟且易於施工。相關技術的中隔牆普遍採用現澆混凝土結構,中隔牆與隧道管片利用植筋方式連 接。這種設計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此類中隔牆高度都較大,一般都在6m以上,而厚度較薄一 般不超過500mm,採用現澆方式施工立模非常不便,施工速度也較慢;二是中隔牆與隧道管 片的連接處的混凝土澆築質量很難保證;三是中隔牆與隧道管片通過植筋固定,中隔牆限 制了隧道管片結構的豎向變形,改變了隧道管片結構的設計受力和變形模式;四是沿隧道 的中隔牆結構軸線方向,中隔牆的分段較長,通常20m左右,而隧道管片寬度在Im 1.5m 之間,這樣中隔牆的存在增大了相鄰的隧道管片之間的連接剛度,違背了隧道管片之間柔 性連接的設計初衷,對隧道的中隔牆結構的抗震不利。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於開發一種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方 便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塊隧道管 片和位於隧道管片內且一端與隧道管片相連的至少兩塊中隔牆,其中,所述中隔牆採用預 制鋼筋混凝土結構,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中隔牆的長度與隧道管片的長度相同。優選地,所述隧道管片和所述中隔牆通過卡槽構件連接,所述卡槽構件上設有收 容所述中隔牆的卡槽,所述卡槽構件和所述隧道管片為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卡槽構件和所述隧道管片通過膨脹螺栓相連。優選地,所述中隔牆的截面呈「I」型,其包括與所述卡槽構件相連的上端部、自所述上端部延伸的延伸部和連接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部;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所述上端部和所 述下端部的寬度均大於所述延伸部的寬度。優選地,所述隧道的中隔牆結構中還設有連接相鄰的兩塊中隔牆的輕質防火板。優選地,所述卡槽內填充有柔性防火材料。[0013]優選地,所述隧道的中隔牆結構還設有一端與所述隧道管片相連,另一端與所述 中隔牆的下端部相連的基座部件,所述基座部件上設有螺栓孔,所述中隔牆與所述基座部 件通過螺栓連接。優選地,在垂直於隧道的延伸方向上,所述中隔牆的下端部的寬度大於所述延伸 部的寬度。優選地,所述基座部件呈「口」字型。技術效果中隔牆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方便拼裝施工,同時,沿隧道的延伸 方向,中隔牆的長度與隧道管片的長度相同,不會改變隧道的連接剛度,保證了隧道的抗震 性能。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 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徵和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的橫截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中隔牆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中隧道管片與中隔牆的連接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中基座部件與中隔牆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塊隧道管片1、 位於隧道管片1內且一端與隧道管片1相連的至少兩塊中隔牆2、位於隧道管片1內且一端 與隧道管片1相連,另一端與中隔牆2相連的基座部件3、分別連接隧道管片1和中隔牆2 的卡槽構件8和連接相鄰的兩塊中隔牆2的輕質防火板4。隧道管片1整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中隔牆2的截面呈「 I 」型,其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中隔 牆2的長度與隧道管片1的長度相同。所述中隔牆2包括與隧道管片1相連的上端部21、 自上端部21延伸的延伸部22和連接延伸部22的下端部23,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所述上端 部21和下端部23的寬度均大於延伸部22的寬度。所述中隔牆2的上端部21與隧道管片 1相連,下端部23與基座部件3相連。在垂直於隧道的延伸方向上,中隔牆2的下端部23 的寬度大於延伸部22的寬度;上端部21的寬度與延伸部22的寬度相同。卡槽構件8亦為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上設有收容中隔牆2的上端部21的卡 槽,所述卡槽與中隔牆2間預留適量間隙,該間隙內填充有柔性防火材料5。另外,卡槽構件 8和所述隧道管片1為固定連接,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卡槽構件8和隧道管片1通過膨脹螺 栓6相連。基座部件3呈「口」字型,其上設有螺栓孔,所述中隔牆2與基座部件3通過螺栓 7連接。通過卡槽構件將中隔牆固定到隧道管片上,且卡槽構件與隧道管片間利用膨脹螺 栓連接,這種連接構造能滿足中隔牆插入式拼裝施工的要求,施工方便。中隔牆與卡槽構件間填充有柔性防火材料,不會限制隧道管片的變形,從而保證了隧道管片的設計受力和變形模式。相鄰的兩塊中隔牆之間以輕質防火板填充,既解決了防火問題,又降低了結構自重,方便拼裝施工。如圖4所示,在垂直於隧道的延伸方向上,中隔牆的下端部的寬度大於延伸部的 寬度,使中隔牆的下端部與基座部件連接處作成擴大基礎型式,這樣增強了中隔牆的穩定 性。在基座部件上預留螺栓孔,實現螺栓連接中隔牆與基座部件,方便拼裝施工,加快拼裝 進度。本實用新型的中隔牆結構尤其適用於大直徑單圓雙線地鐵盾構隧道中。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無 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 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 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塊隧道管片和位於隧道管片內且一端與隧道管片相連的至少兩塊中隔牆,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隔牆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中隔牆的長度與隧道管片的長度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隧道管片和所述中隔 牆通過卡槽構件連接,所述卡槽構件上設有收容所述中隔牆的卡槽,所述卡槽構件和所述 隧道管片為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槽構件和所述隧道 管片通過膨脹螺栓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中隔牆的截面呈「I」 型,其包括與所述卡槽構件相連的上端部、自所述上端部延伸的延伸部和連接所述延伸部 的下端部;沿隧道的延伸方向,所述上端部和所述下端部的寬度均大於所述延伸部的寬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隧道的中隔牆結構中 還設有連接相鄰的兩塊中隔牆的輕質防火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卡槽內填充有柔性防 火材料。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隧道的中隔牆結構還 設有一端與所述隧道管片相連,另一端與所述中隔牆的下端部相連的基座部件,所述基座 部件上設有螺栓孔,所述中隔牆與所述基座部件通過螺栓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垂直於隧道的延伸方向 上,所述中隔牆的下端部的寬度大於所述延伸部的寬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部件呈「口」字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包括至少兩塊隧道管片和位於隧道管片內且一端與隧道管片相連的至少兩塊中隔牆,其中,所述中隔牆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沿隧道的延伸方向,中隔牆的長度與隧道管片的長度相同。中隔牆採用預製鋼筋混凝土結構,方便拼裝施工,同時,中隔牆的長度與隧道管片的長度相同,不會改變隧道的連接剛度,保證了隧道的抗震性能。
文檔編號E21D11/38GK201574762SQ200920273109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4日
發明者張中傑, 張海波, 徐正良, 黃愛軍, 齊明山 申請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