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教師隊伍建設(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賦能鄉村振興)
2023-10-23 21:57:09 7
鄉村振興與教師隊伍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這一矛盾在鄉村中最為突出,民族地區受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響,其鄉村的社會矛盾也很突出鄉村振興通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鄉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之一,鄉村振興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一環,是機遇更是挑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鄉村振興與教師隊伍建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鄉村振興與教師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這一矛盾在鄉村中最為突出,民族地區受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影響,其鄉村的社會矛盾也很突出。鄉村振興通過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和生態振興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鄉村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之一,鄉村振興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一環,是機遇更是挑戰。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教育具有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加快鄉村振興等多方面的外溢性效用,而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則是這些效能達成的重要媒介」。鄉村振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舉措。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實現人才振興,鄉村人才的振興靠教育,鄉村教育的振興依靠鄉村教師。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是振興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的主力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基於鄉村振興的角度而言,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迫在眉睫。此外,建設高質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是鄉村人民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訴求和新期待,是他們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美好生活的需要。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顧往昔,展望未來,高質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步驟,是解決鄉村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一環。因而,建設高質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以賦能鄉村振興是教育發展中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
紮根鄉土的教育情懷: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思想保證
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是一種自發和自然的情感,這些情感可以轉變為他們發自內心的對鄉村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成為他們專注於鄉村教育事業的動力之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建設高質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面臨兩道屏障,第一道屏障為是否「留得住」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第二道屏障和根本保證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是否「願意留」,兩者的關鍵都在於「留師留人」,紮根鄉土的教育情懷正是突破這兩道屏障的關鍵。
紮根鄉土的教育情懷更多地指向超越物質倫理條件,源自內心深處對鄉土的一種熱愛而主動紮根鄉村、服務鄉村、奉獻鄉村的教育情感,亦是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而言,對本土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認同與熱愛,以及投身鄉村教育促進鄉村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鄉村教師鄉土情懷的應有之義」,這樣的教育情感核心在主動,首先是主動熱愛鄉村這片廣闊的土地環境;其次是熱愛學生鄉民,這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形成合力,如鄉村創設尊師重教的鄉村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給予鄉村教師人文關懷。只有當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對鄉土愛得深沉,在潛移默化中民族地區鄉村才能留得住教師。同時,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角度出發,紮根民族地區鄉土的教育情懷是一種「共同體意識」,是思想和行動的共同體,包括「身份共同體」「空間共同體」「教育共同體」「生活共同體」等,即身份上主動轉變、空間上主動接納、教育上主動作為、生活上主動適應,促使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從多角度融入鄉村、認可鄉村、紮根鄉土。由此,既推動了高質量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又能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具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紮根鄉土的教育情懷,鄉村教師才能實現從「留得住」到「留得久(願意留)」的順利轉變,從而促進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
教師融入鄉村能力培育: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關鍵問題
從供給側看,許多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實際來源既不來自民族地區,也不來自鄉村,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對其更是較為陌生的話題。在此基礎上,民族地區文化交流、文化適應的問題挑戰應運而生。因此,「新」教師能不能融入、如何融入民族地區鄉村社會,是建設高質量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的一個棘手且關鍵的問題。
