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魚王的讀後感
2023-10-25 06:58:37 2
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讀後感應該怎麼寫,下面是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尋找魚王的讀後感【篇一】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叫《尋找魚王》的書。使我受益匪淺。
《尋找魚王》主要講了:一天一個魚王教他的兒子捕魚,魚王很奇怪,他的捕魚技術很好,為什麼他的兒子卻都不好,因此他非常懊惱。一個過路人說你一直手把手的教,不讓他們走彎路,但他們缺少實踐、沒有教訓,積累不了經驗,所以技術不好。
我讀完這本書明白了,沒有接受過教訓的人與沒有經驗的人一樣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要吸取平時在學習中的錯誤,積累經驗,學習才會取得進步。
尋找魚王的讀後感【篇二】
暑假裡,我看了《尋找魚王》。這本書大致的內容是:有一個小孩,有一次跟他爸爸一起去上學,他爸爸覺得在他學校旁的那汪綠水中有魚,不知為什麼被老師罵了。他也覺的那裡有魚。那天晚上,他爸爸跟他說了一些關於老族長的話。因為他爸爸想陪養他成為「魚王」。
有一天,他爸爸帶著他去找「魚王」。他們走了好多天,找到了「旱手魚王」的兒子,他已經老了。他爸爸跟「旱手魚王」的兒子談了好久,那個老人決定收留他。那老人每天跟他說話。老人有一次說:「我爸很會抓魚,可惜他被「水手魚王」害死了。「水手魚王」教「旱手魚王」水性,有一次發大水,「水手魚王」叫「旱手魚王」捉魚,「旱手魚王」知道「生水」沒有魚。可是「水手魚王」硬要捉魚,「旱手魚王」只好去,可旱手魚王被大嘴魚咬死了。」老人還會帶著他出去捉魚,他看見老人挽起袖子,手像箭一樣一抓,手裡便抓到一條魚。
有一個秋天,老人叫他準備兩倍的食物過冬,說這個冬天不同尋常。冬天裡,老人有一次抓魚,沒抓到。老人說:如果我死了,你就去那個藍色霧漫的地方。果然,這個冬天,老人死了。他把老人埋在屋子旁邊的松樹旁。春天,他爸爸來看他,他們去藍色霧漫的地方什麼都沒找到,但是晚上他們聞到了魚香,找到了一個老奶奶,她是「水手魚王」的女兒。老奶奶教他水性,有一次他在水下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黑影,還聽到了震耳欲聾的「咚咚」聲。想知道那是什麼,老奶奶一直不告訴他,到最後,才告訴他那是魚王。我的感受是:「旱手魚王」比「水手魚王」強,但「水手魚王」害死了「旱手魚王」。
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水手魚王」被水草纏住,死了。
尋找魚王的讀後感【篇三】
張煒的中篇小說《尋找魚王》講的是一個山裡少年為捕魚拜師學藝的故事,山中缺水,山裡人視魚為珍寶,自然掌握捕魚絕技的人便成了寶中之寶。作者沿著這條脈絡,通過主人公的眼向讀者展示了「旱手」、「水手」兩位捕魚能手的人生際遇,闡述了人與自然應有的和諧關係。
讀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有更多的感慨,較深的感受,一是小說隱晦反映了兩代「魚王」世家的恩怨情仇;二是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人類應該合理有序利用;三是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去領悟體會,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小說中揭露的黑暗的「弱肉強食」的現實是通過「旱手」魚王的遭遇體現的。「旱手」魚王的父親和「水手」魚王的父親雖然是要好的朋友,但為了偷學「旱手」捉魚技術,贏得老族長的青睞和山民的尊敬,「水手」魚王的父親想方設法接近「旱手」魚王的父親,在學藝不成後不惜設下圈套將「旱手」魚王的父親置於死地,並妄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老組長有殘疾的家人,獨享魚王殊榮。但學「旱手」技術未成和山裡缺水、只有夏季汛期有水才能一展身手的現實又讓「水手」魚王在一年大部分時間難有用武之地,最後他為捉到魂牽夢繞的大魚喪身水中。「旱手」漁王的兒子因父親被害擔心自己也遭暗算隱居山中,逃亡之際練就了「旱手」捕魚絕技,歷經苦難之後對自然有了敬畏之心,悟出取之有道、知足常樂的人生真諦,但其觀點卻不為以主人公父親為代表的追名逐利的大眾所理解,只好隱居山中過自給自足的生活,直到年老體衰之際才無奈接收主人公這個關門弟子,終將自己堅持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成功傳給了主人公一家。
第二點感受是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人類應該合理有序利用。這在小說最後體現在「水手」魚王對山中真正的大魚「魚王」的態度上,也正是她的這種態度改變了主人公一家的觀念,最終主人公一家陪伴年老的「水手」魚王幸福的生活在深山之中。這象徵了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和自然資源的利用不應該是無度的,技術可以無限發展,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就如「旱手」「水手」兩個魚王共同的觀點,不用各種捕魚設備,只逮大魚,一擊不中不再出擊,不為了名譽和利益趕盡殺絕,給水中的魚兒留下生長的空間,這樣才能長久地吃到魚。想想我們周圍的環境,經濟發展了,卻沒有了飄著白雲的藍天,沒有了俯下身可以飲用的潔淨河水,沒有了可以大口呼吸的清新空氣,我們在向大自然無限攫取各種資源的同時,自然也給了我們沉痛地教訓和警示。
第三,小說的結尾寫道:「長輩人牽手走三裡,自己走七裡。一輩子十裡。」小說中「旱手」魚王和「水手」魚王並沒有刻意、專門教給主人公「我」捕魚的本領以及「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知足常樂」的道理,然而,在與「魚王」師傅共處的山居歲月裡,「我」最後明白了,沒有人能夠真正成為「魚王」,因為「魚王」的核心不是「人」,而是「魚」,更確切地說,是「魚」背後需要我們人類去敬畏的「山、水、泥土、空氣」等生命的根脈,而不是人類去自私、肆意掠奪、佔有的私人財產。這些正是小說最後總結的一段話「長輩人牽手走三裡,自己走十裡。」
一部中篇小說容納不了這麼多沉重的話題,所以作者只能通過寓言警示人們,將希望寄託於未來,期盼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不要等社會運轉不良、人類生存困難時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