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的製作方法
2023-10-24 12:53:02 1
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釜體底座、攪拌器、攪拌器動力裝置、電加熱裝置,所述釜體安裝在釜體底座上,所述攪拌器動力裝置安裝在釜體頂部,所述攪拌器的一端安裝在攪拌器動力裝置的輸出軸上,另一端伸入釜體內部;所述釜體的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釜體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玻璃纖維保溫層內設置有鋼內膽,所述鋼內膽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之間形成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其特徵在於:所述玻璃纖維保溫層與釜體之間還設有真空隔熱板。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和換取十分方便;採用真空隔熱板,可大幅度降低導熱係數,小於0.035w/(㎡.k),並且不含有任何OD材料,具有環保和高效節能的特性。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行業的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石油化工領域,隨時國內外經濟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於潤滑油產品的性能要求也被提高;而在潤滑油的調和過程中,往往需要加入一種或者多種添加劑來改善潤滑油的特定性能,然後調和的目的還是為了改善潤滑油的種類和質量,從而得到客戶最終所需的潤滑油。
[0003]然而現有潤滑油生產用調和釜一般為介質加熱,導致能耗高,整個釜體的保溫性差,而且電加熱裝置的安裝和維護不方便。
[0004]例如申請號為201220576496.3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潤滑油生產用調和釜」,公開了一種潤滑油生產用調和釜,涉及潤滑油生產設備,具體涉及潤滑油生產用調和釜。包括調和釜罐體,調和釜罐體安裝於支座上,在調和釜罐體頂部上方設置有攪拌器動力裝置,攪拌器動力裝置連接調和釜罐體軸心位置的攪拌器;調和釜罐體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在調和釜罐體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玻璃纖維保溫層內設置有鋼內膽,鋼內膽底面是平面,在鋼內膽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之間設置有一個環形的支撐體,支撐體支撐於鋼內膽底面的周邊,支撐體中間設置有電加熱裝置。但是此專利的不足在於,電加熱裝置的安裝複雜,不方便換取。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本實用新型採用將電加熱裝置夾持的方式來固定,結構簡單,安裝和換取十分方便;採用真空隔熱板,因此導熱係數可大幅度降低,小於0.035w/ ( Hf.k),保溫性能得到加強,並且不含有任何OD材料,具有環保和高效節能的特性。
[0006]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7]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釜體底座、攪拌器、攪拌器動力裝置、電加熱裝置,所述釜體安裝在釜體底座上,所述攪拌器動力裝置安裝在釜體頂部,所述攪拌器的一端安裝在攪拌器動力裝置的輸出軸上,另一端伸入釜體內部;所述釜體的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釜體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玻璃纖維保溫層內設置有鋼內膽,所述鋼內膽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之間形成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其特徵在於:所述鋼內膽底部設有夾持件,所述電加熱裝置通過夾持件夾持在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玻璃纖維保溫層與釜體之間還設有真空 隔熱板。
[0008]所述真空隔熱板為由填充芯材與真空保護表層複合而成的真空隔熱板。
[0009]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在鋼內膽底部的夾持杆,所述兩根夾持杆中至少一根夾持杆為可轉動夾持杆。
[0010]所述可轉動的夾持杆上設有轉動軸,鋼內膽底部設有轉動槽,轉動槽上設有擋片,可轉動的夾持杆通過轉動軸安裝在轉動槽內固定在鋼內膽底部上。
[0011]所述夾持杆的形狀為「L」形。
[0012]所述鋼內膽的底面是平面。
[0013]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優點在於:
[0014]1、本實用新型採用將電加熱裝置夾持的方式來固定,結構簡單,安裝和換取十分方便;採用真空隔熱板,因此導熱係數可大幅度降低,小於0.035w/( Hf.k),保溫性能得到加強,並且不含有任何OD材料,具有環保和高效節能的特性。
[0015]2、本實用新型採用持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在鋼內膽底部的夾持杆,所述兩根夾持杆中至少一根夾持杆為可轉動夾持杆;可轉動夾持杆通過轉動可以實現放開狀態和夾持狀態,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0016]3、本實用新型採用所述可轉動的夾持杆上設有轉動軸,鋼內膽底部設有轉動槽,可轉動的夾持杆通過轉動軸安裝在轉動槽內固定在鋼內膽底部上;可在鋼內膽裝入釜體前就將電加熱裝置固定在鋼內膽上,並且安裝好;轉動槽上設有擋片可以防止轉動軸脫落。
[0017]4、本實用新型採用所述夾持杆的形狀為「L」形,「L」形夾持杆可以為電加熱裝置提供一些底部支撐,有效防止電加熱裝置脫落的情況發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A位置放大圖
[0020]圖中標記:1、釜體,2、釜體底座,3、攪拌器,4、攪拌器動力裝置,5、電加熱裝置,6、玻璃纖維保溫層,7、鋼內膽,8、夾持杆,9、轉動軸,10、擋片,11、真空隔熱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0022]實施例1:
