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母線的電氣接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25 04:38:22 1
專利名稱:包括母線的電氣接線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向一個或多個用電部件供電的電氣接線結構。一第一接線端子由擰在母線中的一第一螺絲與母線相連。一第二接線端子由擰在母線中的一第二螺絲與母線相連。一輸入線與第一接線端子相連,一用於向一個或多個其它用電部件供電的輸出線與第二接線端子相連。
傳統地,安裝在車輛上的各種用電部件(如熱線點火塞,加熱器等)由發電機產生的電流供電,所述發電機通過發動機的激勵而工作。在與用電部件相連的供電路由上設有一繼電器盒。該繼電器盒內裝有多個繼電器,用於接通或切斷用電部件的電流供應,從而開關這些部件。圖6所示是一種已知的繼電器盒11。一導電母線12安裝於繼電器盒11上。繼電器們與母線12電連接。母線12的一部分暴露於繼電器盒11的一外表面上。由發電機產生的電流通過輸入線13和母線12傳輸到繼電器。壓扁輸入線以同第一接線端子15的卷邊壓線部分151相連。第一接線端子15由擰入母線12中的第一螺絲16與母線12相連。
用於向繼電器供電的母線12也用於向除通過繼電器供電以外的其它用電部件供電。一用於向其它用電部件供電的輸出線14壓扁以同第二接線端子17的卷邊壓線部分171相連。第二接線端子17由擰入母線12中的第二螺絲18將其與母線12相連。
由發電機產生的電流通過輸入線13和母線12傳輸到裝於繼電器盒11內的繼電器和輸出線14。也即,電流通過母線12輸送到位於輸出線14另一端的其它用電部件。當電流流過母線12時,母線12產生熱。所產生的熱傳導至第一和第二接線端子15和17以及第一和第二螺絲16和18。由於熱傳導,第一和第二接線端子15和17以及第一和第二螺絲16和18被加熱。如上所述,輸入線13通過壓接至第一接線端子15而被固定,輸出線14通過壓接至第二接線端子17而被固定。當所產生的熱量使母線12的溫度超過第一接線端子15和第二接線端子17的耐熱溫度時,輸入線13和卷邊壓線部分151之間以及輸出線14和卷邊壓線部分171之間會出現電接觸不良。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防止接線端子與母線之間的電接觸不良。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向一個或多個用電部件供電的母線的電氣接線結構;一第一接線端子由擰入母線中的一第一螺絲與母線相連;一第二接線端子由擰入母線中的一第二螺絲與母線相連;一輸入線與第一接線端子相連;一用於向一個或多個其它用電部件提供電流的輸出線與第二接線端子相連。第一接線端子和第二接線端子通過一旁路元件互相連接。
因此,流過輸入線的部分電流通過旁路線而不是通過母線流到輸出線。這種結構與傳統結構相比,使得流過母線的電流較少。更好地,第一接線端子和第二接線端子各自具有一卷邊壓線部分;旁路元件的一端和輸入線壓接在第一接線端子的卷邊壓線部分;旁路元件的另一端和輸出線壓接在第二接線端子的卷邊壓線部分。
例如,很容易製作出一種結構,在其中,旁路元件與輸入線和輸出線一起壓接在每個接線端子的卷邊壓線部分。
更好地,旁路元件的一端由擰在母線中的第一螺絲與第一接線端子和母線中的至少之一相連;旁路元件的另一端由擰在母線中的第二螺絲與第二接線端子和母線中的至少之一相連;也即,旁路元件和接線端子通過把螺絲擰入母線中而將它們都與母線相連。
母線通常安裝於裝有多個繼電器的繼電器盒上,而繼電器與母線電連接。
下面結合
本發明,附圖中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和表示第一實施例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2是圖1所示實施例的電路圖;圖3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圖5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局部前視剖視圖;圖6是現有結構的立體圖;以下結合圖1和圖2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進行描述。第一實施例中與圖6所示相同的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標號。
如圖1所示,輸入線13一端部的暴露芯線和導電旁路線19一端部的暴露芯線壓接在第一接線端子15的卷邊壓線部分151。端子15由擰入母線12中的第一螺絲16與母線12相連。輸出線14一端部的暴露芯線和旁路線19一端部的暴露芯線壓接在第二接線端子17的卷邊壓線部分171,端子17由擰入母線12中的第二螺絲18與母線12相連。
圖2示出了圖1中連接於發電機20的連線結構,該發電機通過車輛發動機的激勵產生電流以向各類用電部件供電。繼電器盒11內裝有保險絲21、22、23和24及繼電器25、26、27、和28。繼電器25接通或切斷供送到用電部件熱線點火塞29的電流,以使熱線點火塞29開或關。繼電器26-28接通或切斷供送到另一用電部件加熱器(未示出)的電流以使加熱器開或關。保險絲24與圖2中未示出的一用電部件電連接。輸出線14與裝於保險絲盒30內的母線31相連。母線31通過保險絲32與電池33電連接。母線31還通過保險絲34與電氣分配部件35電連接。電氣分配部件35將電流分配到各個用電部件。
