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讀後感:有志者事竟成
2023-10-23 23:17:42 1
愚笨的愚公從沒說過什麼真理,可這一開口卻讓他贏來了彪炳千秋的讚嘆,永世不朽的流傳。讀完《愚公移山》後你學習到其中的精神了嗎?
《愚公移山》讀後感_篇1
愚公移山貴在精神。愚公覺得兩座山擋住道了,為方便大眾,他信念堅定,迎難而上,移開山道。後來感動神靈,搬走大山。如果愚公當時空有堅定的信念,沒有恆心和毅力,那麼移山都是空談。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做事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去實踐,堅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去做。迎難而上,困難便會迎刃而解。有人習慣在溫室裡成長,滿足於優越條件,只想坐享其成,害怕吃苦,害怕生活的重擔壓肩。在通往理想與成功的道路上跋涉,的確是痛苦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不怕苦,苦一時;害怕苦,苦一世。愚公就是以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掃清了道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怕困難,那麼,困難將越積越多,難以解決。
人生就應該像一條河一樣,奔流不息,不要做一泓不起漣漪的湖水。要像暴風雨中的海燕那樣展翅翱翔,搏擊風浪,豈能做膽怯地躲藏在巖石下的企鵝?
「鏡以淬而日明,鋼以煉而益堅」。愚公以實例告訴我們:信念+信心+恆心=成功。對於學習,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才能不斷進步。
《愚公移山》讀後感_篇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起愚公的故事,堅信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任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嗎?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他為什麼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村莊。也有人說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許可以把挖山的重任,推給集體,留給後人。誰也不會要求一位快九十歲的老人去完成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愚公沒有這樣做,他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並在統一了家人思想之後,馬上付諸行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學習愚公,要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穿衣、工具、傷病等等一些問題。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幹。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十足,才會為偉大的事業奮鬥終身。事業的成功與實幹密不可分,我們學習了《愚公移山》就應該像愚公一樣直面困難,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有了這樣一股勁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幹不成的事業。
《愚公移山》讀後感_篇3
我們這代人年輕時,學習毛主席著作,首先要背會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讀後還要寫讀書筆記,就是對於文中的一句話,一段文字的感想和見解。讀後感應該是和作者心靈的一次交流,也是自已在政治思想上、在文學修養上的一次提高和升華。
現在,作為一個年近八旬的退休幹部來說,再讀《愚公移山》,感慨更是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不怕困難,堅持到底才能成功。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銘刻在世世代代的信仰之中,被華夏兒女樂此不疲地傳誦。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這樣的:北山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他見太行山和王屋山擋在家門前,出門很不方便,就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愚公想把這兩座山都搬走,有一天,他把妻子、兒女、孫子叫到一塊,商量這件事,兒女們倒是都很贊成,可是妻子卻說他是不是老糊塗啦,這麼大年紀還要搬山,挖了的泥土又往哪堆呢。愚公和妻子爭論起來,兒子出來勸解,說可以把土挑到渤海去。愚公和眾兒孫們齊聲贊成移山,妻子見大家決心已定,也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愚公帶著妻子,兒孫,扛起鋤頭,钁頭,帶上簸箕上山了。愚公的壯舉驚動了四鄰,大家紛紛前來觀看。愚公挖山,妻子鏟土,兒孫們挑著簸箕往渤海裡運,一天連著一天,速度雖然很慢,但是他們從不灰心,每天搬山不止。
河曲智叟覺得愚公太傻了,他勸愚公:一把年紀了,就不要搬山了,早早的回家歇著吧。愚公拄著钁頭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總有一天會搬完的。智叟被噎的啞口無言,只好苦笑著搖搖頭。有一天,天神從空中路過,看到了這場景,驚得急忙跑回去報告天帝,天帝知道了十分的感動,他覺得愚公他們精神可嘉,於是派了兩個兒子去搬掉那兩座大山,他們來到山前把山搖了搖,蹲下身子,一人一座,把山搬走了,從這以後,愚公的家門前一片平坦,道路十分好走。
「愚公移山」,大智若愚;河曲智叟,大愚若智。在太行王屋山面前,嗤笑譏諷,盡煙消雲散於他的一聲長嘆之中。
自開天闢地之時,太行、王屋二山就堅持著他們亙古不變的傲氣,陽光的刺痛,黑風的叫囂,經千萬年的沉澱成那儼然肅穆,返樸歸真的灰色的山石。平靜了幾千年,所有人都丟棄了對那個陌生世界的妄想,沒有奢望的安靜朝拜著面前的兩座大山。突然有一天,愚公站出來了,挺著年近九旬的腰板。他帶領自已的兒孫要移山。
移山?這遠比他每天的出入迂迴要艱難的多。高聳入雲的太行王屋,其盛氣凌人只是豈肯屈服於笨拙的斧錘之下?人生的八十餘個春秋都被戲弄於他們的蔑視裡,又何必大動幹戈,以杯水車薪的資本來挑戰這莽莽大山呢?知足才是福啊。
然而愚公不這麼想,他不甘心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勇氣乖乖交給隨遇而安的苟且手上,他要證明人定勝天。一錘一敲,揮汗如雨的拼搏,山的氣勢卻毫無動搖,一年的往返,只想將自己的夢想一點一點地堆積於那渤海之邊。日復一日,繼而年復一年,山依舊面無表情的矗立在天的前面,他依舊是如此頑固,毫無遮掩的山石緊緊包裹著他的脆弱,或許,他擁有的只有陽光敲擊下寵辱不驚的堅強。
烈日的炙熱和諷刺,似乎是天帝在譏笑他的自討苦吃,智叟的冷言冷語,不允許爭論的否決了他的狂妄。可愚公他毫不承認自己正在為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浪費生命,因為他從沒有懷疑過這些艱辛的汗水在滴入冰冷的山石的那一刻是否後悔過,是否會衝刷掉石頭那頑固的外殼,粉碎他的殘忍,刺痛他的記憶。他堅信,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是個終會勝利的夢。
愚笨的愚公從沒說過什麼真理,可這一開口卻讓他贏來了彪炳千秋的讚嘆,永世不朽的流傳。「我死了還有兒,兒死了還有孫,孫還會有兒,兒也還會有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永不會完,山,怎麼會移不完呢?
智叟啞然,原來他只是這項大工程裡的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小角色。
人們終於明白,原來愚公他用自己的晚年安寧來換取的是一個他永遠無緣看到的世界,他的夢想,只是想讓後人走上寬廣的大道來懷想曾經的王屋太行,曾經有這麼一個移山的愚公。
上帝命誇娥氏二背負著兩座山圓了愚公的夢。他眼睜睜的看到了北山阻隔了千萬年的柔和的陽光,跳躍著擁抱著這塊北山壓抑了太久的土地,一片開闊。原來山的那頭有溫潤的泥土,有風中搖曳的安謐的小麥,蕩著燦爛的滿足。
故事不再以他玄妙的神話色彩使我們聯想翩翩。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個結局是真實的,完美的。愚公拿著斧錘向我們詮釋了他的人定勝天,這傳世神奇下所孕育的精神。像山一樣執著,堅韌,然後,向命運挑戰。相信落下的汗水終會滋潤出一片綠蔭,而摧毀山峰的人,只有我們自己。
在我退休之後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深入基層採訪,勤奮寫作,宣傳為祖國富強付出努力而作出成績的人,讓他們的所作所為能引領更多的人,無論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我們全國一盤棋,緊緊團結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像愚公那樣,共同努力,使我們美麗的中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