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寧修長城不打匈奴(秦始皇修萬裡長城)
2023-10-24 00:03:28 2
事實上,蒙恬在擊潰匈奴之後,就開始在北邊沿黃河修築長城。這可能是秦朝最早的築城活動。
此後,大規模的築城活動才全面展開。
經過幾十萬民夫的日夜勞作,用了幾年的時間,長城終於建成。
綿延萬裡的長城,也在歷史中綿延,經過歷代封建王朝的修繕、改造和增修,長城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神州飽經戰火的大地上。
說到這裡,每一個人都會想起孟姜女,想起山海關孟姜女廟的那副有名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裡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想起那個令人辛酸的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
相傳秦始皇築長城之時,向民間派了大量的徭役,一個叫杞良的年輕燕人也被強行拉去修築長城。
這個杞良受不了繁重的勞役,冒死逃跑了。
他跑進孟氏後園,爬到樹上躲了起來。
恰巧,這家的小姐孟仲姿,在後園的池子裡洗澡,仰面看到了杞良。
孟仲姿問他是什麼人,為什麼跑到這裡?
杞良老老實實地把自己的來歷告訴了她。
孟仲姿聽了後,對杞良說:請你娶我為妻,杞良開始還推辭,後來兩人就成婚了。
這說明什麼?
說明修長城也是一個促進各地方相互交流的辦法,如果沒有修長城這件事,孟姜女可能不會遇到杞良哥,更加不會嫁給外地人。
1把各地的人叫去修長城,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和交流,有利於統一萬裡長城的建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
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抵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右岸的虎山。
蜿蜒達萬裡,起伏於崇山峻岭之間,氣勢雄偉萬千。
古代打仗,主要靠步兵、騎兵、馬拉戰車,這樣的城牆關隘,對防守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戰國時的秦、趙、燕等北方各國,為了防止匈奴遊牧民族的侵擾,保衛中原地區的生產不受破壞,相繼在各自的北部邊境修築了三大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驅逐匈奴,佔領了今黃河河套地區。
為了鞏固國防,抵禦匈奴南下也開始修長城!
事實上,除此之外,修長城本身也利用人口的流動和交流。
有一個外國人在自己的文中說:「沒有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沒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勞動者,根本就不會有這宮殿,不會有一切人類的文明。」
長城經過歷代千百萬人的努力,以其「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裡」久遠廣闊的時空跨越來展現一個文明的偉大。
為了修長城,除了蒙恬麾下的士兵以外,又徵調了大量的民工,前後耗費了十多年時間。
這些楚國人、齊國人、燕國人,他們原來都說自己的方言,哪裡有機會在一起交流?
現在在一起修長城,大家幹同樣的活,同吃同住,估計十多年下來,如果能夠活下來,可能就能夠用一種語言和文字交流了。
這個工程不僅僅是軍事防禦,也是一種文化的統一,大家在一起修長城,可以學習秦國的文字,必須聽懂秦國的語言,這樣一個統一中國就慢慢地出現了。
萬裡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當時的人一定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一定死了很多人。
這麼大的工程,大約需要100萬人,這相當於當時秦帝國人口的1/20。
到哪裡去找這麼多人?
把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中青年男人都抓來修長城。
這個秦始皇,他的意志很堅定,想做什麼,從來沒有做不到的。
士兵們在全國各地抓人,男人們被抓走了,他們的家中只留下了可憐的老人、婦女和兒童。
他們非常傷心、悲痛,他們知道被抓去的人很難再回來,但是他們又無力反抗。
修建長城本來確實是邊防的需要,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工程從東南和西南兩頭髮端,這種分段修建的辦法,在東西兩支大軍的內部也以小的規模加以實行。
方法是:二十來個民工為一小隊,每隊擔負修建約五百米長的一段,鄰隊則修建同樣長度的一段與他們相接。
但是,等到兩段城牆連接以後,並不是接著這一千米的城牆的末端繼續施工,而是把這兩隊民工派到別的地段去修築城牆。
使用這種方法當然就留下了許多缺口,它們是漸漸地才填補起來的,有些甚至在長城已宣告竣工之後才補全。
事實上,修長城也是技術活,沒有偉大的建築工程師和能工巧匠是幹不成的,這些人聚集在一起修長城,當然可以促進建築技術的提升,有利於交流建築方面的知識。
3秦始皇拼命的修長城,可能是擔心秦朝的戰略威脅來自胡人,才把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始皇帝三十二年,一個燕人盧生派人入海求仙后還鹹陽,以鬼神事遊說秦始皇,還說什麼「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錯誤地以為「胡」即匈奴,於是,他就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並在收復地建起了長城。
之後,規模與動作越來越大。
秦朝時期,匈奴人一般都被稱為「胡」,當時,秦、趙、燕三國與這些遊牧民族為鄰,經常遭受他們的侵擾。
以前中原人叫他們戎狄奴,他們徵服了鄰近的各族,統一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生產比較落後,他們缺少很多東西,比如糧食、鐵器、布匹、食鹽等等,他們常常南下到農業區搶東西。
匈奴的騎兵殺人、放火、搶東西,對農業區的破壞很嚴重。
胡人們從小就會騎馬,他們搶了東西,就騎著馬像一陣風那樣消失了。
因此,為了防止遊牧民族馬隊的侵擾,三國均在西北邊境修築長城,駐兵防守。
趙武靈王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甚至命人穿胡服,學習遊牧民族的騎馬戰術。
戰國末年,北方匈奴經常深入中原騷擾燕、趙、秦三國邊境。
這些國家一般採取守勢,修築長城以阻擋匈奴的攻勢。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於公元前215年命令將軍蒙恬率軍30萬北拒匈奴,先後收復了高闕、陰山等軍事要地,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廣大地區設置34縣。
隨後,依據黃河修築邊塞,徵發全國的「罪人」前往服役,把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
總而言之,萬裡長城橫跨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等地,實際長度達5000多公裡,合華裡萬裡以上,故稱「萬裡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的原因,不僅僅是防禦匈奴,還有擔心秦朝的戰略威脅來自胡人的意思,修長城本身也促進了齊國人、楚國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的交流和流動。
有的語言能力很強的齊國人、楚國人等等,因此可能會擔任修築隊長,負責聯絡和溝通,他們慢慢就變成了秦國人,事實上,修長城也是有利於大秦朝的語言文字和度量衡的統一。
因為修長城的時候,幾十萬人必須用統一的尺寸,統一的文字交差和交流。
一起探討萬裡長城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和助力我!
作者|龔柳輝
,