通過實施第一實施例可以得到下述效果(1-1)流過輸入線13的部分電流通過旁路線19而不是通過母線12流向輸出線14。如果沒設旁路線19,所有流過輸入線13的電流都將流向母線12。本發明的結構與傳統技術相比,使得較少的電流流過母線12。從而,母線12中產生的熱量相對較少。結果,母線12、第一接線端子15、第二接線端子17、第一螺絲16和第二螺絲18的溫度升高與傳統技術中的相應元件的溫度升高相比要小。因此,即使反覆開關用電部件的電流而在母線12中多次產生熱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證母線12與第一接線端子15及母線12與第二接線端子17之間有良好的電接觸。
(1-2)旁路線19將傳輸到其上的熱量傳輸出去。因此,可以防止第一接線端子15、第二接線端子17、第一螺絲16、第二螺絲18上的溫度升高。旁路線19的傳熱有助於防止輸入線13與第一接線端子15及輸出線14與第二接線端子17間的電接觸不良。
(1-3)很容易製作出這樣一種結構,使輸入線13和旁路線19一起壓接在第一接線端子15的卷邊壓線部分151,而使輸出線14和旁路線19一起壓接在第二接線端子17的卷邊壓線部分171。也即,這種結構可以通過僅僅在傳統結構上增加旁路線19而得到。
以下結合圖3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進行描述。第二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標號。
在第二實施例中,一板狀旁路元件36、第一、第二接線端子15、17由擰入到母線12中的第一、第二螺絲16、18與母線12相連。旁路元件36置於接線端子15和第一螺絲16的頭部之間以及第二接線端子17和第二螺絲18的頭部之間。因此,在母線12及旁路元件36間形成一縫隙。
在第二實施例中,可以得到與所述(1-1)項和(1-3)項相似的效果。板狀旁路元件36的散熱區域比第一實施例中的旁路線19的散熱區域大。所以,旁路元件36可以比第一實施例中的旁路線19更有效地防止母線12、第一接線端子15、第二接線端子17、第一螺絲16、第二螺絲18上的溫度升高。
在圖4所示的第三實施例中,一旁路元件36放置於母線12和第一接線端子15之間以及母線12和第二接線端子17之間。
以下結合圖5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進行描述。第四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中相同的組成元件使用相同的標號。
在第四實施例中,一輸入線174、一輸出線172和一旁路線173相互作成一體,形成一引線175。通過剝去引線175的外皮而把其芯線暴露出來,此芯線壓接在卷邊壓線部分151、171中。
第四實施例提供了與第一實施例相似的效果。
本發明的進一步的實施例可以通過在以下一個或兩個方面對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特別是第二和第三實施例)進行改變而得到(1)將旁路元件與母線作成一體。
(2)在旁路元件上作出散熱片以增加散熱面積。
如上所述,由於第一接線端子和第二接線端子通過旁路元件互相連接,本發明可以保證接線端子和母線間的良好電接觸。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氣接線結構,包括一向一個或多個用電部件(29)供電的母線(12);一由擰入所述母線(12)中的第一螺絲(16)與母線(12)相連的第一接線端子(15);一由擰入所述母線(12)中的第二螺絲(18)與母線(12)相連的第二接線端子(17);一與所述第一接線端子(15)相連的輸入線(13;174);一向一個或多個其它用電部件供電的輸出線(14;172),該輸出線與所述第二接線端子(17)相連,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接線端子和所述第二接線端子通過一旁路元件(19;36;173)互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氣接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接線端子(15)和第二接線端子(17)各具有一卷邊壓線部分(151,171),所述旁路元件(19,173)的一端和所述輸入線(13,174)的一端壓接在所述第一接線端子(15)的卷邊壓線部分(151),所述旁路元件(19,173)的另一端和所述輸出線(14,172)的另一端壓接在所述第二接線端子(17)的卷邊壓線部分(17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氣接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旁路元件(36)的一端由第一螺絲(16)與所述第一接線端子(15)和所述母線(12)中至少之一相連;所述旁路元件(36)的另一端由第二螺絲(18)與所述第二接線端子(17)和所述母線(12)中至少之一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氣接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母線(12)安裝於裝有多個繼電器(25,26,27,28)的一繼電器盒(11)上;所述繼電器與所述母線電連接。
全文摘要
一安裝於裝有繼電器(25,26,27,28)的繼電器盒(11)上的母線(12)。在輸入線(13,174)一端的暴露芯線和在旁路線(19,173)一端的暴露芯線壓接在第一接線端子(15)的卷邊壓線部分。在輸出線(14,172)一端的暴露芯線和在旁路線的另一端的暴露芯線壓接在第二接線端子的(17)的卷邊壓線部分。第一和第二接線端子(15,17)分別通過擰入在母線(12)中的螺絲(16,18)與母線相連。
文檔編號H01R31/00GK1227462SQ9910073
公開日1999年9月1日 申請日期1999年2月11日 優先權日1998年2月27日
發明者加藤信秀, 阿子島滋, 笠原康弘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