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01:43:07
專利名稱: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定儀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
二背景技術:
高吸水性樹脂作為一種功能高分子材料,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被譽為20世紀90年代新技術之一。現在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製和開發已經成為材料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高吸水性樹脂又稱超強吸水劑(Super Absorbent Resin,簡稱SAP)是近年得到迅速發展的一種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這種材料它能吸收本身質量數百倍至數千倍的水,不僅吸水速率快、倍率高,而且吸收的水分不易用機械壓力壓出,具有優良的保水性能,特別是它結構穩定,無毒無味,所以用途相當廣泛,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石油開採、工業、農業、林業、園藝、食品工業及醫療衛生等各行各業。
另外,高吸水性樹脂吸水後的凝膠需有一定的強度,以維持良好的保水性和加工性能。高吸水性樹脂強度因溫度、壓力和膨脹倍數等不同而不同,甚至差異很大。高吸水性樹脂水凝膠的具有粘性,如果在水中分散,則馬上吸水形成水凝膠,表觀粘度增加。樹脂水凝膠的流變行為符合假塑性流體的指數規律,也就是說,它的表觀粘度將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另外,溫度不同,凝膠的粘度也顯著不同,一般溫度升高,粘度降低。如果樹脂交聯程度太低,使部分樹脂溶於水形成溶膠,溶膠將影響樹脂的實際應用。由於高吸水性樹脂這種特殊的流變性能,增稠性是其顯著特性,用很少量的樹脂就可以將溶液粘度大大提高。由於以上原因,高吸水性樹脂凝膠強度的測試相對難度較大,國內外大多處於定性評價階段,現有的一些定量評價方法操作難度大,穩定性差,難以保證準確度。
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用壓力泵打壓,泵入速度可以進行調整,提高了測量的穩定性精度的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
其技術方案是在中間容器(2)的兩端各置直徑與中間容器(2)內徑吻合的上圓盤(8)和下圓盤(10),上圓盤(8)頂端內部分布小孔(9),外部依次套接壓力表(7)和壓力泵(1),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置於壓力表(7)和小孔(9)之間;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底部設有濾網(4)和濾片(5),並在濾網(4)上面填充砂粒(3)。
另外,還可以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的正下方設置凹槽形的接收器(6)。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是通過用壓力泵打壓,觀察壓力表指示情況,當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剪切破碎順利通過小孔後,壓力迅速下降,此時的壓力即為抗壓強度,另外,通過用壓力泵打壓,泵入速度可以進行調整,提高了測量的穩定性精度。
四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其技術方案是在中間容器2的兩端各置直徑與中間容器2內徑吻合的上圓盤8和下圓盤10,上圓盤8頂端內部分布小孔9,外部依次套接壓力表7和壓力泵1,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置於壓力表7和小孔9之間;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底部設有濾網4和濾片5,並在濾網4上面填充砂粒3。另外,還可以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的正下方設置凹槽形的接收器6。
其操作方法是a、濾網在上,帶孔濾片在下,按圖裝好測定儀。b、在測定儀的中間容器2中填充一定量的砂粒並把測定儀兩端固定好,擰緊閥門螺絲。c、將裝好砂粒的測定儀固定在固定架上,並與壓力泵連接好。d、開啟壓力泵,記錄壓力和排量。e、觀察注入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後的壓力變化和排量變化。f、待壓力和排量均穩定後記錄數據,觀察壓力表的指示情況,等待壓力突然下降時,記下壓力值,即為突破壓力。
權利要求1.一種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其特徵是在中間容器(2)的兩端各置直徑與中間容器(2)內徑吻合的上圓盤(8)和下圓盤(10),上圓盤(8)頂端內部均勻分布小孔(9),外部依次套接壓力表(7)和壓力泵(1),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置於壓力表(7)和小孔(9)之間;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底部設有濾網(4)和濾片(5),並在濾網(4)上面填充砂粒(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其特徵是在所述的中間容器(2)的正下方設置凹槽形的接收器(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測定儀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吸水性樹脂強度測定儀。其技術方案是在中間容器的兩端各置直徑與中間容器內徑吻合的上圓盤和下圓盤,上圓盤頂端內部均勻分布小孔,外部依次套接壓力表和壓力泵,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置於壓力表和小孔之間;在所述的中間容器底部設有濾網和濾片,並在濾網上面填充砂粒。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是通過用壓力泵打壓,觀察壓力表指示情況,當高吸水性樹脂凝膠體剪切破碎順利通過小孔後,壓力迅速下降,此時的壓力即為抗壓強度,另外,通過用壓力泵打壓,泵入速度可以進行調整,提高了測量的穩定性精度。
文檔編號G01N3/08GK2824013SQ20052008660
公開日2006年10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5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25日
發明者張桂意, 任曉香, 李國勇, 司道彬, 張波, 常金良, 陳學君, 雷龍梅, 劉建發, 崔潔 申請人:任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