[0023]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1、釜體底座2、攪拌器3、攪拌器動力裝置4、電加熱裝置5,所述釜體I安裝在釜體底座2上,所述攪拌器動力裝置4安裝在釜體I頂部,所述攪拌器3的一端安裝在攪拌器動力裝置4的輸出軸上,另一端伸入釜體I內部;所述釜體I的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釜體I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6,玻璃纖維保溫層6內設置有鋼內膽7,所述鋼內膽7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6之間形成電加熱裝置安裝腔,所述鋼內膽7底部設有夾持件,所述電加熱裝置5通過夾持件夾持在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玻璃纖維保溫層6與釜體I之間還設有真空隔熱板11。
[0024]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真空隔熱板為由填充芯材與真空保護表層複合而成的真空隔熱板。
[0025]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在鋼內膽底部的夾持杆8,所述兩根夾持杆8中一根夾持杆為可轉動夾持杆,則另一根為不可轉動夾持杆。
[0026]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可轉動的夾持杆上設有轉動軸9,鋼內膽7底部設有轉動槽,轉動槽9上設有擋片10,可轉動的夾持杆通過轉動軸9安裝在轉動槽內固定在鋼內膽7底部上。[0027]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夾持杆8的形狀為「L」形。
[0028]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鋼內膽7的底面是平面。
[0029]實施例2:
[0030]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1、釜體底座2、攪拌器3、攪拌器動力裝置4、電加熱裝置5,所述釜體I安裝在釜體底座2上,所述攪拌器動力裝置4安裝在釜體I頂部,所述攪拌器3的一端安裝在攪拌器動力裝置4的輸出軸上,另一端伸入釜體I內部;所述釜體I的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釜體I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6,玻璃纖維保溫層6內設置有鋼內膽7,所述鋼內膽7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6之間形成電加熱裝置安裝腔,所述鋼內膽7底部設有夾持件,所述電加熱裝置5通過夾持件夾持在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玻璃纖維保溫層6與釜體I之間還設有真空隔熱板11。
[0031]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真空隔熱板為由填充芯材與真空保護表層複合而成的真空隔熱板。
[0032]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在鋼內膽底部的夾持杆8,所述兩根夾持杆8均為可轉動夾持杆。
[0033]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可轉動的夾持杆上設有轉動軸9,鋼內膽7底部設有轉動槽,轉動槽9上設有擋片10,可轉動的夾持杆通過轉動軸9安裝在轉動槽內固定在鋼內膽7底部上。
[0034]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夾持杆8的形狀為「L」形。
[0035]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鋼內膽7的底面是平面。
[0036]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實施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得到的其它實施例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包括釜體(I)、釜體底座(2)、攪拌器(3)、攪拌器動力裝置(4)、電加熱裝置(5),所述釜體(I)安裝在釜體底座(2)上,所述攪拌器動力裝置(4)安裝在釜體(I)頂部,所述攪拌器(3)的一端安裝在攪拌器動力裝置(I)的輸出軸上,另一端伸入釜體(I)內部;所述釜體(I)的底面是向下凹的球形面,釜體(I)內側壁和底部的內表面有玻璃纖維保溫層(6 ),玻璃纖維保溫層(6 )內設置有鋼內膽(7 ),所述鋼內膽(7 )底部與玻璃纖維保溫層(6)之間形成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其特徵在於:所述鋼內膽(7)底部設有夾持件,所述電加熱裝置(5)通過夾持件夾持在電加熱裝置安裝腔內;所述玻璃纖維保溫層(6)與釜體(I)之間還設有真空隔熱板(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其特徵在於:所述真空隔熱板(11)為由填充芯材與真空保護表層複合而成的真空隔熱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其特徵在於:所述夾持件包括兩根對稱設置在鋼內膽底部的夾持杆(8),所述兩根夾持杆(8)中至少一根夾持杆為可轉動夾持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其特徵在於:所述可轉動的夾持杆上設有轉動軸(9),鋼內膽(7)底部設有轉動槽,轉動槽上設有擋片(10),可轉動的夾持杆通過轉動軸(9 )安裝在轉動槽內固定在鋼內膽(7 )底部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其特徵在於:所述夾持杆(8)的形狀為「L」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潤滑油調和釜,其特徵在於:所述鋼內膽(7)的底面是平面。
【文檔編號】B01F15/06GK203598784SQ201320730952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9日
【發明者】周昌國 申請人:四川省德陽昌盛至軒石油化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