「新」教師要真正融入民族地區鄉村社會,需要外界力量的推力和教師自身的內驅力相結合。一是形成高校—政府—鄉村學校的聯動培育機制,從外推力上共促教師融入民族地區鄉村。可從建構鄉村課程體系和建立健全職前職中職後培訓機制上著手,從源頭上看,這需要高校特別是定向培養師範生的高校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上重視對未來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鄉土知識和鄉村文化的培養;培訓機制上需要當地政府部門、鄉村學校在職前職中職後協作共育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鄉土知識,如因地制宜開展以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和鄉土知識為主題的培訓,以及實地參觀等形式,進一步提高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對鄉村全體面貌的理解。高校、政府、學校形成組合拳,加強「新」教師與民族地區交往交流交融,利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融入一方水土,紮根鄉土。二是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與鄉村在互動中要互為主動,從內驅力上實現真正融入。學生鄉民是民族地區鄉村社會土生土長的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鄉民溝通交流,在與他們的互動交流中,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能夠積累一定的鄉村文化資本,這是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融入鄉村,更好服務於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鄉村在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互動過程中,要消除偏見、消除排他性,接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融入鄉村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作為家長的鄉民村民,要積極配合教師工作,促進家校社(村)形成協同育人、協同發展的局面。此外,教師要主動學習、參與和交流,樹立民族地區鄉村文化自信,成為當地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積極參與者,提升自身適應不同民族地區鄉土文化的能力。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所樹立的鄉村文化自信,就是認可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提升服務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的自信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從「要我融入」到「我要融入」的鄉村振興賦能轉變。
改革教師評價體系: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突破路徑
「教師評價觀和鄉村好教師的評價標準影響著鄉村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價值導向」,進而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行動取向。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來,教師評價已經成為教育界必須關注的話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基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身份角色的多元性、多功能性等特徵,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評價體系必然要與一般教師評價既有相同更要有所區別。相同之處在於,都要堅持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評價標準,堅決克服「五唯」現象,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首要標準。不同之處在於,要基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實際情況,因師制評,因事制評,改革現有的評價體系。一是建立具有民族地區鄉土性的多元評價機制。基於鄉村振興背景,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服務鄉村、紮根鄉村、奉獻鄉村的政績進行量化納入評價體系,體現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在服務鄉村中的價值感,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自我效能。基於民族地區鄉村環境差異,重新建立具有差異化、公平性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評價體系,改革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如必須破除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唯論文」「唯分數」的評價體系,更多地要傾向於鄉村教師立德樹人的評價體系。二是建立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評價可操作可實施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學校績效評價和鄉村教師服務鄉村績效評價,建立多層級詳盡的評價指標,並在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中進行試點,獲取經驗後,進行推廣。據此,通過對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教育評價和服務鄉村振興進行評價,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自我價值認同感,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素質,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的條件保障
教師職業吸引力影響著教師從事鄉村教育事業的內外部行為動機,從而影響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服務鄉村振興的質量。從淺層次上看,職業吸引力的提升是促使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留在鄉村、服務鄉村的外在動力;從深層次上看,職業吸引力是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久」「教得好」的內在動力。
提高鄉村教師工資收入等待遇和社會地位,是增強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的關鍵,重點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內容體系,解決鄉村教師的「前臺」和「後臺」之憂。在「前臺」上,一是要健全落實民族地區鄉村教育行政獎勵制度、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多渠道宣傳鄉村教師光輝形象,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二是政府部門、學校單位等要積極為提升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專業能力創造機遇,積極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搭建線上線下學習平臺,如可搭建跨鄉跨鎮跨縣跨區跨市跨省等平臺,自下而上形成交流互動學習共同體,還可利用網際網路實現線上學習交流,讓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留在鄉村,但成長不限於鄉村,使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有「盼頭」,有吸引力;在「後臺」上,主要是提高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的生存質量。一是建立梯度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補貼制度,切實提高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工資,一定程度上要保證職稱評定名額向鄉村傾斜,提高民族地區鄉村教師物質條件吸引力;二是為民族地區鄉村教師提供舒適便利的住房條件、交通條件和工作條件,保障民族地區鄉村教師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教得用心;三是建立民族地區鄉村教師家屬享有優惠照顧等政策,諸如實行家屬醫療優惠等政策。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鄉村教師男女比例失調,鄉村女教師佔比大,在陌生環境下,鄉村教師的安全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和保障,可從物質安全和心理安全兩個方面提升鄉村教師的安全感,這在提升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建設高質量的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的過程中不能被忽略。
(作者吳倩蓮系貴州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李祥系貴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多民族文化融合與區域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10期)
作者:吳倩蓮 李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